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推手影評

推手影評(一)

《推手》以一位從小練習太極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國當電腦工程師的兒子從中國內地接到美國後,與美國媳婦瑪莎在語言,生活方式上的矛盾為主題,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鴻溝,以及由這條鴻溝生出的代溝,洋媳婦與老公公在飲食上的種種不同,在輔導小孩上的種種不同,最終矛盾激化,老人被迫搬出去,但誰又能保證矛盾會因逃避而淡化,那又該如何做呢?是開陳布公的談一談,還是選擇繼續逃避。正如影片中最後的畫面,朱先生問陳太太:「你現在想去哪兒?」正是對這種選擇的一種疑問。我們非要靠逃避才能解決兩種文化之間的鴻溝與矛盾嗎?

首先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所共享的全部產品,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作為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它明顯具有封閉性及開放性。開放性和封閉性是辯證統一的,過分注重開放性會導致思想混亂,而只強調封閉性卻又易形成種族中心主義。這種主義有一種傾向,即以自己的文化衡量其他文化,並認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優越,這種價值觀固然對社會發展的穩定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卻易忽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交流,從而自己的文化難以繼續發展,最後痛失發展良機。

其實人類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一種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及社會背景下才能被理解,帶著有色眼鏡去評價其他文化是片面落後的觀點會妨礙人類間文化交流的,也是極為錯誤的。片中兒媳對公公的中國傳統文化不了解,武斷的以本民族的藍色文明評價了公公的黃色文明,比如認為公公太老土,侵占她的個人空間等等。而公公也對媳婦充滿了不解。每天吃得少,跑步時還要打拳,搞個人創作,這不是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中的女子形象。

其實這些價值觀都是生活在不同土壤下的人民形成的,竭力反對或全盤否定明顯是不理智的。朱先生與兒媳婦也不是蠻橫無理之人,只是「非我族類」影響太深了。

其次,個人社會化是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正常人都必須經歷的。每個人從襁褓出生到油枯燈滅都是在不間斷的社會化中。對於個人社會化,我個人認為,個人社會化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我與已經社會化的自我之間的衝突與協調過程。而更應從人類社會化進程中來看,可以知道。個人社會化應包括三個要素:第一為米德說的主我,即生理的自我。第二為漸我,即為自我在社會化進程中一定時期內業已形成建立並相對穩定的價值觀、知識、人格等,第三位為外我,為自己尚不了解及不認同的價值觀和人格。若用米德的觀點,是難以解釋為什麼老先生難以理解陌生的美國社會生活及被兒媳誤解的問題的。因為它很難闡釋外來價值觀對一個已擁有價值觀的個體的影響。如果從社會化三要素中分析,這種矛盾主要體現在社會化進程中的漸我與外我兩種價值觀的鬥爭。朱先生一生都在中國,他的漸我即中國傳統價值觀根深蒂固。而來到美國,作為一個移民他又必須同他的外我即西方價值觀發生關係。但他的漸我太強大,使外我無法進入他的價值觀。只是進行一味的排斥,卻沒有進行消化吸收,從而難以在西方社會中生活。媳婦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移民國家所要做的便是將世界各地移民所帶來的文化進行吸收融合併發展,媳婦作為國家的公民這樣做是她的義務與責任。但同公公一樣的是她的漸我也如此強大,以至於對公公保持冷淡的狀態並拒絕進行交流。

生活在一個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年代,固步自封已不被提倡,開放創新才是新新人類的唯一選擇。希望悲劇永遠不要再發生。我感覺要想應對時代挑戰,融入社會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做的便是主動溝通,讓不同文化在鬥爭中求發展,在摩擦中求共識。主動溝通可以破解各種文化間的堅固壁壘,使各種文化間相互溝通,從而為消除文化間的隔閡提供條件,片中兩位主角甚至連主動溝通都未嘗試過,又怎能生活的融洽呢?幸而兒媳開始對中國文化有了興趣,開始願意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這也許就是導演李安對文化溝通的期待吧!

其次便是相互尊重,用文化相對論的觀點來看待其他文化。如果說主動溝通是破冰劑的話,那麼相互尊重則是融合劑。主動溝通並不一定帶來好結果,甚至有可能加劇文化間的對立。但若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則去溝通,必將使兩文化間的交流加大加深。從而消除文化間的隔閡。只有相互交流,求同存異才能共同發展。

我希望李安再拍一部《推手2》,如果能以這些對策作為主要思想。我相信朱先生和媳婦之間會關係融洽。他們的家庭也會十分美滿和溫馨。同時也祝全世界的移民家庭美滿安康,並希望各種文化間加強交流共同發展,共同為我們和諧世界的發展做貢獻!

推手影評(二)

著名導演李安所導演的影片《推手》講訴了一個初到美國想與兒子安度晚年的老人在美國的心酸歷程。

片中的父親—以為從小練習太極拳是武藝高超的太極拳大師朱先生,被在美國當電腦工程師的熱子曉生從北京接到美國居住,抱以安度晚年的願望,到了美國殊不知與美國媳婦瑪莎在語言,在生活方式上存在著諸多差異。影片一開始便刻畫老公公與洋媳婦之間的無聲的衝突,由此為後來朱先生的心酸埋下了伏筆。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影片開始不到十分鐘,矛盾立刻出現:由於兩國的文化差異,中國老公公和美國洋媳婦將如何相處。

該片大部分時間都在描繪文化之間的這條鴻溝,以及由這條鴻溝生出的代溝,洋媳婦與老公公在飲食上的種種不同,在輔導小孩上的種種不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方在生活上,在教育上的差異,但是更為嚴重的問題卻在於文化間沒有相互理解,沒有相互尊重,兒時採取那樣的方式,要麼一方占領一方,要麼一方避開一方。該片中美國媳婦對公公的反感就是因為不遠去了解對方由此而產生,然而片中的曉生則扮演一個妥協的角色,儘管他念念不忘恪守孝道,儘管他因父親走失而後悔自責,但是在年與妻子之間存在如此大的文化差異時,他卻沒有給予適當的因掃。你說,這樣家庭矛盾怎會消除,所以對於朱先生,我替他倍感通信,曾經的他,為了保護兒子,而錯過了保護自己的妻子,致使妻子死去。帶著深深的自責把兒子撫養大,送他出國念書,但是兒子卻是這般的令人失望,儘管後來曉生醒悟了,但是那又能說明什麼呢?他沒有意識舞蹈問題的根本,沒有找到根治的好辦法,即使最後老人搬出去了,但是誰又能保證矛盾回因此而淡化,而影片中最後的畫面:陳太太站在街道邊上,不知道自己提著一堆買好的菜到哪裡,稍許:朱老先生走出華人活動管,問:「你現在想去哪裡?」陳太太回答:「看到今兒個太陽很好,想想該去哪啊?想著想著就站這忘了走了。」兩個老人的一問一答不正是說明了這一點嗎?

辛勤的父母把孩子撫養長大,不忘恪守孝道的兒女們為退休的老人買豪華的房子,裝飾豪華的家具,想以次作為報恩,然而他們不知道,空虛、無聊才是老人們的真實生活寫照。南懷瑾先生曾在他的書中寫到:「一個人老了以後,一定要養成一種興趣。」片中老先生以太極拳為業餘愛好,但是他曾這樣說道:「拳譜上說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意味何其深長……由此看來,太極拳知識他逃避現實是方法,由於內心的空虛,寂寞,他職能藉以太極拳來打發時間。他渴望被理解,更希望被人尊重,希望容入兒子一家,希望容入美國社會。但是現實卻已經殘酷的告訴他,世界已經不是他所熟悉的那個世界,連一個小小的餐館老闆都對他破口大罵。

說到餐館老闆,年邁的父親因無奈而離家出走,滿是寒酸地到一家中國餐館以洗盤子為生,最後與老闆發生衝突,因為不忍餐館老闆的欺侮,使出太極拳功夫堅決不走,捍衛自己僅存的尊嚴,致使後來警察到來,把他帶進了班房。這一幅幅畫面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這時我流淚了。導演李安仿佛在叩問我們:如果你是兒子,你將如何選擇?如果你是父親,你又將如何選擇?……最後無限自責的兒子從電視上看到了父親,來不及多考慮什麼,直奔警察局……由此,父親說出了內心的那番感人肺腑的話:「只要你們過的好,我這把年紀了,又在乎什麼呢?

導演在影片中刻畫了朱老先生一幕幕令人心痛的心酸經歷的同時,是不是對素有夢幻天堂之稱的美國紐約的一種諷刺呢?曾經記得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如果你恨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或許紐約正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你便可以獲得你想要的一切,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它將成為你惡夢的開始。正如片中老先生,因為養兒防老,天倫之樂的中國傳統觀念,從北京來到美國,住在兒子家裡,卻被洋媳婦所誤解,就連只有幾歲的孫子也會說:「是你害了我媽媽。」於是他搬出了兒子家,來到一家中國餐館洗盤子。卻也要受到中國老闆的欺負,難道偌大的美國就真的沒有老先生的一席之地嗎?這不由得讓人陷入了沉思。

或許導演在片中刻畫的陳太太這一角色就是為了給朱老先生的心酸歷程的一點點安慰吧。他們有著頗為相似的經歷,都有北京人自視過高的驕傲。並且帶到了美國這個五彩繽紛的國家,立安也許正是要通過這兩位老人對故土的懷戀表達所有海外移民那種無法遏制的鄉愁。

不過該片的結尾還可以給人一點點安慰,最後朱老先生的太極拳班出現了美國學生,這無疑是對中西文化差異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的希望,而最後洋媳婦在曉生的解釋下,似乎對太極拳之中的奧妙有了一點理解,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洋媳婦已經能夠去理解老公公,逐漸去劃界對朱老先生的誤解,也許這正是導演李安的一種希望,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觀影者乃至世界人民的希望呢?

推手影評(三)

《推手》是一部講中美文化差異的影片,導演用敏感的心理觸覺緩緩講述著這個真實又現實的故事。

朱老先生,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被生活在美國的兒子接到了美國。()本想在物質豐富條件發達的美國安享晚年,卻不知等待著他的是文化的差距、生活的迥異以及心靈的孤獨。他與美國兒媳瑪莎在同一個屋檐卻因為語言障礙無法溝通,也經常由於各種生活習慣、文娛方式及教育方式的不同而引發家庭衝突,兩個人都不知道該如何與對方相處,兒子曉生夾在中間,尷尬又無奈。

影片的最後,朱先生和陳太太約好見面,這其實並不溫馨反而讓人感覺辛酸。兩個身在異國他鄉的老人,遠離了熟悉的生活,在美國承受孤獨,他們並不渴望感情,他們真正想要的是親情。自己的子女都選擇了自己的生活,老人不得不離開,這是現實的無奈。他們有相同的悲哀,相同的心情,相同的無可奈何。

這是一部相當感人的電影,真實、現實、無奈和心酸。沒有刻意煽情,只是緩緩訴說著真實的生活,才更能引起每位觀眾的共鳴,感動每位觀眾的心。在我個人看來,曉生沒有錯,瑪莎沒有錯,朱先生也沒有錯。這個電影的主題是文化差異對生活造成的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無法消除的,難以解決的。在文化鴻溝的壓力下,這樣的結局才是合理現實的。

李安導演真實地再現了生活,巧妙地安排了每一個細節,沒有堆砌卻使得每一個情節都體現了主題。「推手」這個名字起得也是恰到好處,一語雙關,表面上看指的是朱先生作為太極推手,實際上又是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推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