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高中名著讀後感800

讀了《正能量》這本書,我有了對能量不同的理解。通過一個個的心理實驗,親身感受,在實踐中的出了『新』知。能量不僅僅是為我們提供能力,在我的理解中,能量是一種態度。也許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壓力,挫折,羈絆讓我們不得不相信生活很難,他們會不定期,不定時的出現,讓我們身心疲憊,喘不過氣。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帶著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工作中,可是一直積極努力的員工,多年來,得不到老闆的器重;夢想擁有好生活的人,一直在生意上縷縷受傷;渴望一份好工作的人,一直尋尋覓覓,無所適從。可是通過這本書,我也漸漸明白,想要擁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就要擁有——正能量!

變得快樂——積聚正能量。

即使你沒有優越的嗓音,但你可以盡情的唱,讓自己獲得快樂;即使你沒有優美的舞姿,你可以盡情的跳,讓自己獲得快樂;即使你沒有聰慧的頭腦,但你可以不停的練習,讓自己獲得快樂。不要在乎他人的眼神,你就要活出自我。別人嘲笑你跟他們不一樣,但你可以嘲笑他們都一樣。所以,盡情的微笑吧!驕傲的抬起頭,快樂的做任何事,唱歌、跳舞、談笑、學習……做一切你喜歡的事,不要在乎終點是否會是成功,只要你欣賞了沿途的美麗風景。

對抗負面情緒——獲得正能量。

恐懼、焦慮、抑鬱……這些負面情緒總會讓我們感受到低落。其實,沒有過不去的事情,我們之所以過不去是因為我們心裡放不下,比如被欺騙了報復放不下,被諷刺了怨恨放不下,被批評了面子放不下。大部分人都只在乎事情本身並沉迷於事情帶來的不愉快的心情。所以,我們要學會對抗負面情緒。首先,找出存在的問題再列出目標,確立目標行為,然後制定計畫,最後,經過不斷的自我鍛鍊,一定會獲得正能量!其實只要把心情變一下,世界就完全不同了。笑一笑,真的沒什麼大不了。

擁有意志力——充滿正能量。

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母親因為當兵的兒子意外受傷留下精神病後遺症。她不願給部隊增負,堅持帶兒子回家。發病的兒子尿床摔碗,甚至打瞎她右眼,但她從沒抱怨。「媽媽」是兒子病後說得最清晰的詞,也是她37年守候的回報。她是85歲的湖北老人羅長姐,用不棄壘起母愛豐碑!這一聲「媽媽」,讓她37年守候。這37年的堅持,風風雨雨,這37年的意志力,是因為充滿意志力。當世界都在說放棄的時候,輕輕告訴自己:再試一次!最使人疲憊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遙遠,而是心的脆弱;最使人頹廢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自信的喪失;最使人絕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擊,而是心靈的死亡。再堅持一下,以為要失去的,可能就在來的路上,在努力的下一秒。所以,要堅持,擁有意志力。總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改變自己——運用正能量。

有個感人的真實的故事。「雙腿截肢了,我依然能跳舞!」這堅定的聲音來自一位24歲的年媽媽,廖智。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瞬間奪去了她深愛的女兒和跳舞的雙腿,她選擇了堅強面對:她用殘缺的肢體演繹力與美。她又對著所有人說:「我希望用我獨特的生命去影響更多的生命,我相信這是上天讓我活下來的目的!」儘管她的肢體是殘缺的,但是她用她那獨特的生命為我們展示了一場完美的舞蹈……所以,在面臨任何困難時,都要學會改變態度,改變自己,正確的運用正能量。

有時候,有些事情,你明知道做了也不會改變世界的動作,但你還會堅持去做,這股傻勁,叫做青春。正值青春時期,我們要學會自信,變得積極向上。我們需要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變得親切、自信、勇敢,時刻充滿正能量。青春,需要大膽的,不屑一顧的去闖蕩。積極的態度,是我們向上的動力。所以,讓我們加油吧,擁有正能量,擁有那份勇敢的傻勁兒。

高中名著讀後感800(二)

在這個暑假裡,我閱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一個猶太女孩在德國納粹大肆屠殺猶太人期間躲在閣樓上寫的一本日記。

她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姐姐們都很愛她。但是大屠殺的到來毀滅了這一切:無數人沒有了親人,沒有了家,無數人倒在了子彈下,還有無數人被送往了集中營……但那些人並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

安妮一家選擇了躲藏,他們與幾個鄰居一起躲到了他爸爸的公司樓,生活了25個月之久,在這段時間裡,有警察來訪的恐懼,有生日到來的歡樂,有小偷拜訪的絕望,還有安妮戀愛的興奮……他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變故樂觀,勇敢面對內心的恐懼。她天真、可愛、活潑、率直,在受到委屈和責備後,仍未笑著面對生活。他們在那裡渴望生存,不顧一切的去尋找活下來的希望。安妮也在這裡學習到了很多的道理,成長了許多。但,不幸的是,他們最後無奈還是被送往了集中營,最後只有安妮的爸爸一人生還。

看了這本書,我很感動,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兒竟然能夠在這麼非常的情況下寫出這麼細膩的日記:她漸漸學會思考,沉著和冷靜。

在這之後,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安妮當時的生活處境,我又看了一部叫做《辛德勒的名單》的電影,我很震驚,一個人的生命居然這麼的沒有價值,人的尊嚴被踐踏:一個軍官早上起來拿著槍對著下面的猶太人亂打;一些人試圖躲在房子裡,卻被納粹兵發現,士兵對著他們掃射……這部影片除了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兒和和給與人希望的紅色火苗是有顏色的,其他全部都是黑白的,茫茫人海中,唯一看到一個穿紅色大衣的小女孩兒,是多麼的令人欣慰啊!小女孩最終還是死了,這麼可愛的孩子被這樣無情的殺死,也等同於希望破滅了。

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安妮用她的筆表達了對的德國納粹的控訴,也告訴了我們她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和平,祈禱明天的安寧。

高中名著讀後感800(三)

兩天時間,讀了張愛玲的兩部小說。《半生緣》和《傾城之戀》。以前總是聽說張愛玲是位大才女,文學成就很高,但我終究是沒有機會看看她的小說,這不久才從書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

也許是因為那時的社會背景,那種時代的書特別是愛情故事,總是有一些悲涼的情調在字裡行間,讓人讀完又覺得回味,還有隱隱的遺憾,感慨那種未始先了的情緣。

這兩部,電視曾播過的,只是我覺得原著看來的更有一番味道。我們現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點的,名著總要拿來拍成電視,卻又拍不出書中那些味道,讓人看起來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場景,世鈞與曼幀在十四年後的重逢,柳原與流蘇在牆下的細軟耳語,抑或是曼幀被祝鴻才侮辱,在螢光屏上看來,倒也就是那麼回事——大抵是因為看多了都覺得痳木。倒是從這些文字中讀來,卻從心底泛出隱隱的痛來。

亂世的中國,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寫文章,總要將深深地諷刺與影射融入到文中。張愛玲則不然,比起那些讓人發冷的黑暗諷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質,將愛情寫入到舊上海那種繁華背景下,也同樣讓人感到深深地震撼。

說批評與諷刺,也有。你看張愛玲那尖尖的臉的輪廓,以及那昂起的頭,分明是在冷眼旁觀些什麼。我看書,並不喜歡再去研究作者的時代背景,對於我來說,到底是有些無聊。這些話,只能才疏學淺的說,但有些東西,也確實能讀懂的。

雖說是女作家,但並不是瓊瑤式的纏綿,這也好,我總歸是受不了那些的。雖說只看了兩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說她的小說,絕對是悲哀多於圓滿。比如《半生緣》這種讓人遺憾感嘆命運不公的結局,魯迅有言,悲劇是將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對,我喜歡這句話,也表示極致的贊同。曼幀是美好的女子,終是被命運毀滅,她與世鈞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毀滅。與其是說命運悲慘,倒不如說是社會造就這樣的人與命。曼璐與顧太太並不是絕對的錯誤,舊上海肉慾橫流的繁華與壓迫造就了這樣的思想和頑固。這裡,我卻莫名的想起老舍筆下的祥子,同樣是社會的犧牲者。呵呵,那時的中國,這樣的真實的不在小說中的,還少嗎。也是——那時的社會,哪裡有什麼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傾城之戀》中,流蘇大概覺得這種結局是圓滿的,她心中總是將愛情與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這個人和他的情,她認為就是得到了一個女人該有的圓滿。但在我看來,也並不是如此。

《半生緣》裡描寫景致的並不多,給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舊上海的弄堂,那樣的弄堂,我未到過,只是在圖片中見過,我卻覺得有深深的壓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幀與世鈞並肩從那裡走過時感到了一絲的溫暖的情愫。那樣的一線天中,也一定是充斥著我們所不了解的黑暗與封閉的陳舊的思想枷鎖。——又或者是受《悲傷逆流成河》的影響?那本書中也有這樣一個弄堂。

倒是《傾城之戀》中,景致突然多了起來,也許是因為環境不同,所以環境精緻了多?但我認為,那絕不是同一時期寫的,這猜想大概是正確的。有時候看到這裡描寫的環境,並不覺得美好很多,也許是因為這裡面,流蘇總是將愛情與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許是她太精明了?

不管如何,張愛玲的文學成就與這些文字,我們終歸是贊同的,不過也算名至實歸,她的文字,讀來,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只是悉松平常的場景,卻能在溫暖的時候讓人覺得欣慰,悲傷的時候又讓人覺得難過。作為虛構的故事,這就夠了。

看到她的小說我便又想到現在,讓人可以回味的愛情故事真是越來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並不被我們這代人認可,只是總看到層出不窮的80後作家,延續著什麼華美的殘忍、明媚的憂傷。這樣的書,我也愛看,畢竟是面向年輕人的,但讀來,總覺得少一些中國小說的回味悠長與震撼人()心。殊不知,這些非主流之風蔓延成主流,在我看來,也沒什麼味道了。

在別人看來,我的這些文字,有人總要帶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來真讓人覺得悲哀。

不管怎麼說,願中國名著可以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