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四十自述讀後感

最近,忽然想起毛澤東曾對斯諾說過的一句話:當時「我特別喜歡胡適陳獨秀的文章……」。於是,就拿起胡適的《四十自述》一讀。

初識胡適大名,是從教科書裡,在魯迅文章的痛罵中得知的。後來,讀工科,沒有語文課,就遠離「文」了。當年盛行「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的信條,而胡適去在台灣,被人淡忘是理所當然的。除非是拿來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文章和書。

歲月遞嬗,斗轉星移。「十年文革」過後,學界對思想、文化領域及中國新文化運動,作了較為客觀、科學的評價。儘管對胡的是非功過尚有爭議,但對其貢獻,依然作出了肯定。十多年前,偶見《四十自述》一書,有點兒興奮,便買下一觀。由於當時仍須日日「點卯撞鐘」、像愚公一樣:「每天挖山不止」,書。也只當睡前催眠罷了。

自從賦閒以來,為了打發時光和遠離痴呆症,常以書為伴。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閒敘一下。

胡適,原名洪騂,安徽績溪人。父親是晚清一小官員,在台中任職。母親原是不識字的農村姑娘,虛齡17歲時嫁給他47歲的父親做續弦,胡適的大哥大姐比其母還大,其他哥哥的年齡也都比胡適大得多。

胡適出生不久,隨母往台灣父親住所。他父親在百忙中,用紅紙方字教母親認字和讀書,同時,母親轉教胡適,也當複習。他未滿2歲,已認得700多字。他父親還為他編兩本四言韻文,作為教材,稱「原學」。內中充滿哲理,教他日後如何做人

兒童早教、早慧,沿襲誦讀經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來、胡適…等等,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證。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廣之?讓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將近一個世紀前,一名不識字農村婦女,能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艱苦地支持孩子讀書,()並毅然讓少年的胡適離開她,到遠方的上海去,實在難能可貴。

12歲的胡適,能用得體的方式,指出老師的錯誤,除了學識廣博,說明他已從父母那裡,學會了「做人」。這種素質,是當今的少年人所極度缺乏的!「先學做人,後學做事」的教育方法,是傳統教育的精髓之一。可惜,目前被大多數家庭和學校所忽略,太遺憾了!

18歲、還算是中學生的胡適,喝醉酒打了巡捕(警察)。他能自覺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不「玷辱」供職學校的名譽,猛然自省,痛改前非,發奮圖強,令人讚嘆!然而,當今的大學生,有的要父母千里迢迢,前往學校附近租屋「陪讀」,有的要吃媽媽乘飛機送去的餃子……如此反差,真是天壤之別了!

胡適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資和勤奮之外,無庸置疑,親職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要歸功於他那位偉大的母親!在近百年前,一位沒文化的年輕寡婦,能將一個生活在農村孩子,教育培養成中國思想界、文化界的傑出名人,北大教授、北大校長,中國駐美大使,參加聯合成立大會的中國代表……應該說,這位「英雄母親」為中華民族做了一樁功德無量的美事!

人們在讚嘆胡適的同時,自然會思考:當今的教育,是進步、還是「負進步」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