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科學究竟是什麼讀後感

2002年的課改,讓科學課程進入了老師們的視野。科學課到底要的是什麼?一直是我的思考。從科學課程標準上看,新的培養目標——科學素養。那么,科學究竟和其他課有什麼區別呢?我尋找到了一本書——《科學究竟是什麼》。接下來我來談談我看了這本書的想法。

從全書的章節安排看,既有歷史邏輯順序,又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主”到“次”.文中既有基本概念的闡釋,又有基本方法的指導。既說明了“為什麼”,又告訴我們讀者應“怎么樣”.

“科學課”是由“自然課”脫胎而來。相比而言,兩者又有什麼不同呢?從課改開始時就有這方面的討論和爭執。可是究竟從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呢?科學之所以成為新事物的優越性體現在哪裡呢?在書中,作者在第十章詳細地分析了現代國際國小科學課程的發展過程。既有橫向的對比,又有縱向的剖析。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學科為中心”的階段到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思階段,從八九十年代的多元思潮論爭的時期到90年代以來改革的新階段,科學教學在波折中乘著時代的列車“與時俱進”.

探究首先從問題開始。對於問題,老師熟悉,學生也司空見慣。可是問題和問題還是不同的。有真科學問題和假科學問題之分,有開放性問題和封閉性問題之分。而這些在我看到這本書之前是根本沒有的概念,我就覺得學生提了問題,能解決的就給解決掉,不能解決的,課後再想辦法解決。而實際上課時也遇到了很多讓我困惑的問題。有的學生的問題不著邊際,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對待這些問題讓我很傷腦筋。現在我知道了,有的問題是需要避免的,有的問題還需要進行老師的“編輯”.一堂課往往是由問題開啟,也往往是由一個問題結尾。問題對一節課來說真的太重要了。雖然看了書本,可是真的面對學生問題的時候,還是不太自信啊!

有了問題以後,就開始就問題進行研究了。在書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說在科學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覺得假說在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過程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假說就像是一個作家在創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個工程師在設計圖紙前的一個粗略規劃。假說對後面的實驗研究驗證有著明確的指引作用。而一個科學素養高的人提出的假說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說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沒有根據的推斷只能是“胡說”.在課堂教學中我也曾聽到一些課上,有老師覺得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應該包含假說這個環節,於是在他的課上假說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實這大可不必。()假說應該根據學生的思維特徵來確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時候乾脆就沒有假說的必要,因為事實就很明顯地擺在眼前,由不得去懷疑,用不著去驗證。所以還是“不要為假說而假說”!

在科學探究中,觀察是最常用得一個術語。正如書中說的那樣,實驗也是一種觀察,只不過是“藉助於儀器得觀察”.對它的重要性,沒有必要贅述。三四年級的科學課上著重訓練的就是學生的觀察能力。就讓我們去課堂上踐行它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學就是那些精密枯燥的儀器,就是那些散發著異味的化學試劑,就是那些看不明白的公式。其實就我們國小科學教學來說,給科學教學一點人文氣息是很需要的。正如書中說的“科學與人文是可以融合的兩種文化”.在課改進入到第五個年頭的今天,科學教學正在強調與人文的結合。比如,課標提出的“學生是科學探究的主體”,不就是很好地體現了人文的精神嗎?在人文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合作”是個曾經熱得發燙得字眼。雖然現在逐漸冷卻,可是合作的重要性還是很明顯的。我們不排斥競爭,因為競爭能促進發展,但我們更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由更大更快的發展。

這本書,我連續讀了兩遍。讀過以後,我問自己:科學究竟是什麼?我沒有從書里找到一個標準的答案,可是我卻有了新的理解:科學就是用真理來薰陶學生,科學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裝學生,科學教學就是用我們的每一個40分鐘給學生親近科學、走進科學、體悟科學的空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