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沉思錄》讀後感

《沉思錄》讀後感(一)

《沉思錄》的作者是馬可·奧勒留,被譽為「帝王哲學家」。作為古羅馬帝國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學派斯多葛學派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時坦率真誠便贏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後便成為了皇帝的後嗣,最終與維勒斯共享皇權,但是顯然後者不如奧勒留名垂千古。

馬可·奧勒留在位的二十餘年,羅馬帝國正處於一個衰亡崩潰的時代,戰亂頻繁、災害不斷更為加劇了這一趨勢。即使他夙興夜寐,堅定不已地工作,也無法挽救一個病入膏肓的帝國。面對一個時代的悲劇,他大多數時間不是呆在羅馬,而是在邊疆或行省的軍營里。《沉思錄》也就是他寫給自己的書,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寫給讀者的「我……」。由此,他對於人生、宇宙與帝國的思考也摻雜了斯多葛學派的特色,面對亂世,更希冀個人的品德來獲得自我撫慰。

他是羅馬皇帝,也作為這一哲學學派的一個代表,另一個著名代表是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兩個人的出身與社會地位極為懸殊,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擁有共同的一個生活狀態。從書中隱約透露出來的,對於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著極為繁重具體的描述,但是對於一個時代來說,並不足夠。

這本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尤其是積極進取的年輕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這裡面強調的是個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並把這個作為磨礪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話,也可以嘗試運用你的觀察與理智去教化他人。當然,這種處事方式需要極大的克制與自持。因而,他更適應一些需要時刻謹慎與保守主義傾向的人群,可以提供個人一個自我反省與避免犯錯的參照。而且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層面也適用於國家層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種世界主義的包容心態,也確實值得後世借鑑。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戲,終究有謝幕退場。這就是人的命運,不管準備好與否,都該為後來人騰出地方。或許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提供我們的人生思考是極其有益的:幸福在於做好你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這也是福柯所說的「生活美學」與「自由實踐」。換言之,運用你的理性與道德智慧,追求一種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錄》讀後感(二)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去讀了這部具有神秘色彩的哲學書籍,發現該書並非一本「快餐式」的心靈雞湯,亦非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而引人入勝的著作,而是初讀可能會令你大失所望且略感索然無味,但細讀之後你就會覺得該書充滿睿智而富有哲理,樸素無華、平淡無奇,但卻直達你的心靈,是一本需要用心慢慢去品讀的書。《沉思錄》是一本像對著鏡子拷問自己靈魂的語錄體作品,極如中國的《論語》,思想的火花閃爍著人類的智慧,充滿浩然正氣和深遠大氣,讀起來令人冷靜,發人深思。

欲窺見該書深邃的思想和高貴的靈魂,必須了解作者的生活生長的背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於西曆公元121年生於古羅馬,其所受的教育不是學校教育,而是分別由私聘教師指導授業,他主要的訓練是斯多亞派哲學,所以他自幼即學習著過一種簡單樸素的生活,習慣於吃苦耐勞、鍛鍊筋骨,他體質瘦弱,但勇氣過人,對於驕奢逸盪之事則避之唯恐若浼。其作為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最後一個皇帝,即位後就遭遇戰端的起起威脅,內憂外患,交相煎迫。作為軍人,他戰功赫赫,但此時的古羅馬國力日漸衰落,民不聊生,馬可。奧勒留縱使夙夜興公,也無法阻止古羅馬帝國的大廈轟然倒下。梁秋實曾評論,「自古以來,有操守有修養的哲學家歷代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叱吒風雲的皇帝也是史不絕書的,但是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學家者則除了馬可·奧勒留外恐沒有第二人。」

讀後《沉思錄》,我受益匪淺,深受啟迪。

第一,保持內心的寧靜。

「人總是想退隱鄉間、海濱或者山林,你必定也對這種退隱生活十分渴望。可這種想法只是多見於最庸碌的常人,而你則有能力決定何時隱退到自己的內心。只有隱居到人的內心,一個人才能收穫最多的平靜和最少的煩憂,尤其是如果他內心思緒萬千,只需凝神內視,即可立刻回復平靜。我確信寧靜正是心靈深處井然有序的表現。不斷地隱退到自己的心靈深處吧,這樣你就可不斷獲得新生。」每次讀到《沉思錄》這段話,我就沉浸享受在哲人馬可。奧勒留所營造的靜謐世界裡,自然也就更加明白陶淵明的「身居鬧市中,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邇,心遠地自偏」的意境。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在以金錢和名利為代表的諸多欲望無法滿足而感到煩躁不安,感到憂鬱無比的滾滾紅塵中,只要我們能「退隱到自己的心靈深處」,保持一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氣質,守護心靈的淨土,歷練內心的從容,收穫內心的平靜,解除自己內心的焦灼,就能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第二,淡泊名利,不忘初心。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威名之後亦與世長辭」。是呀,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宿一隅」,我們不能被「名利」遮望眼,而忘卻身邊更美好的東西,不能被「名利」所羈絆,而失去真正自我的自由,「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就是最佳的佐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們不必糾結於過去的種種傷疤和痛苦,桎梏於歷史的層層包袱,亦不必迷茫於未來的種種未知,恐懼於將來的裊裊迷霧,不爭名奪利,不沽名釣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利所動,不為名所惑。我們應抓住「現在」,珍惜當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去快樂迎接嶄新精彩的每一天!

第三,自警自省。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你將是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作者好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對自己的一種自省,喟嘆和沉思。《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正是對該段話的穿越時空的遙相呼應。當今誘惑就在眼前,陷阱就在腳下,危險就在身邊,我們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頭懸利劍,如臨深淵,慎獨慎微,勤於自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報國之舉,常勵奮進之志,常懷律己之心。「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淨,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第四,堅守信仰,堅定信念

法國雷朗如此評價馬可。奧勒留,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那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部的信念」,「要像屹立於不斷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巋然不動,馴服著它周圍海浪的狂暴」,人必須有信仰。英國培根說過,有偉大信仰的人,生活永遠放射著光芒。人生有了信仰才會擁有前進的動力,才會擁有奮鬥的目標,才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文藝復興時期的喬爾丹諾。布魯諾用生命堅定了自己的信仰「愚昧不會永遠戰勝真理」。我們革命先烈為了實現共產黨人的信仰,在革命中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只有堅守信仰,堅定信念,我們的人生才能綻放耀眼的光芒,人生才能更加美麗輝煌!

《沉思錄》讀後感(三)

《沉思錄》的第一卷就讓我印象深刻。在這一卷中,馬可·奧勒留敘述了很多從他人身上學到的優良的習慣和美好的品質。可以說,有很多甚至是相當繁瑣和細小的生活細節——譬如說他從拉斯蒂克斯學會了以樸素的風格寫信。他善於看到他們的優點,並且樂於學習這些優點,使之成為自己的閃光點。在第一卷里,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讀書方式,大度、友善、簡樸、謙虛、善思等等的生活經驗。看過第一卷,不由得就會想起《論語》裡「三人行,必有吾師焉」這句話。雖然我們中國人有很多都能流暢地背誦此句,但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去實踐。更多的人會選擇注意周圍人的缺點,而非關注他人的優點。就這方面來說,顯然馬可·奧勒留這位古人比我們現代人做的更好。就我來說,馬可·奧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僅僅是關注他人的優點,並且學習他們,而是他在關注他人優點的同時不會單純模仿他人的行為。他有更好的選擇——思索這種行為背後代表的品質並貫徹它們。一般來說,好的行為習慣的確有助於人的成長,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內心的東西。舉一個比較中國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來說,酒肉和尚是比較令人討厭的,因為在傳統觀念中,和尚應當遵守清規戒律,保持身心的潔淨,因此喝酒吃肉是違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國對於酒肉和尚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葷這一戒律也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心懷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說,我是這種說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應當是精神和靈魂上的,不必太過拘泥於形式,形成食素、樸素生活方式固然有助於幫助人們摒除俗世,避免被萬丈紅塵所擾,但太過在意也會成為一種執念。因此,當我們向別人學習的時候,不僅僅是要模仿他們的行為模式等外在表現,而是應當透過現象看本質,學習更深層次的東西。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那種能力看清楚,所以適當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不單單滿足於模仿而已。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馬可·奧勒留身上學到很多。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