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來來往往》讀後感

《來來往往》讀後感(一)

我在讀池莉的《來來往往》,頗有感慨。

有評論說,這是一篇反映中年危機的小說,但我以為遠遠不止這些。這篇小說,題名《來來往往》,暗喻著時光是一條大道,每一個生命都是路上的行人,對康偉業來說,身邊的人就是來來往往的過客。池莉通過康偉業與段麗娜的婚姻及康偉業與幾個不同時代幾個女性的感情糾葛,折射了中國社會特殊年代裡人們婚姻觀念的變革,直抵婚姻的本質,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展現了生活現實的悲喜與無奈,還有作家特有的對人性的悲憫。

小說語言極其冷峻,非常貼近時代,非常有質感。比如毛主席逝世那晚康偉業與段麗娜感情的進展,她這樣寫道:「這一夜,他們並肩而坐,在蛇山幽暗的秋草清香的樹叢里,聽著一列火車在他們腳下哐哐、哐哐、哐哐地走過,由遠及近,由近及遠,仿佛曆史的進程,既漫長又匆匆,不知來自於哪裡,又不知歸結於哪裡,一切都突然變得無頭無序,無依無靠,使人感到茫然失措。」這樣一段環境描寫,不僅很好地突出了兩位年輕人面對社會事件的真實感情,也真實地反映了時代生活,有一種歷史的穿透力。而在康偉業決定下海時關於腳踏車的描寫,更是有一兩撥千金的作用:「他那輛每日裡騎到機關去上班的腳踏車多年來第一次限制在樓道的角落裡,灰塵滿面,不規則的光線將它分割變形,像一幅超現實主義的油畫,被擱在了往市里。」這樣的描寫隨處可見,不僅緩解了小說一瀉千里的進程,也讓讀者在閱讀的間隙里,輕輕一嘆。

而對於小說中的人物,池莉也刻畫細緻,非常的典型和有代表性,並對人性有細緻的深刻的刻畫。康偉業段麗娜顯然是五十年代磨六十年代初的人,林珠屬於七十年代初的代表,時雨蓬顯然是七十年代末的人,這些人,帶著不同的時代痕跡登上舞台,不同的觀念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碰撞,時人物的性格鮮明起來,文章也就別有韻味起來,仿佛一幅世俗的生活畫卷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讓人由不得地嘆息。

紫陌紅塵,誰是誰的誰?誰又不匆匆的過客?愛情這個東西求不得,說不得,也怨不得,遇到了就是前生的造化,前世的冤業,苦和痛,福與禍,只有自己揣著,品著,體會著……

《來來往往》讀後感(二)

今早看完了池莉的小說《來來往往》第一次接觸到她的文章,語言修辭的運用,讓我聯想到張愛玲,但說實話,論文筆,她還沒法跟張的才氣相比。

故事情節還是很實際的:優秀的革命女青年段莉娜中意於小職工康偉業的前途,通過自己家庭實力提升了他的社會地位。一切似乎平淡無奇,但感情的缺失使這家庭缺少了渾厚的根基。下海經商後的康,發家至富,但再豪華的衣服也遮掩不住段的落後素質和見識,再多的錢財也難以填埋兩人之間的隔閡懷著猶豫的心情,康與優雅地林珠相愛了。兩人的確過不了瑣碎的生活,林珠選擇了優雅地離開。後來活潑可愛的時蓬雨進入了他的生活,年輕漂亮的女郎輕輕挽著成熟瀟灑地康總,那場面,絕對會令人羨慕。但他們自己清楚,兩人並非想像的那種關係。

故事的結局不盡完美,或許,作者也不捨得下一個傷害到誰的最後宣判。我同情他們中的每一個人:潑辣的段,是被康捨棄的糟糠之妻,本是受害者,但的確沒看出來可憐樣,是她自己一手將思想端正的康偉業逼出家門的,所以,她才一面享受著錢財的和榮譽,一面享受活寡的孤獨。康和林珠的相愛,讓他有罪惡感,但很快,他的內疚被林的優雅和段的潑辣覆蓋,年輕時代丟失的東西重新回來。林珠和康都愛上了不該愛的人,柏拉圖式的愛情,被柴米油鹽擊潰。他們的愛情,漂浮在空中,無法落下凡塵。

婉息我無法理解糟糠之妻不下台故事,到底誰是誰非?

《來來往往》讀後感(三)

讀了池莉的《來來往往》,一如她一貫的風格,簡單的情節,普通的人際關係,淡然的文字敘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

甜蜜的愛情,美滿的婚姻,()良好的事業,健康的體魄,也許是每個人都想同時擁有的,它們的組合就是幸福。男主人公康偉業從懵懵懂懂到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麼,花了大半生的時間卻一無所獲。可能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像他一樣,有著無法滿足的缺憾,這種缺憾,讓我們感到疲倦,不安,想過掙脫,卻無從選擇。

我無法用道德來評價一位成年人的心路歷程,因為它的真實,就像大自然的一部分,顯得與社會秩序無關。不管是他犯的所有錯誤,是不是都洩露了他內心的不滿足和無所適從的秘密呢。我有了一點擔心,女人的評價標準顯然和男人是天差地別的,女人在等待的時候,男人比女人更具有改變現狀的行動力,這讓女人受傷的風險增大許多。所以對女人來說,假如對對方還有愛,經營愛情和婚姻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其實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或者說得絕望一點,也許努力根本就不會有收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