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貧窮的本質讀後感

貧窮的本質讀後感(一)

買這本書的時候,當時想可能更多的是描寫個體心理及環境對貧窮的影響,沒想到書中的內容是世界性的有關於貧窮的問題,不過這樣也好,讓我對這一問題有個基本和較為全面的了解。其中有些內容在《瞬變》中有提及,就是面對時如何改變。

如文中所述,儘管我們沒有根除貧困,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或許可以改善窮人的生活,主要是以下5個方面:

一、窮人通常缺少信息來源,相信那些錯誤的事情。在健康(接種疫苗、預防疾病)、基礎教育、農藥化肥、心理情緒控制、政治參與方面,都有許多誤區,而任何方面的改善或惡化,都有可能脫離或返回貧困。信息告知窮人時,要使人們改變:需尚未知曉或聽說但未感知的、信息發布的方式必須是簡單而又吸引力的、信息的來源是可靠的等。對於免費疫苗,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心理沉沒成本”—人們更有可能會利用他們為之支付很多錢的東西。人們可能根據價格來判斷質量:恰恰由於某物品時廉價的,便有可能認為他缺乏價值。

二、窮人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小孩很多的大家庭,資源分配時,最吃虧的是“母親”。窮人脫離貧困後,許多較難突破瓶頸往更高走,如走出S型中的第一個高點。制約因素和貧困時差不多,只不過難度更大和更高。

三、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是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地位。這個窮人的融資和信貸方面尤其明顯。

四、貧窮的國家不會因為貧窮或其不堪回首的歷史而注定失敗。許多時候,主要是由於制定政策時出現的錯誤造成的,包括無知、意識形態和慣性。腐敗的制度往往會滋生更加腐敗的制度,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所謂的“寡頭政治鐵律”。當政的領導者傾向於制定能夠為他們謀取財富的經濟政策,而他們一旦變富,又可以利用手中的財富,提前阻止可能對他們的權力構成威脅的人。

五、對於人們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最終常變為自我實現的預言。通常,成功能帶來更大的成功,當一種情況得到改善時,這種改善本身就會影響人們的信念和行為。因此,在啟東一個良性循環時,人們不必害怕必要的付出。一份穩定的工作會通過決定性的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觀念,因為它能夠賦予人們足夠的心理空間,對未來產生一種控制感,從而會進行長期規劃和準備。

貧窮的本質讀後感(二)

我覺得自己變急躁了,因為看到研究性的文章或書籍,都會先去看看它的結論是怎樣的。如果和自己的預想一致,就直接扔了;如果和自己的預想大相逕庭,甚至違背自身的立場,那也扔了;如果有新穎的說法或思路,再回頭去看它的論證。但對於這本書,我忍住了,是從頭看到尾的。

簡單地評價就是,事例的分析還比較有意思,但是解決問題的政策的參考價值較低。

分析的一大堆,雖有極少部分涉及中國,絕大多數對象都在南亞和非洲。如果這本書在上世紀50年代初被我國引入,那倒是很有些價值的。因為書中大量提到的通過瘋狂生育來防老,嬰兒注射疫苗,幼兒打蛔蟲,兒童義務教育等問題,在現階段的中國,這些都不再是需要討論或會在國家和公民間引起存廢博弈的問題。很多事情都是國家或公民必須做的,法定的,沒什麼可討論的。而書中提到的那些國家中,當道還在為“法律父愛主義”的困境而躑躅。甚至一些公益組織還通過給父母獎勵的方式,讓他們允許孩子參加免費教育。這樣的父母在中國少之又少。

政策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還有給水質超級差(傳播瘧疾)的地區發放消毒粉等在我國幾乎沒什麼可套用的(不知道印度會怎么看“村村通”工程),唯獨一個是在書中被反覆討論,而在我國有可能套用的——小額貸款。

本書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貧困人口的企業家才能。但無可否認地是,貧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的確具有極高的企業家才能。小額貸款可以向他們提供流動性,把事情運轉起來,使他們脫離“貧窮陷阱”。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小額貸款。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必須考慮本書前半部分所分析的那些貧困人口的特點,比如缺乏信息,比如風險巨大。怎么可能又是缺乏信息,又是難以承擔風險的群體,有了小額貸款,就可以大機率地發揮自身的企業家才能呢?這個事情的成功率值得懷疑。無論如何,這也是一種值得嘗試的路徑。而且我覺得由公益團體或私營組織來運作小額貸款,比政府直接指揮銀行(甚至政府自己)來操作,要好得多。

閱讀本書後,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對於扶貧,我有兩點想法:

一、扶貧方式有三步,挑出能扶的人,找出能扶的領域,選出扶的方式。必須是自己有脫貧意願的人,才能接受幫助,否則,又是在浪費資源;不能從幫助者的角度出發,而只能從受助者的角度出發,尋找幫助的領域;幫助的方式,用慣用語說,就是得是“造血式”的,而不僅僅是“輸血式”的。如果在任何一個環節不能達成合意,就只好無可奈何地放棄這種幫助的嘗試,否則其後果不會令人愉快。

二、移風易俗也能幫助人。移風易俗很難,傳統風俗很強悍很頑固。就像書中說的,可有可無的人情往來耗費了大量資源。或許要讓願意接受幫助的人知道,如果想要改變,就要先放棄過去的一些習慣。

貧窮的本質讀後感(三)

這裡講到了教育與貧窮的本質。我之前早高三的時候,我們有陣子流行讀書無用論。()在這裡有個數據就可以證明。

“在馬達加斯加。640所學校的學生家長們曾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即孩子們上完國小之後應怎樣謀生,上完中學之後又應怎樣謀生,70%的家長認為,一名中學畢業生會得到一份政府工作,而實際上只有33%的中學生得到了這種工作。”

作為發展中的國家的我,我很有感受。小時候讀書我父親就和我講讀書然後當官,之後你想什麼就有什麼。中國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就是現在都還是的,感覺中國就是個很奇怪的國家。

這裡的讀書已經不是需求了,而是一種傳統,只有讀書不管你有沒有工作但是你還是被大家羨慕的。因此很多人借讀書來逃避現實讀博讀研但是現實工作卻與科研工作沒有半點關係。已經超越了教育的原有理念為了讀書而讀書,然後去換取好工作。而不是自我修養提升。

看完了總體感覺,就像最後總結說的一樣,只是拋磚引玉。

貧窮的本質,擺脫不了資金——沒錢信息——沒有獲取信息的渠道能力——不具備工作能力,聽說讀寫專業技能平台——和信息有關,但是有時候有信息確沒有渠道實現,比如人人謾罵但是內心羨慕的--內部安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