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魯迅自嘲讀後感

魯迅自嘲讀後感(一)

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為人民奉獻的人,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一個。

記得前不久,我在家裡閒著無聊,便找書讀。在不經意間,我從眼角瞟到了魯迅先生寫的《自嘲》詩,出於好奇,我拿起來看了看。《自嘲》這首詩主要講了魯迅先生當年失魂落魄的事。現在想起來,意思大概是:交了倒霉運怎麼還會想有順心事,躺在床上連身都不敢翻,倒會把頭碰到牆上。所以,走在大街上用破帽低低地遮住臉,怕被別人看到——招來橫禍。我就像酒裝在漏船里,在湖中心的激流中打轉,隨時有被湖水吞沒的危險。我這人不招人喜歡,有許多人指斥我,罵我,詛咒我,應該沒有病也會死掉,但我偏橫著眉毛冷淡地對待別人的指責,甘願為人民做貢獻。然而,咒罵任人咒罵,窩囊我自窩囊,只要自己還有能夠安身的小樓,躲進小樓成為一統天下,不管春夏秋冬。

讀完這首詩後,我感到了當時政府的黑暗和魯迅先生的無助,同時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的無私崇高精神。魯迅先生不僅滿腹才情,還經常關心勞動人民和進步青年。雖然他已經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魯迅自嘲讀後感(二)

魯迅是我國偉大無產階級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他也是一位詩人。他的詩是很有個性的,從某一首詩中就可也以看的出——那就是《自嘲》。

其內容: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詩是魯伯伯五十一歲時的作品,但給我們的感受卻有一絲憤怒和年輕的情感。其實這也不怪,魯伯伯生活在那內憂外患、兵荒馬亂的時代嘛!我們在來分析其中的內容吧!我們句句看!

第一句就是反話,意思是:我都交好運,還有什麼要求呢?我查了查,的確魯伯伯交好運了。魯伯伯寫這首詩時,正是1932年,「華蓋」是好運的意思,魯伯伯交了如下好運:

一、一月二十九日戰爭中遇到了痲煩,沒辦法就躲到內山書店了。——戰爭中的「好運」疲於奔命。

二、二月六日,被內山書店的朋友護送到英國避難。——為命四處寄祝

三、十一月九日,因為母親生病趕回看母。——為母奔波

以上就是魯伯伯的「好運」了!

第二句,是強調這個「好運」背到什麼程度——「未敢翻身已碰頭。」

第三、四句,是魯伯伯對當時社會的混亂和人們的不能安居樂業的無奈,但在這兩句中卻乾覺到的是樂觀的好心態。我們可以想像到魯伯伯是多麼的積極地心態。

第五、六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其主要意思是:我不會去理會反對我的人的指責、諷刺和謾罵,依然我行我素。

第七、八兩句,「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詩句中既有魯伯伯的無奈,也有魯伯伯的釋然。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走自己路,讓別人『打的』去吧」!

這是一首自嘲的詩。人能夠自嘲,也是成熟的一種表現。起碼敢於自嘲的人,是已經走出了陰影,開始了對自我的重新定位和評價。也就是說,魯伯伯沒有糾纏在「自怨自憐」、「怨天尤人」的心牢裡面,而是跳出來,去評價過往,面對現在,綢繆未來。人是需要自嘲精神的,但是不能自賤、自伐。同樣是自我的檢討,但前者是積極的,而後者是消極的,所以,結果也會完全不同。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積極的心態、健康的心理,生活的「艷陽天」也會逐漸多起來。

魯迅自嘲讀後感(三)

這首《自嘲》,是魯迅先生戰鬥精神的集中體現。魯迅由一個舊式民主主義革命者向新式民主主義革命者和共產主義者轉變的關鍵時期,這首詩歌就誕生在魯迅人生的這一歷史關口。

魯迅先生的詩歌也像他的雜文和小說,像一把把匕首和投槍,直指國民黨反動派,直指當時腐敗的社會現狀。

對於魯迅來說,無論處境多麼險惡,都不能使他妥協。他「橫眉冷對千夫指」,敢於同形形色色的敵人作堅決的鬥爭,毫無畏懼,英勇不屈;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熱忱滿懷地甘心情願為無產階級,為廣大勞動人民做「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特別是「橫眉」與「俯首」這兩種強烈對立的愛憎情感,使魯迅偉大的人格魅力得到集中展現,並將魯迅崇高的精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是全詩的總結。在回顧、剖析了自己的現狀和戰鬥姿態後表達對目前情況的自嘲。當時魯迅處在反動派的迫害下,經常躲避,所以「躲進小樓成為我的一統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氣候有什麼變化」,這是「自嘲」,但又不限於自嘲,也是諷刺國民黨反動派只知躲避,而不管祖國已陷入怎樣危亡的境地。這是魯迅借「自嘲」來猛烈刺中敵人要害的一擊,與「橫眉冷對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了有力的配合。顯現出魯迅的「自嘲」更是革命的戰鬥。

無容質疑,《自嘲》是魯迅創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舊體詩。其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這位中國近代偉大的思想者和文學巨匠一生的寫照,準確而又集中地表達了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的強烈情感,形象地刻畫了這位戰鬥一生、吶喊一生的革命戰士形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