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幼兒教育文章讀後感

幼兒教育文章讀後感(一)

在《幼兒教育》雜誌上看到了這篇文章,是的,每個幼兒都是教師的寶貝,「如果要偏愛,那就偏愛每一個幼兒吧。」 愛每一個孩子,是幼兒群體特性對幼兒教師的客觀要求。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所幼稚園,少則幾十,多則數百個孩子。在這些孩子中,由於受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會形成許多差異:容貌有俊有醜,智商有高有低,氣質有動有靜,性格有活不呆,動作有靈有拙,語言有多有寡,感情有熱有冷,習慣有良有莠……這些內在的和外在的差異,呈現出幼兒群體特性的客觀存在。對此,幼兒教師應有足夠的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要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一視同仁,公平施愛,不能憑自己的好惡厚此薄彼。否則,一些孩子得到偏愛,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後果:得到偏愛的孩子容易形成處處不同於他人的優越感,助長許多不良習慣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會灰心洩氣,感到失望,無助和自卑,致使他們幼小的心靈蒙上難以擺脫的陰影。我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個孩子漂亮活潑,老師們都特別喜歡她。對她又是親又是抱,處處關心照顧她,結果使她一度變得任性、高傲和無禮,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鬧。另有一個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老師對他關愛較少。有段時間他竟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認為自己什麼事也不如別人。這使我深深認識到:對幼兒的偏愛和冷落,會帶來不少負而影響。正確的態度是,力戒偏向,充滿熱情地去愛每一個幼兒。

幼兒教育文章讀後感(二)

《幼兒教育》這本雜誌,我正好也訂閱了,看了幾期受益不少。

對於老師推薦的幾篇文章,感觸很深,特別是「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點,讓我想起前不久一個朋友的qq空間裡的文章,說得是日本國家對小孩的教育方式。

他們的父母說送小孩到幼稚園就是要讓小孩生病的;在幼稚園小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要求每個小孩的父母都準備各種環保袋子,讓小孩分門別類的裝東西;每個幼稚園都有很多沙子,就讓小孩玩;備有很多套衣服,髒了就換,要求小孩自己換衣服;幼稚園基本上沒有知識課程,但經常組織到戶外接確大自然;更沒有所謂的興趣課程……

我們的教育體制,就我個人來說真的不能認同,()自己讀書也是經歷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這樣一個過程,出現了不少高分低能兒。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不僅僅是指她的身體,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和生理方面。女兒在家,我會暗示她搗點小亂,甚至我自己和她一起搗亂,把被子全都推到地板上,把床當作蹦蹦床;在地上亂畫;鼓勵女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兒指著潔白的牆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在這裡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想畫就畫……女兒會跑到爸爸面前笑著說:爸爸,我造反了……

在家總是給女兒一個輕鬆的環境,平時上班忙,沒有什麼時間陪她,到了休息的日子,我的時間就全部由女兒支配了。有時我會把自己的身份和年齡都降下來,和女兒一般大小,和她計較一些她比較喜歡吃的零食;有時也會把女兒提到大人的程度,讓她學著照顧小玩具、洋娃娃,讓她懂得接受愛、懂得愛。現階段,女兒唯一應該做得就是玩,每次回家,見到女兒,我就會問:妹妹今天在學校開不開心?有沒有做遊戲?我不會問老師教了什麼之類的問題,更不會在現階段就讓女兒去參加什麼英語之類的興趣班。記得家長會的時候,就有家長提出可以去學英語了,還有搞個什麼拍錄像讓家長了解小孩在學校的生活情況……對於這些觀點,我是不贊成的。沒錯小孩這麼點小就離開家長,到了一個新環境,會哭會不適應,但是家長總不可能每件事都替小孩安排好吧。也許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小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但在美國的國小里,一二年級基本上沒有什麼文化課的,可對於小孩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對社會的認知、禮貌道德等素質教育卻是很重視,試問是否整個美國都輸在起跑線上了?

記得有次在家友超市,碰到一位推銷英語培訓班的業務員。可能女兒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些(昨天晚上還有個家長說,你們家的是超大型的),他很有禮貌的攔下我說:可以讓女兒去學英語了!我說我家的還小……他說:三歲也可以學了。我說:你們培養出來的都是天才。他說:你也可以培養出天才啊(他可能還認為他這句話說得比較有水平)。但是我說:我不需要天才的女兒,天才的女兒還會屬於我嗎?

在這,我不得不承認我很自私,但是我不會以「漏斗式」的方式,壓迫女兒去學這學那,我會在她的天姿天份以及感興趣的前提下,盡我的能力去培養她,希望她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有一個愉快輕鬆的學習環境。也希望今年小樂能戒掉那隻小豬,但如果真戒不掉,那也只能繼續讓她帶著吧,我就負責做好小豬的衛生。

還有一點,我想強調下:在讀書節開幕式的時候,那位跑上前去搶答問題的小男生,不知老師們是否還有印象。如果在你所教學的過程中,碰到了這樣的小孩時,一定不要讓他回去,一定要肯定他的勇敢,當然也要引導他以後要遵守秩序。當時,我就看到他那個班的老師臉上對那位家長代表難以置信的表情。從這點上也可以說明我們現在的老師並不是完全拘泥於書本上的教學模式,而是給小朋友們很大的發揮空間。說明我們的教學正在發生些變革,這樣真好。

初為人母,根本沒有什麼教育小孩的經驗和心得,還望老師們多費心了!

幼兒教育文章讀後感(三)

《教育導刊》是一本國內外發行的一本書,裡面都是國內外專家對幼兒教育、成長的一些見解。導刊的卷首語是「教育要學會等待」是啊!等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更多地的給孩子們搭建適合其發展成長的空間,多留點「時機」,以便孩子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與體驗。或許他們現在還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可是我們可以給他們機會呀!我相信這樣的孩子會更好的成長起來。

書中一位專家談到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的著作《陶行知教育名著》對裡面的「生活即教育」談了自己的體會裡面說到:生活化的教育內容: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幼兒的實際需要,適合幼兒實際發展的,是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否定一切資源。生活化的教育環境: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於幼兒理解和接受。生活是活的教育: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幼兒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本文來自讀後感吧《幼教博覽》雖說是一本雜誌,但其中的內容形式是豐富多彩的,這本雜誌中有很多內容如:「教育經驗」、「家長對對碰」、「健康廣場」、「家長方略」等等,每個內容形式都寫的很深動,其中的「教育經驗」一欄,最值得我學習,對於一個只有三年幼教經驗的我來說,其實很需要從書中或老教師那學習到更多更好的經驗,從而充實自己,不斷使自己進步、成熟,在《幼教博覽》這一本雜誌中可以尋求到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狀態和教育整合方法。()

其中有一篇文中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篇文章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

」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