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一)

寒假裡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於中國小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通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台。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後,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為今天這個時代確實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張老師認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個字一個詞,字是慢,詞為藝術。張老師認為我們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現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師面對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天似乎都在忙於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今天的學校里。教室座位整齊,台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化大生產的氣勢。老實說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出呼喚,呼喚教育創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說到底快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種什麼樣子的課堂,什麼樣的教育呢?作者眼裡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說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說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助,多給他們提供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能力。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講,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必須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提供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考……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文里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說,學校還是小的好。那麼「小「到什麼程度為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控制在二三百人內為最佳」。博耶又說:「當班生數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國有那麼多「名師」可以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情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可以在體育館數千名觀眾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情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如果教學課堂環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信息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並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之一,也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為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畢竟是少數。以」生命化教育「為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和實處。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後順著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二)

」教育終究是基於生命和貫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終能夠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勝利,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誰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誰就能夠把這樣的信念堅持更久。「這是張文質老師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寫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歡這樣的文字。肖川老師的文字裡也會常常讀到這樣的一種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熱愛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裡就總能流露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確實是」緩慢「然而又是」堅定「的。每一次考試之前的班會課,學校都安排主題為誠信教育,考風考紀講了又講,誠信簽名也是簽了又簽。然而,作弊的行為依然屢禁不止。每次年級通報作弊的學生名單時,我的心就揪得緊緊的,生怕聽到自己班級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對學生不信任還是對自己不信任,總之會有一種緊張的情緒。雖然每次考前動員,我都費盡心思,總要講一些他們之前沒聽過的故事。因為,我擔心老生常談最後會變成空談。比如這次期末考前,我講了一個留學生到德國去的時候所經歷的一件事。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都可以順利通過檢查,唯獨來自中國的學生要被留下來詳細檢查,他們不大相信文憑上的鋼印,不大相信身份證是真實的,因為中國假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覺得這個民族他們不敢隨意相信。你在國內,覺得處處防假,經常打假,都習以為常了。然而,走出國門,你才會發現,原來,民族的誠信危機已經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尊嚴了。國有國格,人有人格。面對這樣的誠信危機,我們能做些什麼?每一次考試,希望我們都能想到我們的責任。類似這樣的教育很多,我們得不厭其煩地去尋找新鮮的教育故事,因為我們一直希望孩子們的生命會很美麗,能儘量少沾染一些市儈的污濁氣。

孩子們今後走上社會,會看到很多陰暗面,會遇到很多挫折,會遇到很多與學校所教育的價值觀相衝突的東西。然後,我想,()只要每個生命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已經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麼,他會知道該怎麼去面對陰暗面,該怎麼去陽光地、積極地對待挫折。

要」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堅持更久。也只有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這麼一個工作。每帶一批學生,我便投入極大的心力。收穫的就是艱辛與幸福。每次非常疲憊之後,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當接手一個班級之後,又不自覺地投入進去了。我發現自己沒法不投入。於是就難免很累。現在慢慢的也接受這麼一個事實了,我就是這麼一個控制不住會牽掛人的人。也許,這正證明著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潤澤生命,教育是基於生命且貫穿生命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得時時在場。不能含糊,不能應付。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三)

對於」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真的沒有好好地思考過。自己當教師的生活真的就那麼平淡無奇,每天工作的痕跡就像沙灘上的沙子一樣,被海水沖洗過後馬上就會歸與平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之後讓我對自己的工作開始了慢慢地審視。他說教育是」藝術「,教育是」慢「的藝術。說實話,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是藝術。難不成是因為在」慢「字上出了問題?

昨晚看電視劇,裡邊一位教師長者收到了他幾十年的一位學生的信和兩張戲劇票,信上邀請老師去觀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為老師是他心裡所尊敬的人。雖然離開老師多年,但心裡一直有老師的陪伴。這對年長的老師說了這麼一句話:」能成為孩子們優秀的嚮導,沒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的事了。「我想這位老師的心裡的滋味應該不是一個甜字所能形容的吧。看著聽著我的心裡也洋溢著幸福的滋味,因為我也是一位教師。

然而,我能成為孩子們優秀的嚮導嗎?並且是當我老了,我的學生長大了的時候,他們會認為老師是他這一生中優秀的嚮導嗎?這個結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曉。然而,這個過程卻需要我此時此刻就開始。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所說的,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下一些有用的東西。緩慢所以很難立竿見影。然而我腦中卻裝著必須要立竿見影的命令。來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裡總有學習成績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麼對待他們的呢?我是很負責地給他們課外進行再次輔導。但是捫心自問,我的出發點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績能提高一點。估計這樣的輔導也就成了純粹的功課輔導。只要他會做這樣的題目就行了。其實這樣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細地想想看,當講了一遍又一遍的時候,我沒有生氣?沒有焦灼?是的,我生氣,甚至憤怒。也有老師說:」我寧可教100個好學生也不想教一個教幾十遍都不會的學生。「當然這是沒辦法時的調侃。孩子之間的思維能力的發展速度有差異,一個孩子的各種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有差異。他在低年級的時候掌握不了這個知識,而我們老師卻那麼著急。強迫著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長老師不惜用灌輸的辦法也要他記住。家長說:」看你什麼腦子,這點也記不住。考試題目一樣的都不會填。「老師說:」就是這麼做,等到考試像這樣的題目還是這樣做,懂了沒?「小孩累啊,我們累不累啊?就為了一道等過段時間孩子自然就會的題目。那如果放棄這道題目怎麼樣?那就是家長要抱怨:」才考這麼點分數。「老師要抱怨:」你這道題目做對了,班級的優秀率就高一些了。「原來我們都掉進分眼裡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喔!

書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關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立竿見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它到底會對學生一生有什麼樣的影響,它成全的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把眼光放得這麼遠了,才能對今天的教育行為有所思考。我是任教國小語文的老師,於是我的眼光對文字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後,我想我所教的知識對孩子們來說真是不足掛齒了。然而我的國小語文有沒有在他童年的時候給他沉澱下什麼了嗎?

當我年老的時候,如果我也能說上這麼一句」能成為孩子們優秀的嚮導,沒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麼默默無聞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