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賈平凹月跡讀後感

賈平凹月跡讀後感(一)

每個人與月亮都有不解的緣分,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回憶,對於我來說也有著許多令我難忘的回憶和故事。

就想賈平凹作者一樣,我小時侯也會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坐著看天上的月亮,玩些在現在看來有些愚笨但卻可愛的小遊戲。

小時候,還在媽媽懷裡的時候就會聽到許多關於月亮的故事,最多的便是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時總是不太明白為什麼嫦娥要去月亮上,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原來月亮是很漂亮的地方。當然,那只是我當初單純的想法,認為月亮看上去就很漂亮,自然住在上面也很好。那時候也曾懷疑過嫦娥住在那麼小的地方上,不會覺得很擠嗎?那時媽媽告訴我「小傻瓜,看上去那裡很小,但實際上因為它離我們很遠,所以其實那裡並不小,只是看上去小而已。

在上幼稚園的時候,我和哥哥總是在奶奶家居住,所以每年夏天的時候,我和哥哥總會一起在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納涼。那時的天氣和現在的天氣不一樣,沒有那麼熱,那是因為那時的車子沒有那麼多,就算有,也大多是腳踏車之類的,沒有排放煙的車輛。也就是因為車輛少,所以車子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是件很希奇的事情,我和哥哥總喜歡坐在馬路旁人行道上的欄桿上看來往的車輛,數著數量,那時的月亮總會出現在欄桿上。只是那時的我們都忙著數車子,無暇去關注那普普通通的月亮。

正如賈平凹說的那樣「噢,月亮竟是這麼多的: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其實月亮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很近,只是在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不會去注意它,因為,它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沒有那麼神秘了。

或許更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那份純真,童真,那是我們最珍貴的東西。

賈平凹月跡讀後感(二)

《月跡》是賈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發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後編入散文集《月跡》。

文中的月亮象徵著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告訴人們:對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設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作品通過山村兒童追尋月跡的行蹤,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圖畫,顯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散文從「我們這些孩子,什麼都覺得新鮮,……」起筆,接著細緻地寫了孩子們的「盼月」和「賞月」的情景。作者不僅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嬌美,也寫出了孩子們對月亮的熱愛及他們天真好奇的性格,為後面的「尋月」設下了鋪墊。他們追逐月亮的蹤跡,追到了院裡,發生了誰擁有月亮的爭執,描寫了孩子們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從而將散文的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隨著奶奶出來倒酒、喝酒,證明月亮是屬於每個人的。接著是他們又在院內、院外、河船、河的上灣、下灣,以及同伴眼睛裡,全都發現了月亮,於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這麼多的: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這裡表現出孩子們為了得到月亮而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並且使主題再一次得到深化。最後他們的好奇心和愛美的心理都得到滿足,便甜甜地睡去。

《月跡》構思新穎、獨具特色。歷代有許多文人用月亮象徵聖潔、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濃縮到對月跡的追逐之中,則是獨具一格的構思;作者用追尋月跡作為行文的線索,既能表現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跡》具有一種清新優美、含蓄雋永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

《月跡》的語言清新優美,含蓄凝練,富有詩的韻味。作者把熱烈的感情傾注在畫面描繪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中。不論是「放了竹窗簾兒」的中堂,還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都是作者用清新明麗的語言譜寫出來的「月光曲」。將作者對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諧地融匯於景物描寫之中。作者還成功地運用了擬人、想像等手法,增強了散文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文中寥寥數筆就勾勒出月的蹤跡:「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作者想像那「月亮里,地該是銀鋪的,牆該是玉砌的」。對童心的描寫更是既傳神又逼真。正如孫犁評價的那樣「在他的筆下,客觀與主觀,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聲響卻是動聽的,不同凡響的。」

賈平凹月跡讀後感(三)

這是一篇立意清新深邃的優美散文。作者運用象徵的藝術手法,通過中秋之夜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盼月,賞月、爭月、尋月的趣味橫生的故事的描述,含蓄地表達出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設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夠得到的思想。()

月,有影無蹤,但文章題為《月跡》,仿佛暗示這高懸天際的月亮在地上是有跡可尋的,命題機趣地展現出孩子們淳樸天真的內心世界。文中所寫,孩子們眼中看到的月亮,的確是從竹窗簾兒「溜進來」,又爬上穿衣鏡,「是長了腿的」。有了這個「發現」,當月亮由滿而虧而消失的時候,才引出孩子們院中賞月,爭月的一幕。為什麼要爭呢?因為月亮圓滿滿的。月光「玉玉的,銀銀的」多麼美好啊!美好事物誰不想擁有呢?爭的結果怎樣呢?奶奶送來的每人一杯甜酒消除了這場「爭端」。原來,「月亮是每個人的。」同樣是由於奶奶的引導,孩子們便在院外尋起月亮來了。在院裡,他們在葡萄葉兒上,磁花盆上,在爺爺的杴刃上都發現了月亮;在院外,他們又在「燦爛地閃著銀光」的河上灣、下灣和河的每一處都找到月亮;後來,甚至在弟弟妹妹的眼睛裡看見了月亮。最後,「我」由驚嘆「月亮竟是這麼多的。」而得了自己的結論:「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這「願意」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執著地追求。通過尋月,孩子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月亮、天空以及未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屬於他們的,因而眼下就把月亮當成自己的「印章」按在了天空上。孩子們的意識升華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完美實現了。

這篇散文之所以光彩熠熠,美不勝收,是在於它的立意新,語言美,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