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紅處方》讀後感

《紅處方》讀後感(一)

一本沉重的書,簡方寧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戒毒事業的女人,甚至連結婚也是為了做上醫生。這本書凝聚了太多,身為女人身,家庭與事業的矛盾。簡方寧為了她的事業,她忽略了她的丈夫,她丈夫幾次提醒她,但簡方寧一心只有她的事業。在我看來,這樣的女人是最美麗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她不單單守護了戒毒醫院的最後一方淨土——院長辦公室,也守護了人性的淨土——善。

《紅處方》這個名字,也許不是學醫的人是看不出,這本書寫的是一個悲劇。「白處方是開普通藥的,黃處方是開外處用藥的,只有紅處方是專開劇毒痲藥的,比別的處方要慎重。」紅處方,不僅僅寫出了簡方寧死亡的結局,也警示著世人,毒品最終是會帶來悲劇的。

在簡方寧的醫院裡,我看盡了人性百態。莊羽並不是一位心腸歹毒的人,她只是一位被毒品消磨了自信,她充滿了自卑,以至於她用金錢、用化妝品來堆砌起她的高傲。在她看來,簡方寧是高貴的,她希望擁有這樣的一位朋友。當她知道簡方寧願意跟她做朋友,她由懷疑到興奮。她拒絕了簡方寧要求她到戒毒醫院裡工作,也許是因為自尊心作祟,也許是她進進出出戒毒醫院已經厭倦了這樣的生活,也許是······但她卻希望擁有簡方寧這樣的朋友,她多次打電話給簡方寧,是渴望友誼。簡方寧由於家庭而沒有再接莊羽的電話。因為這樣,莊羽內心的自卑驅使著她用新型毒品「7」製造成一幅名叫《白色和諧》的畫送給簡方寧。讓簡方寧在不知不覺中染上了毒品。

支遠,是為了莊羽才染上毒品,他想讓妻子知道,戒毒,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但是支遠低估了毒品的「魔力」,當然,他也沒高估人的意志力,其實最後支遠還是能戒毒了。其實當我看到支遠戒了毒真的很高興的,因為讀這本書真的讓我筋疲力盡了,書中瀰漫著各種各樣的被「毒品」控制的人,就像范青稞般,聽著那一個個故事,最後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這麼醜惡的故事,書中人尚且如此,書外人又能如何忍受呢?但是支遠,至少是一個希冀。

在這本書,毒品並不是人性毀滅的唯一,還有錢,像那個把中藥戒毒配方賣給外國人的孟媽,還有在戒毒醫院裡尋找「王子」的栗秋——理由竟然是能吸毒的人必定是有錢買得起毒品的人······

其實我很理解簡方寧選擇死亡這條路的,她並不是沒有尋找過戒這種毒品的方法,比起死,沒有情感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更讓人覺得可怕。我想簡方寧之所以能堅持待在這間醫院裡的原因也是由於她本性里有對這些人的憐憫等等各種各樣的情感而支持下去的吧。

畢淑敏的書總是能讓我對人充滿了失望,她把「人性」解剖得一覽無遺,徹底地粉碎了我一直對人的堅信。或許也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堅強,無法承受書中那間特殊的醫院······

也令我吃驚的是,很多人並沒吸毒,並不是他有足夠的意志力,而是他並沒有處於這個環境之中。而戒毒後,環境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正恰恰是在悲劇的敘說下,而更加凸顯「人性」。

(後記,持續了幾個月地斷斷續續地把這個不像樣的讀後感打出來,距離讀這本書的時候應該已經差不多有兩年了吧,其實即使畢淑敏塑造的女主人翁的結局有多麼的悲涼或著經歷有多麼的艱辛,心裡總是對她們充滿了敬佩和羨慕的,她們都有值得自己犧牲的事業,她們都有自己的追求。)

再後記,今天看了一下當年寫的這篇讀後感,突然覺得幼稚極了,段落甚至有點凌亂,因此稍作修改。時間冉冉,已經忘記了是什麼時候讀這本書,為什麼會讀這本書;再看讀後感,卻能清晰地感覺到當年讀這本書的心情。也不知道是否還能再用那樣的心情和心思來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了。

《紅處方》讀後感(二)

《紅處方》,這本書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內讀完了,畢淑敏的第一篇長篇小說,也是我讀到的她的第一篇小說。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也由之前的沒有鍾愛的作家到有鍾愛的作家。一直以來是蠻喜歡畢淑敏的文章的,從《我很重要》開始,但如今成了甚是喜歡的鐘愛。她的作品讓我看到了與眾不同的世界,一個我從未接觸過的價值層面,但到底文里還是若隱若現地透露著關於探討幸福、追求幸福的永恆話題。

頭一回借書前不看簡介,是因著摯友的提及,也因此,翻開書才知道,這裡頭藏著的是一個特別的世界,一個關於毒品的世界。在走近這個世界之前,我和大部分人的想法一樣,那些個癮君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咎由自取得此結果,不值得憐憫。看過這個世界之後,明白這之前的想法只是看癮君子的表層表現而產生的片面感受,這樣的想法不可謂對錯,但顯然是不可取的,我們會因此無意中傷害到他們。他們是值得人們關懷的,相信至此局面,也並非他們內心真正希求的,他們求的不過是一種幸福的感覺。用生命科學的知識去解釋,人感到幸福的時候,體內會有一種名為 「F 肽 」 的物質,他的分子結構是中心碳原子上,有一個芳香環,一個哌啶環,和一個苯環,而嗎啡也正具備了中心碳原子,芳香環保、哌啶環和苯環。嗎啡就這樣騙了腦神經,讓人進入虛妄的幸福。幸福,人人求之,有這麼一種快速得到幸福感的途徑,自是有人會對其趨之若鶩。可見,貪求幸福感才是原罪。即使得到的幸福感是虛妄的,短暫的,過後會帶來更大的空虛感和身體傷害,嘗過它滋味的人們仍是難以戒掉它。

太多的吸毒患者在成功戒毒之後會復吸。生理上的癮是不難根除的,可心裡上的癮沒那麼容易戒。幸福會讓人留戀,使人成癮 , 一點都不意外。毒品使人迷戀,更多是人心理上的依賴,讓人痛苦的是擁有後的失去,這比從未擁有過更令人神傷。

大多數吸毒患者皆因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對生活不滿意,才會產生觸碰毒品的念頭。恰好,那些 「F 肽 」 的模仿者使他們的得到了他們最終所求的感覺。而有那麼些患者並不是自願選擇吸毒的,只是一不小心沾上成癮,這類人大多數很願意戒的,他們的意志往往比那些自願選擇毒品的患者強。這其中並沒有太複雜的緣由,因現實生活中有著他們在乎珍重的東西,不願自己就這麼被毀了。但當他們將生活的苦難放大,在心理上和吸毒時得到的快感做比較,如此,他們的意志會薄上好幾分。

話說,很多政要會吸大痲,這類人在社會上是有權地位的上等人,在平常人看來他們生活光鮮亮麗,可為什麼他們會吸呢?壓力大,需要釋壓?可能吧,他們的世界離我太遙遠,反正我是不懂他們的世界。但站得越高,風險越大,這道理我還是明白的。他們身上背負的責任,可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雖說,他們擁有的比他人多,可背負的也多,如此,他們還不如平凡如你我般的人更容易獲得滿足、幸福,畢竟沒有人會覺得心頭壓一塊石頭會是舒服的。亞里斯多德說過 「 幸福意味著自我滿足 」 ,又有一說: 「 幸福絕非輕易獲得的東西,在別處不可能找到,只有在我們身上才能發現。 」 正因為我們平凡,因為我們要求不多,更容易滿足,也因此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紅處方》裡的故事讓我思考的還有很多。人拿動物來做實驗,發現其實很多我們以為是人性的東西,也同樣出現在動物的生活中。譬如,將性作為交易,當一雌一雄兩隻猴子餓極了,得到食物時,雌猴知曉自己搶不過雄猴,會用自己的身體去誘惑雄猴從而得到食物。這和其他交易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因為世人價值觀不一樣,有人就將其上升到倫理道德的層面。可我認為對做這類交易的人,不適過度批判,畢竟他們並沒有損害他人利益,且建立在自主意願上。在這一點上,我更認同西方一些國家的做法,將紅燈區合理化,相應地會降低相關疾病的傳播。

院長簡方寧的這般結局,是我願意看到的,毒癮讓她不得不結束自己的生命。隨著生命的逝去,不僅是擺脫了毒癮的折磨,還有作為院長承受的心理壓力和失落。作為院長的她,每天要面對這麼一群將人性弱點發揮到極致的吸毒患者,心裡上的喟嘆不會少,但她盡心做得更好,將自己的全副精力都分給了戒毒醫院,希望能解救更多的人。特別是在沈若魚的襯托下,我對簡方寧這個院長更加敬佩,她不僅用藥物治療患者,還嘗試著從心理上給予病患支持,可惜,她的第一次嘗試,一個人格變態的女吸毒患者,將她推向了死亡。在她的葬禮上,眾多痊癒病患的出席讓我們看到了她的付出並不是徒勞的,而是很有價值意義的。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在事業上,她做得很好,相應的,對家庭,她就不能給更多的心思了。她的丈夫身體出軌了,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意外。

戒毒醫院是到處可見的人性弱點、醜惡面,就是連醫生護士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才在這所陰鬱的醫院待著,作為「臥底」的沈若魚看得真真切切,在醫院沒待多久就逃似地離開了。然而,故事的最後,沈選擇了承接簡的事業。這讓人意外嗎?還好吧,在那段得知簡染上毒癮,收到簡的信的日子裡,有了預示。沈的丈夫也能預料到她做出這樣的選擇,並沒有阻攔她的意思,這樣大概是理解和支持她的吧。在從逃離醫院到主動要求到醫院工作,雖說是兩個不同的身份,境遇會很不一樣,但仍會接觸到那些醜惡面;而她做出了這樣的選擇,顯然是已經克服了心理障礙。我想她會把這份事業做好。

這是一個我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如今能窺探到這個世界的一隅,甚是驚詫,細想,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其實我正處在這個我以為遠離自己生活的世界,世界這麼大,我們不可能接觸所有面,能這麼看看,了解了解,也是不錯的,我沒有那麼一顆偉大的心,犧牲自己很多,面對一群陰鬱的人,嘗試挽救他們。但我盼望著,這類人能越來越少。這大概要從關注人們的幼年生活、心理開始,這最終聯繫到了一個詞 —— 教育。教育,國之根本。

《紅處方》讀後感(三)

對於畢淑敏的《紅處方》,真的好難定義它的類別。說它是講述簡方寧醫生從事的戒毒事業還是講述太陽照射活在陰暗面吸食毒品的那群人的生活似乎都缺少點什麼。只是很清楚的記得當簡方寧的病人莊羽第三次復吸毒品的時候心仿佛一下沉了下去。接著是連續幾天關於毒品的夢,甚至是提到「海洛因」三個字都特別敏感,不禁嘲笑自己「中毒太深」。

文章採用倒敘的方式來講述小說內容,最後,以簡方寧留給好友沈若魚的遺書把整個故事敘述完整,讓跟隨了讀者好久的疑問得到了解答。作品以《紅處方》命名,可作品中只有三處提及「紅處方」三個字,而更多地是寫到化名范青稞的沈若魚在戒毒醫院裡打聽到的吸毒病人的各種故事,吸毒時那種似神仙的快樂以及毒癮復發時那痛苦難捱的時刻。可讀完整部作品,不得不佩服作者對小說結構組織的能力。正是出現僅三次的「紅處方」導致了簡方寧的去世,也正是那形形色色的故事,讓我對「海洛因」這三個字的好奇減到零而忌憚飆到最高值。

這部作品雖然有好多角色,()但對於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最終都給出了交代。並沒有遺漏。莊羽,這個從一開場就出現,其間耍詐,無禮,接著是被簡方寧院長感化,但最終由愛生恨,與簡方寧幾乎同時去世的女吸毒病人在作者的筆下活靈活現。可她不爭氣的三次複習以及那幅報復似的《白色和諧》讓人對其「恨之入骨」恨她的不爭氣,恨她的不懂事,恨她那由愛生成的恨。支遠,莊羽的老公,他對她的愛是刻在骨子裡的,他對她的疼、包容讓人羨慕。他陪她吸毒,陪她戒毒,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曾真正放棄她。他也是簡方寧戒毒醫院裡成功的範例。似乎也是整篇文章中帶給人希望的幾個點之一。沈若魚,這個因為寫作而去戒毒醫院體驗生活,最終被朋友簡方寧所從事的事業感染而將自己後半生奉獻給戒毒醫院的女子,多麼勇敢,不得不這麼說。「戒毒醫院,一個文明社會的大修站,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地方,一個糾纏在一起又被錘子砸扁了的死扣。頭痛欲裂,真想腦袋朝下,讓血快速流到蒼白的大腦皮層里,才能想通這裡的事。作為普通人,她實在承受不了這種壓力了」他誤悟道戒毒醫院的「不堪」,但仍是義無反顧,為了朋友未完成的事業,為了解救更多因毒品而斷送了人生的病人。

讀後,最深的感觸是:那種伴隨著折磨的「快樂」,像一顆定時炸彈的「快樂」我寧可不要。快樂與痛苦是五味多彩人生的必需品,二者缺一不可。不要被一時的痛苦壓死,因為痛苦過后里快樂就不遠了,學會了承受才能享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