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秦腔》讀後感

《秦腔》讀後感(一)

《秦腔》是賈平凹第十二部長篇小說,它以一個陝南村鎮為焦點,講述了農民與土地的關係、農民的生存狀態,通過一個叫引生的「瘋子」的眼光,書寫了對農民沉重的負擔、農村耕地的喪失以及農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層憂慮與深切同情。作者以凝重的筆觸,解讀中國農村20年的歷史,集中表現了鄉村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和傳統格局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是「一卷中國當代鄉村的史詩」。

賈平凹的這部小說以切身的體驗、散漫的敘述和細微的描寫展示了作者的家鄉在近幾十年的人生百態。其中「秦腔」是小說中的一條隱性線索,它始終貫穿於小說的整個系統。 「秦腔」一方面是作者所關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它在當今的發展的工業文明中被分解甚至消亡;另一方面也象徵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著「秦腔」的失落和它的忠誠守護者夏天智的下葬而被拋棄。在現實的生活層面,秦腔已經變成了鄉下宴席上的文化點綴和出版社文物發掘的對象。在夏家老一輩那裡,秦腔幾乎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唱呀,樂呀,秦腔給予他們太多的精神慰藉,他們既有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因此得以維持。而新一輩卻並不喜歡,尤其是經現代文化教育出來的新型知識分子夏風,不僅不喜歡秦腔,甚至認為那是一種落後的文化形態而遠離它。拋卻了原來的生存方式,新的生存方式卻沒有建立起來,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清風街的人們無所適從了。而作者自己也感到了迷茫,故鄉一直是賈平凹思想和情感依戀的對象,如今他說「我清楚,故鄉將出現另一種形狀,我將越來越陌生。我決心以這本書為故鄉樹起一塊碑子。」故鄉從此以後將不再是他的精神家園,他的故鄉情結將就此結束。

在當代文學中,能夠以如此藝術手筆刻畫出中國農村現實的困境的,《秦腔》是唯一的,它必將以其獨特性增添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厚度。這部小說與他以往的小說有所不同,明是作者的一種新的嘗試,是他自我超越的一種努力的表現。他用原生態敘述,流連式的畫面展現了故鄉的千姿百態。在這裡我們看不到完整的、圓熟的故事情節,有的是生活的瑣碎和人生的悲歡離合。賈平凹自己說「《秦腔》寫的是一堆雞零狗碎的潑煩日子,是還原了農村真實生活的原生態作品,甚至取消了長篇小說慣常所需的一些敘事元素」,他認為這是他長期以來一種寫作「試驗」。而李建軍就此對他的這種說法大加批評,說他的這種有意取消「長篇小說慣常所需的一些敘事元素」後, 「必然會使他寫出一部似是而非、不倫不類的怪物。」因此,他對這部新作口誅筆伐,再次引發爭論。

針對《秦腔》的這種敘述方式,本人的理解是,賈平凹有意取消的是小說的故事性,取而代之的是瑣碎的生活細節。小說從夏風和白雪的婚禮寫起,中間穿插了各式人等的人倫物理的生活,突顯了夏天義、夏天智、夏君亭、白雪、引生、趙宏生等人物的思想和個性,最後以眾生無所著落的淒涼結局落幕。整部小說閱讀下來,在我們的頭腦里,只有一個一個形象清晰的人物在活躍著,卻無法構思出一個個完整的故事來,故事性在小說中得以消解了。

我們寫小說,看小說,都對小說的故事有一種殷切的期待,長期以來,故事性就成了我們閱讀小說時無意識的「期待視野」。但現在,小說發展到了今天,故事性是否依然是它的一個必需元素呢?我們不得不反思,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可能呢?我們知道在日益進步的工業文明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與此同時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直接體現在人們休閒方式的改變。曾經的那種完整故事的小淒涼結局落幕。整部小說閱讀下來,在我們的頭腦里,只有一個一個形象清晰的人物在活躍著,卻無法構思出一個個完整的故事來,故事性在小說中得以消解了。小說敘述和閱讀是否依然能夠得以維持呢?

今天文學受到冷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說受到了來自電視、電影、網路等視覺文化的衝擊,曾經的小說讀者,轉移了閱讀陣地,都去閱讀那更直觀、更刺激的視覺文化了。那麼,以故事為依託的小說究竟還能走多遠?我們知道,一部小說是很難去與一部電影、電視連續劇比較故事吸引力的。電影、電視可以輕而易舉編造出許許多讓人流連忘返的人生故事,並且通過觀感體驗性好的圖象來傳輸,讓人們感受到閱讀的快感。

面對這種衝擊,我們是否還堅定地認為只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的小說,就可以叫得上我們所認可的優秀的小說嗎?當然不是。恰恰相反,依賴於故事建構起來的小說究竟還能走多遠,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許多西方現代的小說,就有突破小說故事性、建構一種新的小說敘述的趨勢,這也是他們的一種有意識的創新和突圍,力圖找到一種新的適合於時代的小說敘述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秦腔》的出現是很有意義的一種嘗試。

《秦腔》讀後感(二)

起初對《秦腔》感興趣,一則仰慕賈平凹的盛名,二則由於茅盾文學獎的效應。小說的主人公"我",是眾人眼裡的另類。《秦腔》中"我"是個"瘋子",他不同於常人,卻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秦腔》以"我"(即"瘋子"引生)的視角描繪了清風街的"全景圖",有風俗民情、有世事滄桑、更有人生命運之起伏。書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小人物,無不性格鮮明,幾乎每一個都可以在社會裡找到原型。小人物的悲歡、他們的生活片段都顯得那麼真實。清風街的風雲變遷,難道不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

讀罷《秦腔》,一聲嘆息。小說的結局是很悲哀的,清風街的"賢人"夏天智在滿懷憂患中去世了,跟他一樣扞衛者鄉村傳統文化的夏天義也遭遇天災,這些德高望重的前輩的離去,帶走了鄉村的某種珍貴的信仰。我的嘆息不僅為清風街,也為我的家鄉。小時候在農村,很喜歡那些節日:元宵啊、除夕啊、冬至啊、端午啊,還有那一年一度的社戲。每逢節日,都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鄉村的節日氣氛,熱鬧隆重而又莊嚴神秘,遠非城市可比。而固守著這種文化的,正是那些虔誠的老人們。

可是歲月不饒人,當年的小孩已經成人,時過境遷,節日氣氛漸漸平淡,唯有家人相聚的親情依舊溫馨如昔。坦白的說,《秦腔》不是我喜歡的小說類型。它的語言風格,感覺過於"粗俗",說它粗話連篇並不為過。而且他看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確也齷齪,粗俗的描述反而更貼近事實,這樣的語言風格才吻合主人公的性格。除了語言風格過於粗俗,故事情節的鋪排也有點紊亂,不夠引人入勝。我想這也是跟第一人稱的寫法有關吧,因為引生是個瘋子,他發瘋時思維就不太清楚,他的講述顯得"紊亂"也就不足為怪了。

掩書而思,《秦腔》中鄉幹部強行收繳農業稅費而引發的民眾衝擊政府事件,讓我熱血沸騰、義憤填膺,恨不能跳進書中,沖在人群最前面,砸了那些暴吏的腿腳。看來我是有嚴重的暴力傾向的,這種暴力傾向源自對公平正義的維護。農民自古以來是中國社會中最吃苦耐勞忍氣吞聲的階層,逆來順受,默默煎熬,只有在被逼無奈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一改柔弱性格奮起反抗。而「我」於白雪情真意切始終如一的單戀。為之感懷,源自對真摯情感的同情和祝福。愛情是人類最美的情感之一。小說末尾,白雪一改以往閃躲的表情,「微笑著看著『我』」,多少留下了些許默默溫情。

小說以《秦腔》為名,將秦腔貫穿始終,在我看來是與小說的主旨緊密關聯的。秦腔,即農村,即土地。秦腔越來越沒人聽,劇團倒閉,本雄糾糾氣昂昂的秦腔演員擺起了小攤,甚至走街串巷乾起了吹鼓手,在喪禮上表現得比孝子賢孫還要賣力。農村越來越沒人願意待,土地越來越沒人願意種,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農田大面積荒蕪。秦腔的式微與農村的困境,都因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而起。淳樸變得油滑,踏實變得浮躁。太過於沉重了,說點其他的吧。賈平凹在小說敘述中用了很多怪誕手法,比如「我」能看見每個人頭頂的火焰,「我」能與「我」面對面地站在一起,「我」讓老鼠去白雪家它便去了,等等。比較符合「我」瘋子的精神狀態,也貼合了農村人崇神信鬼的心理習慣,頗有些傳奇色彩。

《秦腔》讀後感(三)

偶爾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讀了賈平凹的《廢都》,竟然喜歡上了他充滿魅力性的獨創語言,得知他的《秦腔》獲得矛盾文學獎之後,我就迫不及待的又去買了本回來,因為矛盾文學獎畢竟是中國文學獎的最高獎項。用了二十餘天時間,斷斷續續的,終於在今天下午把賈平凹的《秦腔》看完了。

賈平凹是平民作家,出身農村,他這部作品並非講述的是戲台上的《秦腔》,而是以農村清風街為題材,以凝重的筆觸,講述的是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新時期農民的生存狀態,解讀了中國農村二十年的歷史。刻劃了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村的變遷,通過新老支書,夏家家族,秦腔曲藝團以及其它村中人物,形象生動的展示了農村的巨大改變。老支書為農村無私奉獻了一輩子,他深刻的愛著腳下的土地,認為農是根本,天道酬勤,但新支書與他觀念不同,領導方法也不同,在對待土地問題上,對待發展商品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最終老支書看著人們越來越不重視土地,安心務農的越來越少,勞動力越來越流失而形成了很大的心裡落差,刻劃了時代發展帶來的必然,是農村生活變化的一個縮影。小說中還有一個主要的情節,就是夏風和引生對待白雪的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生活環境帶給人們觀念的極大不同,夏風是從農村走出去的才子,在省城是個很知名的耍筆桿子的,而引生是家裡極為貧窮又沒有什麼文化只知出蠻力耍蠻橫的一個地道的農村人,在對待長的漂亮而且又有才藝會唱秦腔無異於在農村是金鳳凰的白雪的態度上,夏風是拿的起放的下,即使和白雪結了婚最終覺得感情不和,用夏風的話來說沒有共同語言而主動提出了離婚,但在引生眼裡,白雪就是他的天使,他的愛神,深愛著白雪但卻得不到白雪,反而因為愛白雪卻作出一些低俗的事情來。環境帶給人的思想是如此不同,影響是如此之大,而這在現實中是真實的。農村的變遷是一種必然,不會以某個人的態度而停滯不前的。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有較強的農村生活體驗,所有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對待事情的態度,不僅各不相同,詡詡如生,而且極符合農村的實際,讀了如同走進了真實的農村,就如生活在他們之中,這要靠作者長期的生活積累及很強的文字表達能力。一部優秀的作品絕不是僅用花麗的詞藻和驚險的情節就能達到的,相反,如果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這些外在的形式而能夠使人深入的讀下去並最後給人以啟迪,反過來還願意細細的品味這些外在的形式,這樣的作品才應該是優秀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欣賞性。

另外,我始終要對賈先生的語言功力大加讚賞,正是這種充滿魅力性的獨創語言吸引了我,這對他寫農村題材無關,而與他多年的創作實踐及母語感悟有關。有些人寫了一輩子文章,還是那不鹹不鹹淡不淡的通行語言,形不成自有的風格。賈先生則不然,他的語言是中國式的、土的、然而鮮活。其好處真是難以說的清楚,只可意繪,不可言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