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一)

對於張愛玲的《中國的日夜》可以說是《傳奇》小說集中唯一一篇採用第一人稱來自述抒情的散文,這篇散文並沒有把重心放在故事情節上,而是通過主人公「我」的視角向讀者敘述了街上人物的片段,散文雖短,但卻出現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並且把人物的群像刻畫的栩栩如生,可以說這篇散文的風格頗有魯迅小說的神韻。

張愛玲除了在這篇散文中注重人物刻畫外,還注重主人公內心的剖析,這種剖析被張愛玲寫的細膩且富有情感,小說的開頭與結尾分別有一首詩,而這兩首詩則是我們了解主人公內心的線索,兩首詩一首叫《落葉的愛》另一首叫《中國的日夜》,這兩首詩所反應主人公「我」的思緒在前後的巨大轉變,張愛玲寫的第一首詩《落葉的愛》表達出了一種歷經磨難而得到的愛,而這種磨難被張愛玲表現的極具殘酷性,在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刀光」「塵夢」等詞語。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我」對於愛的渴望與乞求。詩的前半部分殘酷,後半部轉向抒情與柔和,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我」內心對於愛的掙扎與嚮往。

當主人公「我」的視角轉向一個箇中國人時,看到了他們,主人公「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因此把前先寫的詩塗改變成了另一首《中國的日夜》,而這首詩的風格我們完全看不到了主人公「我"為愛情而神傷掙扎,主人公「我」這時的心理是振奮而激昂且富有鬥志,而這種精神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是很少見的。這首詩的前兩句「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國土。亂紛紛都是自己人:補了又補,連了又連的補釘的彩雲的人民。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我」強烈的國家意識,對民族,對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在詩句中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國土」「自己人」等語言看出,這種思想和精神張愛玲運用詩句表現的非常的強烈。後三句是我的人民,我的青春,我真高興曬著太陽去買回來沉重累贅的一日三餐。譙樓初鼓定天下;安民心,嘈嘈的煩冤的人聲下沉。沉到底。……中國,到底。在感情的抒情上後三句表現的更加的直露,沒有增添更多的修飾,表現主人公「我」對於祖國以及生長在這裡人們由衷的讚美和熱愛。詩後三句是全詩的高潮,極富感染力,在感情上得到了巨大的升華。

主人公「我」的思想其實就是張愛玲當時自己思想與情感的流露,在這篇散文中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張愛玲,一個極富激情與熱情的張愛玲。張愛玲在這篇散文中描寫各種角色的貧民百姓,被沒有像其它文章那樣去採用「暗諷與批判」,更加的去展現普通百姓的生活的樂趣,淳樸的性格。

張愛玲《中國的日夜》一篇結構巧妙,意象豐富的自述體散文,展現了她自己的另一面。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二)

《秋雨》是選自《張愛玲散文集》中的其中一篇,她細膩的筆風,把普普通通的一場秋雨描繪得那麼有細膩。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雲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粉。在這古舊的屋頂的籠罩下,一切都是異常的沉悶。園子裡綠翳翳的石榴、桑樹、葡萄藤,都不過代表著過去盛夏的繁榮,現在已成了古羅馬建築的遺蹟一樣……

從這篇散文中不難看出作者內心的多愁善感。文字中充滿了灰色、憂鬱,黯然,寥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僅是那株低矮的無人問津的桂花樹。15歲的她,就能寫出次文,真是不知道她是怎樣體會得那麼的深刻。有人說,讀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鋼琴上行走,每一步都發出音樂。但她創造了生之和諧,而仍然不能滿足於這和諧。她的心喜悅而煩惱,仿佛是一隻鴿子時時要想衝破這美麗的山川,飛到無際的天空,那遼遠的、遼遠的去處,或者墜落到海水的極深去處,而在那裡訴說她的秘密。她所尋覓的是,在世界上有一點頂紅頂紅的紅色,或者是一點頂黑頂黑的黑色,作為她的皈依。她以獨特的文字結構--- 以低微的姿勢仰視平淡,以高貴的眼神俯視浮華。成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超級女生」;成為當今文壇里私下同魯迅相提並論的唯一女性;成為上個世紀40年代上海那座淪陷區的廢墟上綻開的最美的一朵罌粟花;成為這個時代女性一味摹仿的對象。

她文章風格細膩溫婉,就其對人物心理的刻劃,對文章語言的掌控,暫時內可能無人能超越。作為海歸派的先驅,在中國的文學地位是無可替代的!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三)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張愛玲用了比較坦誠、平和的語氣,談到了自己在寫小說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這篇文章也是我們深刻的了解張愛玲的作品和去還原一個真實的張愛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張愛玲非常謙虛的指出了自己寫小說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但也堅定的表明了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時自己堅持的主張和以後該努力的方向,字裡行間中透露著張愛玲的作為一位文學大家的風範和氣量。

張愛玲覺得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學理論的,並認為文學理論是文學出品出現後而產生的產物,她認為一個作家應該是在文學作品中,經過自身提煉和吸收穫得適合自己的文學理論,可能也只能這種方式才能讓作家把那些文學理論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較自如把文學理論一些好的東西渾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裡,創造出一流的作品,當然她也肯定了文學理論對於推動文學作品上的積極作用,她把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後的兩隻腳,文學理論是不可能處在文學作品之上,更不會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張愛玲認為人是為了追求和諧安穩的一面才去鬥爭的,可許多的文人卻過多的關注於人生的鬥爭,而忽視了和諧的一面。她認為鬥爭只存在一個時代,每個時代鬥爭的東西可能會是不同的,但人們追求安穩的生活相信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著的願望,()因此張愛玲認為安穩實質是一種永恆。所以張愛玲在文學作品中透露著追求人生安穩的一面,但因此也會缺少一種「力」,給人振奮的一種力量。

張愛玲覺得寫文學作品應該給人一種啟示,而這種啟示是蘊含在自己的作品當中的,讓人們在故事中自己去獲得,因此她會把自己的小說作品寫的更加的真實,但因為要真實因此自己的作品就會缺少激烈,但她堅定的認為自己只能這樣寫,激烈的東西往往可以給人一時的刺激,但真實反映人們的生活,才能給人以啟示,而這可能是永恆的。因此張愛玲的小說中除了《金鎖記》中得曹七巧是一個極端病態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負荷者,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從中獲得啟示,我想這也是張愛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學方向。

張愛玲說自己喜歡用參差對照的寫法來表現人生的蒼涼,而不是去表現壯烈,壯烈雖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劇往往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而蒼涼之所給人回味,是因為給人一種參差的對照,從以上這些觀點我們便可以看出為什麼張愛玲樂於寫悲劇,為什麼去營造蒼涼氣氛的原因了。()

張愛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題欠分明,但張愛玲認為這並不是什麼缺點,因為許多偉大的作品主題都是很模糊的(在這裡她用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張愛玲認為讓故事自身去說明表達的,比擬定了主題再去編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張愛玲認為一味的強調主題,那些唯主題論者是機械的並且是刻板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說理清楚,觀點明確,論證深刻而有說服力,一篇讓我受益匪淺的作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