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菊與刀讀後感

菊與刀讀後感(一)

我告訴自己,困難只是暫時的,從來都沒有放棄。

今天,把《菊與刀》讀完了,之前沒讀這本書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為什麼那麼一個小的國家經濟實力卻如此強大,那麼小的一個國家民族性格卻又是如此的殘酷。

讀完《菊與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內在原因,不用解釋,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觸最多的是日本的動漫。說起日本動漫,我不得不說《火影》中塑造的鳴人形象,已經成為了我的偶像。

《菊與刀》講述了日本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特點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國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

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沒有善與惡的區別,認為人內心深處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沒有報應這一說。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對的,哪怕是惡的。

日本是一個嚴格的等級制國家,最高的是天皇,當然實權並不在天皇手中,後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別重視忠與孝,所以,你會看到,在戰爭中,日本人寧可戰死,切腹自殺,也不做戰俘。日本人的尊嚴就是戰鬥到底。在孝方面,體現在日本人的家中,家裡面各種禮節,當然在中國就沒有那麼複雜。

日本人特別愛乾淨,每天都洗澡,就像韓國人一樣。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們看來不可理解,在任何一個國家看來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講究各得其所。

我們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異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的差別。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兩碼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風流也正常。他們的婚姻就是為了繁衍。

結婚並不能限制他們的性自由。

讀完《菊與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會艷麗綻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鏽蝕之跡,刀就會鋒利閃爍。

菊與刀讀後感(二)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菊與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質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等等。這種異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貫穿了日本的整個文化,成為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

其實,菊花和刀象徵著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兩極,恬靜淡然卻又剛烈殘忍。從對戰爭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視精神的力量,而對物質的對比嗤之以鼻。在他們的戰術手冊上有這樣一句,「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這種重視精神輕視物質的文化內在,使得日本在作戰時常常採取異常極端的方法,兇殘的對待已經放棄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為什麼會發動侵華戰爭?這當然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日本人「壞」。

日本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這種文化中沒有原罪,沒有懺悔,也不需要原諒。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忠義和各得其所來解釋。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於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因此,忠和孝成為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為了合力。日本人對天皇有著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幾乎成為一種準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發言是沒有人可以質疑對錯的,這就為日本的戰爭找到了藉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皇忠誠找到藉口。

表面上,對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瘋狂的、不惜一切撲向中國。但是這一切的起源在哪裡?日本是個有著強烈等級文化觀念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於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裡生根發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種各得其所的說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為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為每個國家打上標籤。這正是日本發動大範圍侵略戰爭的深層動機,他們認為自己在該地區內是處於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於自己應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輸出,背後的精神核心就是可怕的等級制。

另外,從文化內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強烈的負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作為從中國那裡承受文化恩澤的國家,日本一直對中國懷著複雜的心理,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對近代中國的沉淪感到羞辱,這種羞辱來自於其自身國力的增強,由此感到曾收到過這種國家恩惠的可恥。這種複雜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藉口成為發動侵華戰爭的內在原因。它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為日本的附庸,並把這作為報恩的一種方式。

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並將這視為報恩的方式。然而,戰爭中的日本人發現,中國人並不歡迎他們,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圖構建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國際關係的等級秩序,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他們還沒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們缺少實事求是的態度。並非每個國家都向他們那樣痴迷於等級秩序,只能在穩定的等級中才能獲得安全感。中國崇尚以和為貴,然而在亡國滅種的危機前,所有中國人又會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站出來,即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沒有想到,在中國他們會遇到如此頑強的抵抗,一盤散沙匯聚成了一個堅強有力的鐵拳!

在「實事求是」方面,作為日本另一個對手的美國顯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個很獨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國人知道他們對日本國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夠了解,他們不能不加區別的就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因而他們組織了學者對日本的民族性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親自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後來,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而歷史也仿佛是在設定的軌道上前進。毫無疑問,美國對日本的占領方式是有效的,而這種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精神,歸功於人類學家準確的預見。結果是日本投降後幾乎沒有抵抗,完全服從「敵人」的管理,而美國,通過清理並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為自己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源。在此過程中,我們驚訝的發現,正確的意識產生了如此巨大的積極作用,指導實踐,趨利避害。

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隻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他們的生活。任何外國都不能命令別國的人民接受某種方式。此所謂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這是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應遵循的,日本已經在這個問題上付了學費,希望它吃一塹長一智。而中國,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國情獨立自主發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現第二個日本,強行輸出自己的價值和認識。

菊與刀讀後感(三)

菊一文字則宗,是一把著名的日本歷史名刀,《菊與刀》讀後感。此刀至今有八百年的歷史。小說中,新撰組沖田總司的愛刀是「菊一文字則宗」。此一說法僅見於小說。因為菊一文字在幕府時已屬國寶級的古刀,即便當時貴為幕府第一武士的沖田總司也不可能擁有此刀。而且,菊一文字則宗屬於薄刃刀,並不適用於實戰。幕末又慣用打刀。所以無論是以經濟觀點或實戰必要性的觀點來看,史上沖田持有菊一文字則宗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另外皇家御製兵器多為裝飾用,用來顯示威儀者居多。美國女人類學家露絲·本尼狄克特的著作《菊與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與象徵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為題,使很多人聯想到日本史上的名刀菊一文字則宗。實際上,作為皇家御製的兵器,菊一文字則宗無論是從其名稱,抑或是其作用來說,都很好地詮釋了《菊與刀》的文化,是日本歷史上少數具有象徵意義的刀。

武士的刀,就是武士的魂。為了自己所追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可謂是「神阻殺神,佛擋滅佛」。武士刀是強大的,德川家康在歷經幾十年的忍辱負重之後,帶領自己的手下建結束了一百四十八年的戰國時代,開創了近三百年的幕府統治。然而,德川地位之高時也僅是被明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整個日本的精神支柱,在於他們的天皇。什麼是天皇?日本人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這點與中國古文化不謀而合,天子即「天之子」,是「奉天承運」的真命皇帝。但是,中國歷史上無數次的某朝篡位在日本卻從未這般發生過。日本向古中國學習了眾多文化知識、法律條令,但是,日本在學習的過程中又發生了許多變化。天皇不一定是權力的制高點,但是天皇在民眾心中卻是最神聖的存在。這種類似於圖騰似的原始崇拜,我們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除了近代史上「文化大革命」中對毛澤東的頂禮膜拜,怕是寥寥無幾,讀後感《《菊與刀》讀後感》。

天皇在歷史上一直扮演著一個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眾對天皇的強烈「盡忠」感卻從未消失,這種特殊的感情,支配著他們做出與我們所認定的價值法則相悖的事。《菊與刀》在描述這種抽象情感時,用了二戰這一具體事件來體現。上午手中還緊緊握著槍桿,下午便悠閒的上街採購物資。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日本人本身並無自覺。對於他們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對陛下盡忠」、「讓陛下為我們放心」的事,那邊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對與道義與軍部的堅定感,促使他們的軍國主義思想在現在依舊主導著他們的內政外交活動。

日本自古便是中國的近鄰,但是對於這一民族的了解卻乏陳可言。今日國內民眾大聲抗議日本行為,打起「抵制日貨」的旗幟。從大局上看,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社會一體化的情形下,我們不可能真正做到斷絕友來。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發展,我們必須和這個與我們交隙的國家和平共處。但是,民眾的呼聲卻也反映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那就是國內普遍的「反日情緒」。多數民眾對日的了解都僅僅來自於電視劇或者電影之類經過了人為藝術加工的信息,對日本的了解顯得相當的片面。尤其是今年來愛國戰爭主義題材的作品頻頻出現,讓大眾加深了日本侵華的印象。這顯然是不利於兩國正常的友好邦交。政府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應該表現出一種強勢而不乏圓潤的態度。輿論是政府的軟工具,對待民眾的單純政治觀,政府應該加以引導,安撫國內過於激動的反日情緒。值得一提的是,與其在這些方面下苦工,不如好好弘揚我們本民族的愛國精神,加強國內精神文明建設。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個與我們所不相同的民族,縱使他們的文化自古中國而來,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本民族元素。在與世界博弈的過程中,我們因以更理智嚴謹的態度,去適應時代的發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