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清華百年讀後感

清華百年讀後感(一)

初夏時節,滿懷崇拜敬畏之心,踏進百年清華學府,"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經典校訓激勵著莘莘學子剛毅堅強,不斷追求卓越。我們認真聆聽博學智慧導師的諄諄教誨,體驗著嚴謹、勤奮、蓬勃向上的學習氛圍,吸收著前瞻、全面的知識精髓,短短一周的培訓,受益匪淺。

一、面對困境,永不言棄

縱觀革命歷史軌跡,從辛亥革命到南湖船頭,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從文化大革命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每一次革命轉折,都艱難困苦,蜿蜒曲折。通過學習,我們懂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困難只是我們前行中的必要過程,它不能影響我們奔向既定的遠大目標。用辯證的眼光來看,挫折困境給我們帶來陰暗迷茫的同時,也會引領我們重新反思,正確抉擇,走向光明。因此,我們要目標明確,堅韌不拔,有一顆永不言棄的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學會正確取捨,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才有可能歷經磨難後,最終發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欣喜。

二、關注熱點,惠及三農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時期,住房、教育、醫療、環境、腐敗、貧富差距等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患寡而患不公",其問題的核心就是利益分配。我作為從事基層鄉鎮財政管理工作的一員,與鄉鎮、農民打交道多,對農民有著樸實、深厚的感情。過去人民民眾為革命勝利付出太多,如淮海戰役就是依靠人民民眾的支援,用小車推出的勝利戰役;但是改革開放幾十年後的今天,城鄉二元結構下的部分農村依然還是處於"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狀況,的確會令我們不安。身在基層,面對經濟體制變化和複雜的經濟發展進程,儘管我們無法引領改革進程、決定財政資金分配大方向,但通過學習,使我們關注民生的理念有了進一步提升。我們有責任在今後的工作中按照十八大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村、不斷實現城鄉要素的平等交換與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讓人民民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造就一個經濟發展,生態環保、"看得見山、望得到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三、不斷學習,創新思路

為我們授課的教師,有年近古稀的昔日領導,也有風華正茂的精英教授,教學方式不同,教學觀點各異,但其共同點是治學嚴謹,底蘊深厚、靈氣四溢。他們為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孜孜不倦,積極探索,利用心理層面、數學模型等方式來解讀現象,抓住本質;他們不放過枝節葉末的疑難點,查資料、找依據,佐證觀點……,教學的點點滴滴,匯集了清華人獨立人格、創新理念、海納百川的氣度,為我們工作和學習樹立了榜樣。我作為一名年齡稍大的學員,日常工作和學習常有懈怠之意,對照清華老師、清華人不斷尋求真理、勇於創新、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深感慚愧。作為財政幹部,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自身肩負的光榮使命,不斷適應新常態下的財政工作,依法行政,廉潔自律,創新思維。要按照新修訂《預算法》的要求,把加大民生投入與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結合起來;將績效評價貫穿支出各環節,加大對財政支出管理的行為規範和跟蹤問效,最佳化資源配置,構建科學高效的財政運行新秩序;落實惠農資金,做好財政資金事前、事中、事後的監管工作,服務民眾的"最後一公里";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清華百年讀後感(二)

承蒙組織的關心,8月17日至21日,我參加了清華大學《2015年縣域幹部媒體管理專題培訓班》,有幸與來自全國10省份不同縣市區的78名同志一道,感受名校的厚重文化氛圍,領略名師的智慧和風采。短短的五天,我們在校園裡穿梭,在教室里聆聽,收穫頗多,受益非淺。回顧期間的學習生活,有幾點初淺體會。

一、初到的感覺

清華校園歷史悠久,名聲享譽國內外,是無數學子心中夢的彼岸。我對清華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網路、電視、報刊的介紹和身邊朋友的言談,自己多次到北京出差都沒能親身體驗清華的魅力。今天來到清華學習,內心的激動無以言表,走進校園就感受到了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圍和獨特的魅力與底蘊。學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於言」的校風、「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始終引領學生們走「愛國、成才、奉獻」的道路,為國家的發展輸送了大批人才。校園內綠茵草草,樹木成蔭,湖光山色,景色別致優雅。不同時代的建築物,購成了獨具風格的建築群落,為師生們創造了優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

二、學習的感受

為期一周的培訓,緊張而有序,快樂而充實,讓我內心滿滿,感受頗多。一是生活有規律。培訓的安排周到而詳盡,一本印刷精美的培訓講義,內容包含了清華簡介、學習生活指南、課程安排、課程講義,給我們學習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儘管每天是學校、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模式,但是大家學習得很認真、生活得很開心。嚴肅緊張的學習之餘,有許多學員結伴同行,游校園、看夜景、逛胡同等不亦樂乎。二是講師有水平。這次給我們講課的有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原吉林省委副書記林炎志,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科技傳播研究中心,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央電視台等8名資深教授、專家,他們博大精深的理念,高屋建瓴的評論,切中要害的分析,極富個性的教學,使我們的心靈為之一振,耳目為之一新。三是學習有廣度。本期學習的專題是媒體關係管理,8個課程的設定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內容涵蓋了政治理論、社會經濟、文化宣傳等方面,如《十八大後的國情和使命》、《廉政與勤政》、《黨史國史》、《經濟社會熱點問題》、《領導語言藝術》等,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新聞發布會的模擬演練》、《突發事件媒體溝通的原則》這兩堂課,重點突出、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老師與學員互動,交流探討,課堂上時而歡聲笑語,時而掌聲陣陣,同學們都聽得全神貫注,津津有味,真正讓我們體會到了一流的大學、一流的教學。四是自我有收穫。身處全國一流學府、聽到高水平老師講課,接觸到全國各地黨員幹部,我認真反思,正視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與不足,深深感這個學習平台不僅讓每個人在重視不足的同時,更是使大家增長了知識,理清了思路,更新了理念,開拓了視野,提升了水平,這將是每個學員一段寶貴的學習經歷。

三、內心的感謝

短暫的學習,讓我們吸取了養份,收穫了友誼,內心無比感激。首先,要感謝清華大學扶貧辦創辦了這個扶貧教育項目,給了我們學習的平台和機會,並對學習生活所作出精心、周到的安排,特別學校發給我們的清華校徽、學員證、通訊錄、集體照、結業視頻等,這些都將是美好的紀念,我將珍藏,真是「走進清華門,就是清華人」,謝謝老師們的辛苦付出。其次,要感覺我們湘潭市一行的同學們,一路下來,大家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從10人微信群的建立、往返車票的購買、閒暇之餘的玩樂,我們的何老大、尹姐姐、小玲、小文子、2個小帥哥、同事姐姐,還有我們的組長文妹妹,熱心、費心的操辦著很多事情,在這五天裡,我們同吃、同住、同學習,開心快樂,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2015年8月清華之行,不虛此行。

學習雖然短暫,但是彌足珍貴。我深知學習永無止境,我會把在清華的學習當作新的起點,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勤學修為,勤奮工作,為我市老幹部工作的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清華百年讀後感(三)

入春的清華園,陽光明媚,生機盎然。走過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古老的清華園即將迎來百年華誕。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副主席習近平紛紛來到清華大學視察。他們高度評價了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年來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為國家作出的突出貢獻,殷切希望母校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努力爭先,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創造更多的重大成果,為國家、為人民、也為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為清華的一份子,我也感到非常的榮幸與自豪。

誕生於1911年的清華,在走過的這一百年里,見證了中國歷史中最為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一個世紀。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文傳統,「四大導師」的故事和精神,早已和清華的一草一木交融在一起。

清華精神最初源於梁啓超1914年的一場題為「君子」的演講,這場演講在清華人心中激起層層波瀾。自此,清華人將濃縮於《周易》的八個大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銘記於心。學貫中西的「四大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皆為我國近代傑出的學者。由他們倡導形成的「會通古今,會通中西,會通文理」的清華學派,在學術界開創出新的天地。而後又有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為這個承載著莘莘學子夢想與熱血的地方百尺竿頭。

而回想我個人在清華的這十四年,是與大家共同成長的十四年,也是充實的十四年。清華雖系從留美預備學校發端,但其崇尚體育精神的制度與文化,除了來自美國大學的傳統外,卻恰似在與中國的一種隱而不彰的傳統相接榫—體育除了鍛鍊身體、調節心靈之意義外,()尚可培養協作之意識、勇敢之精神。這可以說是清華的另一種精神傳統,即與人文精神相對應的尚武精神或體育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與傳統,無論是對我們在高素質跳水人才的培養以及體教結合的探索上,都帶來源源不斷的力量與信念。

因為大學之大,就在於校園之開放,海納百川;而大學之學,更在於明理格物,中國傳統教育與現代西方大學文化在清華大學自然融為一體。

而在這百年誕辰之際,祝願清華繼續用一百年的黃鐘大呂敲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能夠讓每一個學子,每一位過客都有與眾不同的談資和共同的仰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