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勵志人物

飛科集團李丐騰:每一個面容乾淨的男人背後都少不了他

他說,不及時成功就是失敗。——飛科集團李丐騰

李丐騰出生在溫州的一個窮山溝,1993年那一年,他21歲,考上了溫州大學,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無力供他上學,母親還告訴他,“這是命,改變不了”。

李丐騰不堪被命運擺弄,書是讀不成了,但他還是要到外面闖蕩一番。

輾轉多個行業,做過倉庫管理員,修過機車,當過小販,連番打擊後,李丐騰決定找一個行業穩定下來,最終進入一家名為“日達”的剃鬚刀廠。

他腦子快,手腳靈活,責任心又強,很快得到老闆的賞識,晉升為工廠主管,還常常跟著老闆外出,這讓李丐騰對這個行業有了深入的了解。

彼時,剃鬚刀行業出現一輪價格戰,剃鬚刀的批發價降了近50%,李丐騰建議老闆做品牌,但老闆卻認為做品牌生死未卜,而靠著批發出貨量大還是可以賺錢的。

說服不了老闆,李丐騰無奈只好離開日達,拿著從日達賺的兩三萬塊錢做起了剃鬚刀配件生意,為剃鬚刀廠提供網片的小生意,到1998年底,李丐騰賺了十多萬元。

此時,李丐騰也認為自己具備了做剃鬚刀的技術基礎和資金,於是於1999年創立了飛科電器——憑藉科技,一路向前飛。

李丐騰也想過失敗,但他不害怕失敗,“窮人家的孩子就是這點好,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反正就算最壞也不過是與原來一樣。”

當時的剃鬚刀行業封為兩大陣營,外資品牌飛利浦等占據著高端市場,用戶體驗好,但是價格貴;國內產商占據著低端市場,價格便宜,但用戶體驗極差,被消費者戲稱“拔毛機”。

於是,李丐騰企圖在中間插縫,做一款用戶體驗好,價格又能讓大多數消費者接受的剃鬚刀。

國產的剃鬚刀之所以稱為“拔毛機”,是因為只採用單頭,像飛利浦當時的一款雙頭剃鬚刀技術含量要求極高,國內廠家的技術無法做出來。

李丐騰在日達的時候,做剃鬚刀的技術就已經是同行中的翹楚,這次更是在四五個月做出來9套模具,採購上等的零配件,研製出了國內首款雙頭剃鬚刀,並通過了相關部門的質量檢測。

李丐騰帶著第一批產品去義烏推銷,每隻定價37元,是飛利浦同類產品的四分之一。他覺得自己的產品這么好、價格這么低,而且是國內唯一的供貨商,肯定會受到經銷商追捧。

然而,卻沒有一個經銷商願意代理他的產品,國內當時剃鬚刀的批發價已經低至7元每件,經銷商與供貨商也是長期合作的老關係了,誰會理一個剛出茅廬的愣小子呢?

儘管李丐騰一再強調自己的產品是國內最好的的剃鬚刀,經銷商們卻始終對他抱有懷疑,無奈之下,李丐騰說出“賣不出不用付錢”的狠話,部分經銷商便同意試一下。

沒想到這一試,就試出了一片大好的形勢,市面上飛科的剃鬚刀賣得火爆,經銷商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地打進來要求訂貨,態度也越來越殷勤。

局勢大好的情況下,李丐騰玩起了“飢餓行銷”,如果一個經銷商向他訂購1000個剃鬚刀,他就只給對方發300個,告訴對方“缺貨”,通常經銷商害怕斷貨,就會緊急加訂2000個。

行銷戰略讓飛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前來訂貨的經銷商也越來越多。2001年底,李丐騰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輛賓士。

初嘗成功的李丐騰決定開拓新的出貨渠道,大型超市、商場是都市人採購中高端日常用品的地方,飛科也必須進入這個空白市場,不能只一味靠經銷商。

這之後,飛科形成了以商超為主、以經銷商為輔的渠道體系。

當然,李丐騰還在品牌塑造上更是堅持高舉高打,早在2001年,飛科剛剛起來的時候,李丐騰就做了一個驚人之舉——投巨資到央視黃金時段打廣告。

李丐騰認為如果不一開始就打響品牌,隨著雙頭剃鬚刀技術的普及,飛科將陷入價格戰的泥潭。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自從在央視投放廣告之後,飛科的品牌地位迅速上升。

2003年,飛科被中國五金製品協會評為“中國剃鬚刀十大知名品牌”;2006年,它又成為中國剃鬚刀國家行業標準制定的唯一國內企業。

早在創業之初,李丐騰就提出“不及時成功就是失敗”,那時,他通過一款拳頭產品打開了尚處於空白的中端市場,但他必須讓飛科擴張得足夠快才能占住這個市場。

隨著2016年的上市,飛科下半場的競技挑戰又拉開了序幕,李丐騰又會給這個市場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來源: 南財專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