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教學勇氣讀後感

教學勇氣讀後感(一)

輕輕地合上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幾個詞語在腦海中漸漸顯得清晰,那就是在閱讀時觸動我心靈的幾個詞語。

1、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首先觸動我的是這一句話:「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讓我聯繫到另外一個詞語——內驅力。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它規定著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它通過內因而作用於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進程。所以,內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內驅力無疑是教師成長發展的內因。但是教師從事這一職業的目的不同,對教育的理解不同,自我設計和自我發展的目標不同,由此造成內驅力有和無、大與小的差距。內驅力隱藏於自我個體之內,具有隱蔽性,只有對他們的行動追根溯源才能找到他內驅力的源頭。學校進行「教壇新秀」、「教學能手」的評比,教育局進行「學科帶頭人」「縣級名師」的評選,這些都為激發教師的內驅力提供了外因。但這些榮譽絕對沒有個人達到自我期許、自我認同的目標後所產生的成就感更有價值。帕爾默說:「外部加諸於你的懲罰絕不會比你加諸於自己、自我貶低的懲罰更糟。」這句話也可以反推過去:外部給你的表揚和榮譽絕不會比你給自己的表揚和鼓勵更有價值,更有成就感。最高的境界就是教師在這份工作中能夠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愉悅,按照朱永新的說法,就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恐懼。第一次看到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教師的心理,第一次知道一個年近60歲的老教授在走進教室前也會恐懼——我之前以為只有自己才是這樣。回想自己在從教的前三年里,幾乎每天都在恐懼中度過。恐懼明天的課沒有充分地準備好,恐懼課堂紀律難以控制,恐懼難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更恐懼自己任教班級的考試成績與其它班級的差距有一大截。「難道教師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嗎?」「難道其它教師的心理也是這樣子的嗎?」我多次自問,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了信心。看到帕爾默對恐懼的解釋我今天才豁然開朗。現在經歷了十年的磨鍊,雖然沒有以前在教室前有一種想逃跑的感覺,但還是有一絲恐慌,因為我無法預料這節課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如何。帕爾默告誡我們說「不要害怕」,因為「我可以恐懼,但我不必置身心於恐懼之中——只要我願意立足於我內心世界景觀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學」。

3、共同體。帕爾默對共同體的解釋是:「共同體是個體內部不可見的魅力的外部可見標誌,是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與世界聯繫的交融。」或許他的另一種說法更通俗一點:「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共同體」這個詞語讓我想到海鹽獨創的一個詞語——「一體兩翼」( 以校本教研為主體、以區域教研和網路教研為兩翼的教研體系)。共同體的成立無疑為教師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實現建立一個圈子,搭建一個平台。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共同體,小到備課組、教研組,大到片的教研活動,校際聯動。但自己總感覺這些共同體的的交流還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我們無法在共同體內體驗到那種表達與傾聽的愉悅。是的,我們不習慣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們不願聽取別人的批評,我們更不願批評別人,我們對別人的看法不以為然。長期形成的個人思維與矜持阻礙了我們的溝通。為什麼我們的共同體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帕爾默的這句話無疑給出了最好的解釋:「在共同體形成外在形狀和形式之前的一段日子裡,它一定要在完整的自我中生根,只有當我們充分認識自己後才能與別人和睦相處。」是的,我們還沒有充分認識自身,還沒有達到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我們的個體還沒有想要表達自我的渴望,所以還沒有真正的交流與溝通。這促使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在教師的成長發展中,是內因先起作用,還是外因先起作用呢?

一本書讀完了,思索還沒有結束。一本好書不在於它能幫助我們解決了多少問題,而在於它能啟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更深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我覺得,這本書做到了。

教學勇氣讀後感(二)

讀過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不由掩卷深思,不由得慨嘆道:教學,真的需要勇氣,打開我們的心靈,喚醒真我的靈魂,在那新課堂的空間,構建一個教學的共同體,在那偉大事物的圓圈,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

一、有勇氣洞開自己心靈。

「 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在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多少年的師道尊嚴,讓教師總是戴著面具跳舞,不斷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確,我們是該找回我自己,洞開自己的心靈,不為其它,只為我們塑造靈魂的工作。有時,課堂上自己真的有些知識不懂,學生講到了,自己無言以對,卻硬是打腫臉充胖子,讓學生暫且坐下以後再說,其實開放心靈讓學生講下去,誠懇地向學生求教才是最佳選擇。勇氣丟到了哪裡?今天,捧起《教學勇氣》,檢閱自己的靈魂之旅。我終於找回我自己。開放自己心靈,自會與學生打成一片,成為朋友。不光在教學上如此,生活中應該也這樣,喜歡某個學生,我只是悄悄藏在心裡不敢說出來。看完此書,我才明白,開放心靈很重要,我於是向誤解我的學生髮了一封信,如實說了自己心理感受,對他的喜歡,對他恨鐵不成鋼的厲聲批評原因。這位學生竟然與我成為朋友,語文學習特別努力,成績也好。親其師而信其道,最高的藝術是與心靈相通。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鼓起勇氣開放自己的心靈,為了構建最佳的學習共同體。

二、有勇氣構建共同體。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一直奮鬥在教育的最前線。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樣存在我們的教學中,從以前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模式教學,到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模式教研,總以為自己已經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讀到《教學勇氣》,方知自己的卑微之處。《教學勇氣》第五章《教學與共同體中》有這樣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和學生――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帕克?帕爾默說得多。,教師的滿堂灌不合時宜,學生的滿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師生專注於一偉大的事物,惟有師生的教育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升華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偉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學習共同體,成就學生、教師、學科三位一體的精彩課堂。

然而在我們實際教學中,還是教師講的多一些。要麼就是滿堂言。我們沒有勇氣尋求偉大事物,沒有勇氣以偉大事物為主構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當學生髮言離題遙遠,我們恐懼完不成教學任務,恐懼使我們與學生、學科保持分離。於是教師越俎代庖,慌裡慌張、糊裡糊塗講完課,冷落了學生的心靈感受,冷落了「偉大事物」,讓「真知」尷尬地站在教室門外徘徊。要麼學生髮言,教師無所適從,盲目肯定。讓真理游離與教室外,讓新知在書本上躺著不動。教學勇氣何在?捫心自問,這時候,我們需要呼喚靈魂的回歸,一起去尋求共同體的存在。是的,應該有勇氣去創建最佳的學習共同體。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1 、多讀書籍,讓書記為我們構建共同體導航,就像我現在讀《教學勇氣》方知構建共同體模式的重要。 2 、要有勇氣去實踐,實踐出真知 3 、保持心靈的開放,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 有勇氣去尋求「偉大事物」

我們的教學生活很繁瑣,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職責,從上班到下班,根本沒有喘息的時間。能靜下心來備課,著實很難,這就要教師鼓足勇氣、擠點時間喚回自己真我,喚醒自我教課的靈魂,凝聚在備課舞台,精讀課文,鑽研教材,查找資料,尋求偉大事物的影蹤,我們盡力而為,要做那孫悟空,擁有那火眼金睛。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還得有勇氣敞開自己心靈,與同事構建一個共同體方可凝聚力量尋找到「偉大事物」的影蹤。不要關上門教學,那樣心靈就會枯竭,自身就會不完整。自己充分準備,加上同事間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確委員會」更好。

總之,「讓我們以安靜地以接納的心態面對別人的問題,鼓勵別人的心靈走出來,允許別人心靈以它自己的水準和速度自行發現答案。」然後自己再總結提升,直至尋到最偉大的事物,為構建學習共同體做好準備。

四、有勇氣反思自我教學

有時候,偉大事物在胸。然而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當提問起來的幾個學生都無法答出令教師滿意的答案來,教師就會恐懼。這時候,需要反思,需要我們拿出自己的勇氣來面對課堂上的恐懼場面。不要為了完成任務,不要為了灌輸更多的知識,只要有勇氣反思,就會有精彩,就會聽到美麗的花開。我想起我上的《青花》一課,當我拋出探究題:「為什麼說修復和複製都不是青花的歸宿?」接連提問幾名學生,答案都不令人滿意?我立馬反思自己,並動員學生一起聲討我的過錯,答案迅速找到了, 1 、我提問的學生學困生居多, 2 、給予全體學生思考時間太少。緊接著我改正方法,先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繼而提問各個層次的學生回答。這樣,在我鼓足勇氣反思自我、糾正自我的基礎上,師生立馬活躍起來,課堂氣氛熱烈,學習共同體自然而然形成。正如作者所說:「真正的共同體的富有在它的過程中是非線性的,它的軌道通向四面八方,所以師者用心聆聽,開放內心空間接受外來的對話,準備好共同體的再構建。」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一個人來說,所期望的不是別的,而僅僅是他能全力以赴的服務於一種美好的事業。教育是人類一項美好和永恆的事業,教師是「最光輝的職業」。 因此,作為教師要鼓足教學勇氣,選擇教育、投入教育、幸福教育。

教學勇氣讀後感(三)

每當拿到一本書,隨手翻兩頁,總能看清楚書中所寫內容,而《教學勇氣》卻讓我遇到難題了。

因為無論我翻開到書的哪一頁,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訴我什麼。

有人告訴我,這本書很好,值得一讀;也有人勸戒我,這本書是翻譯來的,不好讀。

別人的經歷永遠無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決定好好讀一讀他,希望會與書中的作者有直面心靈交流的機會。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帶領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下了晚自習,《教學勇氣》也正好讀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覺心靈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爾默的帶領下,我進入自己的心靈進行了一次短途旅行,並且這次旅行將給我帶來終身難忘的印象。

我是誰?

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

導言部分,源自教學心靈的教學,指出,教師應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了解自我是誰時,才會了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繫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這些編織者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講授法、蘇格拉底是的對話、實驗室實驗、協作解決問題、有創造性的小發明。好老師形成的聯合不在於他們的方法,而在於他們的心靈——即人類自身在整個智慧型、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於這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在書中,作者介紹了自己30年來在教學方面的探索,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說明,他教過成千上萬的學生,參加過很多教學研討會,觀摩過其他老師的教學,閱讀了不少教學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經驗,也積累了一大堆實實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進一個新的班級,好像一切又都重新開始。這些問題常常是他驚慌,而他對這些問題的反應,儘管隨著歲月的磨鍊,表面上圓滑老練了,但實際上仍感力不從心,像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手一樣摸索著。

30年來,他努力探索教學技巧,但上的每一節課似乎都會遇到同樣的情況的:我的學生和我,面對面地進行一種古老精深的、被稱之為教育的交流。但他發現,教學技巧雖能應付,但是僅僅靠技巧是不夠的。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如果沒有這種意識,我就意識不到學習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清晰的了解自己對於教學是一件多麼有益的一件事,當我們忘記了自己內心的多樣性,忘記了自己走向個性的漫長持續的過程,我對學生的期望是過分的,不真實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學要求最終是來自教師內心的呼喚。這種呼喚使我尊重真實的自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