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追尋父愛的故事——《中央車站》觀後感

  這部片子明線上是多拉幫助耶書亞找父親,暗線實則是多拉尋找父愛,與已故父親和解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里約熱內盧一個熙熙攘攘的中央車站。在這裡被抓拿的小偷求饒時仍被警察當場擊斃;警察會勾結人販機構獲利;靠幫人寫信寄信為生的多拉卻從沒寄出一封;小男孩耶書亞在媽媽遇難後請求多拉再寫第二封信給爸爸被多拉嚴詞拒絕。這是巴西在上個世紀90年代文盲率高,治安殘暴,人性淡漠和痳木的社會縮影,當地熱帶偏海洋性的炎熱氣候似乎也無法溫暖冷漠的人心。

  但是多拉有一個很給力的閨蜜:伊琳。在多拉要撕掉耶書亞和媽媽寫給爸爸的信時,被伊琳阻止了;在多拉用賣掉耶書亞的錢換回新電視機時,伊琳及時識破並斥責了這種行為,多拉才得以良心發現;在多拉解救耶書亞逃亡到車站給伊琳打電話時,伊琳說:我就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女人。同為單身大齡女性,伊琳更具有善良,明辨是非的清醒的品質,能夠在朋友犯迷糊時當頭棒喝,在朋友改邪歸正時給於鼓勵支持,這是真正的朋友所為。

  小男孩耶書亞長到十歲都沒有見過他父親,儘管他的父親事實上是個十足的酒鬼,但是媽媽阿娜卻給兒子極力塑造了一個好父親的形象。在耶書亞的嘴裡經常會蹦出:我的爸爸工作很忙,他是個木匠,他的木工活很好,我家的房子是我爸爸蓋的。孩子對父親的憧憬中充滿了對父親的欽佩和敬愛。雖然孩子得到的只是片面的印象,但是相比母親只會在孩子面前抱怨丈夫的不負責任,大吐苦水,把孩子拉攏為一致不滿丈夫的對立面的這種做法,卻是避免母親爽快,孩子卻成了失敗婚姻的犧牲品的結局。有媽媽的呵護和能幹厲害的「爸爸」護航,耶書亞在一個單親家庭里卻成長得陽光坦率,猶如一枚沒有經受風霜的純潔玉石。

  女主角多拉的兒童時期,父親出軌,母親過世。離開家多年之後,父親已經認不出成年後的多拉。她對父親這個角色的印象不好,罵他們是笨蛋,蠢貨。我想多拉是非常害怕分離的,或者說是沒有得到好的分離,就衍生出被拋棄的不好體驗。甚至於成年後單身的選擇也不無可能受到小時候的創傷所影響,試想就連最親近的人會離自己而去,也會將自己給遺忘,那為什麼還要付出感情去建立關係呢,這些都是不靠譜的,猶如泡沫灰飛煙滅。既然如此,不如不付出即不會受傷害。既然不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就無所謂自我要求。所以她的人生都很暗淡,穿著樸素,不化妝,不抹口紅。她對耶書亞說:「就算化妝化得再漂亮,像伊琳一樣,不也是沒人要嗎?」

  在兩人到達北邦吉蘇找耶書亞的父親未果,兩人又餓又累還身無分文,耶書亞問怎麼辦,多拉爆發了:「你爸媽就不該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這句話殺傷力十足,小男孩被氣跑了。她否認了孩子的存在價值,事實上喊出了自己潛意識裡的心聲,內心千瘡百孔的多拉持著一種否定自己的消極想法而過活著。但是這一回她不想迴避分離,她趕緊去找耶書亞,在茫茫人海,在全城人都參與的向基督救贖的祈禱聚會中找尋男孩,最後因體力不支而暈倒。人群消散後,多拉枕在耶書亞的腿上睜開眼睛,兩人相視而笑,化解了之間的隔閡。我想這也是多拉與自己的童年重新連線上,與自己做了和解,接納了自己。

  接下來,劇情開始了正能量的色彩。片中一共有三段寫信的場景,第一段是開篇是路人各種寬恕親人、朋友的信件,第二段則是此時兩人在北邦吉蘇為攢路費而擺攤寫的,這時候寫的都是感恩主題信件。我覺得編劇這樣的安排是與多拉的轉變有關,多拉早年家庭的不幸她認為都是由他人造成的,尤其是不負責任的父親,但是卻又無能為力去改變,所以她只能站在批判的角度去寬恕別人。第二次寫信時,多拉敞開了自己的心靈,不僅接納了自己也接納了世界,她的看法也變了。任何一個人都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也有值得感恩之處。當一個人不再自我攻擊和否認,能量就開始向外湧出,她開始感受到了愛。

  第三次寫信是多拉自己寫給耶書亞的信,在送男孩找到哥哥們的家以後,天還沒亮就悄悄離開在早班車上寫的。「你說的很對,你爸爸的確跟你想的一樣好。我還記得以前我爸爸開火車的時候,他會讓我這樣一個小女孩兒,一路上一直拉著汽笛響個不停……其實我很想念我的爸爸,很懷念曾經的一切。」信還沒寫完,多拉已經淚流滿面,這麼多年的不滿,其實深埋著的是對父愛的追求而不能。耶書亞的爸爸做得一手好木工,但酗酒賣房被二兒子嫌棄,多拉的父親雖然一堆破事但在她的童年裡也曾給過她些許寵愛呀。人無完人,想要個完美的父親似乎真是太難了。事實上,我們對父母,對很多事情沒有選擇權。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離開時的多拉換上了耶書亞給她挑的藍色碎花連衣裙,塗上了路人給的口紅,用口紅給腮邊潤色,邁上輕盈卻又踏實篤定的步伐向著晨光走去。她已為父親的不滿在心中釋懷了,完成了女兒和已逝父親的和解,對生活更是激發了熱情。多拉年紀不小,臉上都有褶子了,與年輕美女簡直不能相提並論,但是這時的多拉卻美得發光。

  多拉臨走前把男孩母親托她寫的信送達到了她丈夫家裡,和她丈夫半年寄回家的信,兩封信放在一起相聚在他們的畫像之下。信裡面各自表達著濃濃愛意,迫切希望重逢相聚在一起組建家庭,這一情節重重回擊了多拉之前的那句話:你爸媽就不該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來。而事實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相愛的結晶,至少是曾經相愛過的產物。我們是為愛而生,我們也應該為愛而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