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學與問的讀後感

學與問的讀後感(一)

我通過學習《學與問》這一課程,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讓我感悟到了許多。

在這次課程當中,我覺得對我們小學生最有益的是一句話:我們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就好比插上了兩隻強健有力的翅膀。我能從這句話當中感受到學習和提問是密不可分的,和對生活以及學習當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在這裡有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家兄弟,父親去世了,留下了一塊牌匾,上邊有學問二字。兄弟兩人一人拿到了一個字,都分別按照上面的意思去做。結果很多年後,兩人依舊一貧如洗,原來老大隻一個勁的埋頭苦學,遇到問題了從不提問,老二卻從不學習,天天問別人問題。後來兄弟二人將牌匾合在了一起,很快就發家致富了。

大家在生活當中,只像故事中的老大一樣埋頭苦學不好,像老二一樣一個勁的提問也不好。我們應該把學習當中的問題提問出來,直到找到了答案再去學習。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計其數。而我們都一掃而過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法。從學習當中找到問題,首先就應該自己思考,思考不出來什麼頭緒再去問別人。

學與問這一課為了更加幫助我們理解學習與提問當中密不可分的關係,給我們舉了很恰當的兩個例子: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小時候提問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哥白尼的父母只能簡略的說說,但是很含糊。小哥白尼就是在這樣子的許許多多的問題當中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天文學家的;

我國古代的大學問家沈括,他小的時候學習白居易的古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沈括對於這個有關於桃花的問題很感興趣,就跑去問媽媽。媽媽說:「可能是一個開花早,一個開花晚的問題吧。」沈括對於媽媽的回答很不滿意,於是就自己探索其中的奧妙。一次,大人們帶沈括到山上去玩耍,沈括髮現山上的溫度比山下的溫度低得多,這才明白其中的奧妙。他就是在探索一個個問題的答案成長著,最終成為我們受敬仰的人。

從這些故事當中,能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學習與提問是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只有巧妙利用其中的微妙關係,最終才能成為像沈括一樣的大學問家。

學與問的讀後感(二)

人們常把有知識說成「有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而今天,汪老師就帶我們學習了第23課《學與問》。

這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說了學與問的觀點。這篇課文是由提出觀點、證實觀點、舉例論證、得出結果所組成的。

首先,課文提出觀點。說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然後舉例證實。說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從小就對世界充滿的好奇,經常纏著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小時候就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為什麼」,而哥白尼就是通過這些稀奇古怪的「為什麼」才得到真知與無窮奧秘的知識的。還有就是說北宋的大科學家沈括也是通過「問」與自己的實踐才知道了其中的奧秘的。他還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巧妙地結合了起來。證實了上面的觀點。

最後,課文總結了: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得出了最終的結果。

通過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後,我受益匪淺,是的,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學與問,正如那一句俗語:小疑者小進,大疑者大進。學與問就像打開知識海洋的金鑰匙,讓我們盡情地翱翔於知識的海洋!

學與問的讀後感(三)

《學與問》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問」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並列舉了哥白尼和沈括這兩個事例,告訴我們只有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伴隨成功的伴侶,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留心觀察,要有好奇心,如果有什麼問題不會,應去請教有學問的人,哥白尼就是從小喜歡問,所以才有了他對科學的不懈探求。

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在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好問,還要積極地去動腦,最好可以自己去尋找答案,就像沈括那樣,從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尋找問題:為什麼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那麼遠呢?就是這個問題讓他疑惑不解,他就是靠觀察思考來解決了這個難題。()

生活中,離不開問,更離不開觀察,我們應該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對於我們學習的知識很重要,有了這個好習慣,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為將來打下基礎。到那時。你就像一隻小鳥,在知識的天空自由飛翔。

從《學與問》中,我知道到了:我們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去邁向成功的大門,去獲取知識殿堂里的寶藏。只有學好文化,才能報效祖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