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學習更好的活著——《幻想即現實》讀後

  各位老師早就推薦過心理學家曾奇峰的《幻想即現實》,第一次聽到這本書名的時候,大腦里閃過這樣一個念頭:這書名起的夠精分,夠幻感。

  武志紅說曾奇峰身上少了大師味道,多的是煙火味兒,讀完全書後,不得不深為佩服武志紅的敏銳觀察力。

  曾老師時而用睿智的說辭對痛苦的求助者循循善誘,時而用幽默的筆調對這不完美世界進行善意的調侃,時而用暖心的話語觸動讀者內心柔軟一角。總之,他是以塵世煙火中朋友的身份教給我們如何更好的活著的道理。

  全書不只是內容極其豐富,從親子教育、婚戀家庭到工作學習等無所不包;書中很多觀點也有讓人耳目一新而有醍醐灌頂的警醒,甚至是顛覆了我們的一些傳統認知。

  比如我們慣常認可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看法,在曾老師看來這是謬論。他說:「人有兩種:一種是在出門前把自己『暴揍』一頓的人,一種是在出門前對著鏡子把自己猛吹一頓的人。那些出門前和出門後瘋了的人,恰恰是那種在出門前『揍』自己的人。這個世界上沒有被吹瘋的人,只有自我攻擊才會讓人發瘋。」

  我的理解是曾老師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是要我們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而且是要無條件的愛自己、無條件的接納自己。只有我們自己內心有了充盈的愛,才能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愛身邊的人。

  比如我們認為「好的情感不應有金錢的參與,很多感情在金錢的乾擾下會變質」,而曾老師認為:「錢只不過是人所製造的所有金屬品或紙品中間的一種而已,卻被賦予了太多的負面形象。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污染了錢,而不是錢污染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曾老師進而提出「無錢型人格障礙」的概念。

  曾老師認為「無錢型人格障礙」的特點,首先是沒錢,然後是偏執、尖刻與懶惰。這類人窮酸,跟他們打交道,你可以直接感覺到他們人格上的巨大變異或者空洞。

  諸如此類的一些較為「激進」的觀點和看法,絕對會引起某類人的不適與不爽,最起碼我看到這地方時內心裡有著大大的問號。但曾老師卻有讓人對他的解讀不得不信服的魔力。

  自從涉足心理學,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任何時候都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有所覺察,要不斷解析自己,明了引發這些行為和情緒背後的原因。自我分析的越透徹,也就越能接納、包容自己,進而也越能無條件的愛身邊的人。」

  我的理解是這樣一種不斷分析自己的過程就是「自救」的過程。曾老師也坦誠,他之所以選擇心理治療這一職業,部分原因也是為了「自救」。因為他說:「我們是人,我們註定要帶著人的全部優點和弱點活著。」這種深深的被理解的溫暖感覺常使我不能自已的眼含熱淚。

  為了更好的活著,我已經把這本書列為我的常讀書目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那一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