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三毛文集讀後感

三毛文集讀後感(一)

一口氣讀完十八冊的《三毛作品集》,對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較粗淺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談一二,與各位對三毛有興趣的同好交流。

一,三毛的成名三毛自己多次自稱,她不是一個好學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學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關係到大學做旁聽生。沒有畢業就休學出國留學,留學三年轉了三個國家,平均一個國家一年,一年的時間分別學一下這三個國家的基礎語言也就差不多了。雖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記》裡面有留學回國後「在大學教德文和哲學」的文字,我想,在大學教初級德文比較可信,教哲學則比較可疑。否則,三年前的旁聽生,休學出國轉三年後就能回大學教哲學,豈不成為那個大學的笑柄?然後不久,她遠嫁國外做家庭主婦。三毛能成為風行一時的知名作家,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勞最大的當屬台灣《聯合報》。

《聯合報》是台灣的兩大報之一,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該報副刊上首次發表,然後逐漸流傳開的。這個系列散文出現的年代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正趕上台灣經濟騰飛和走向世界,人們沒有時間坐下來看長篇大論,同時又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所以富有異域風情的撒哈拉故事適時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正如某些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僅僅「撒哈拉」這三個字就足以吸引讀者的眼球。

緊接著西撒哈拉脫離西班牙的殖民地統治引起那裡的局勢動盪又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可以構想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作家在報上為我們連續推出「伊拉克的故事」或「阿富汗的故事」,將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當然,僅僅靠時事熱點掀起的讀者熱情是不能長久的,正當讀者對撒哈拉故事中的三毛和荷西產生興趣的時候,荷西意外逝世。這個意外立刻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聯合報》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好的炒作機會,三毛熱由此掀起新高潮。《聯合報》的具體步驟是出錢讓三毛週遊中南美洲各國寫遊記,還派一位攝像記者為她的遊記提供圖像資料。週遊結束後,緊接著就安排三毛做環台灣島的演講,這已經與演員「做秀」非常相似了。演講的後面是在報刊上開設專欄,回答讀者提問,這樣就更加拉近了三毛與讀者的距離。與這些相配合的還有寫歌詞,教學,拍電影等。三毛想不出名也不行了。

二,三毛的作品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集雖然多達十八冊,但除了一冊是電影劇本外,其餘均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強調她「只會用第一人稱寫作,不會用第三人稱寫別人的故事」,她說她寫的故事都是她親身經歷或親身感受的東西。在這十八冊作品裡面,我最喜歡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駱駝》這兩本,我甚至認為,她的所有作品,都沒有能夠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

由於三毛一再強調她的文章都是寫自己,所以這為讀者通過她的文章了解她本人提供了便利。三毛1942年出生,1973年與荷西在西撒哈拉結婚,婚後,荷西外出工作,她做家庭主婦。當時,三毛周圍沒有什麼太多的娛樂社交等機會,她不用為生計發愁,卻有大把的時間,還積累了不少的人身經歷和感受,所以正處於一個厚積薄發的大好寫作時機。1976年,三毛35歲,正是一個女人成熟,又精力最旺盛的年齡,因此寫出了《撒哈拉的故事》這樣比較好的作品。但是1976年出名以後,接著出版的《雨季不再來》是她成名以前的舊作,甚至可以說是以前

的習作,就連三毛自己對它也評價不高。在三毛成名以後,她感受到了成名後的寫作壓力,原來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休閒式寫作,如今成了她的精神負擔。正如她自己在作品中所說的那樣,她長時間地冥思苦想,卻寫不出一個字來,甚至有十個月的時間,基本上停止了寫作。當然在那樣的環境下,她還是寫出了比較好的文章,那就是散文集《哭泣的駱駝》,可以看成是《撒哈拉的故事》續集,這本文集也幾乎榨乾了她關於撒哈拉的最後生活積累。

隨著她和荷西離開西撒哈拉,荷西先是失業,然後又在1979年意外去世,這樣的打擊使三毛的創作環境和心態都受到了重創,從那以後,可以說,她一直沒有從這種打擊中恢復過來。1981年回到台灣以後,她被傳媒和盛名所驅使,幾乎失去了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她去演講,她回答讀者的來信等,她已經從一個作家蛻變成一個社會工作者,或者說一個布道者。從某種角度來看,1991年三毛的自殺,可以看成是一個布道者最完美的結局。

當撒哈拉一旦離三毛而去,她的文章中只能出現一些「回憶」,「答讀者來信」,甚至「收藏物介紹」之類的內容。當三毛的文章內容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中來之後,三毛的光環也就自然暗淡了。

三毛文章中最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的是她的真誠和愛心,此外還可以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三毛對身為一個海外中國人的自豪和對祖國的熱愛。在她的筆下,對已開發國家和不已開發國家的外國人的批評諷刺隨處可見,就連對她的公婆也不例外,例如,她在文章中說,荷西剛剛去世,公婆就通過女婿在飯桌上開口與三毛理論怎樣分割繼承荷西與三毛的住房。當然,在三毛的後期作品中,她這方面的轉變比較大,「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的地球人概念」表達得比較強烈。三毛作品中比較消極的東西是對教育制度的全盤否定和對前世今生之類靈異神秘世界的過分渲染。

三,三毛的愛情讀三毛的作品不能不談三毛的愛情,因為三毛的作品都是散文,都是直接表達作者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與其他作家的作品中的愛情觀與作家的愛情觀相分離的情況不一樣。縱觀三毛的一生,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愛情的失敗者,她一直在渴望愛情,但卻一直沒有獲得真正的愛情,在她的前半生是沒有找到,在她的後半生是找到了也不能接受。

從三毛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在少女時代就曾有過割腕自殺的記錄,是不是因為初戀問題,她沒有明確說明,但從她喜歡瓊瑤的書,喜歡看《紅摟夢》,喜歡閱讀來看,可能性非常大。她之所以出國留學,根據她在文章中介紹,是為躲避戀愛問題。

從三毛的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三毛對愛情是非常苛求的,在與荷西結婚前,32歲的三毛可以說對愛情已經是「曾經滄桑難為水」,而且在這之前的許多追求者都是荷西無法相比的。三毛一直說,「荷西苦戀她六年」,但從來沒有說「她也戀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三年在國外,三年在台灣。在國外期間,最少有三位追求者都是在最後一刻才被三毛拒絕:在西班牙時,被一位日本籍的富商同學追求;在德國時被一位後來成為外交官的德國同學追求;在美國時,被一位台灣籍的在美博士追求。這些人都遠比荷西優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愛情標準。但是三毛拒絕了,因為三毛心目中的愛情標準比這三位所能達到的還要高。回到台灣的三年,當她終於選到了願意結婚的人,卻在結婚前被死神奪走了未婚夫。三毛在未婚夫去世不久,就背井離鄉與荷西倉促結婚,是因為愛情,還是因為對愛情的絕望,已經非常清楚了。

三毛文集讀後感(二)

最近正在看三毛的作品,在我看來,三毛是個極有傳奇色彩的女子,她生性豪爽,樂於助人,有著一份善良樸實的心境。雖然從圖片中看出三毛並不是個漂亮艷麗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發出的人格魅力卻閃閃發光。可親可敬中透露出的氣質之美一度讓我讚嘆不已。然後我認識了荷西,那個等了三毛6年的男人!我一直以為荷西長了一幅娃娃臉,比三毛小4歲,帶點稚氣,然而從網上搜到的照片卻是一個大鬍子!"再等我六年,讓我念完四年的大學,服兩年兵役,六年後我人便可以結婚了。我一生的夢想就是有一所很小的房子,裡面有一個像你這樣的太太,然後我去賺錢養活你,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夢想。"(荷西語錄)

看的三毛作品不多,寫不出什麼感想之類的讀後感。只是喜歡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看她回憶和荷西在一塊的日子,那些普通的非比尋常的故事。

很真實,純樸又不缺乏幽默

她與荷西的愛情簡單、樸實卻飽含深情。一如三毛的為人,簡單是真,平凡是實,那種天荒地老的感覺讓人心底為之震撼:雖然它不轟轟烈烈,雖然它也沒有什麼浪漫可言。但是,打動人的就是為種平凡中所顯露的真實。

關於她對生和死的一些看法,曾經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經歷一些生離死別的事件後,我才終於明白她所闡述的真正含義:生者的痛苦逝者無法體味到,所以寧願自己死在愛自己的人之後,這樣讓生者獨自承受這種生離死別的痛苦。可是三毛最終的選擇依然讓我覺得有些難過,雖然她已去世多年,雖然我是在她去世多年後才看到她寫的文章,可是我依然喜愛她甚至於崇拜她,為人為文都讓我由衷地欽佩。

三毛去了,但是她卻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心底,在心靈的最深處依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我想對一個已逝去者的最大懷念也只能如此吧。

三毛文集讀後感(三)

石佛對她說的,她的前生是印第安人。她最喜歡的兩本書之一是《紅摟夢》,她想到過出家,而自殺是另一種出家。

三毛成名前一直不快樂,成名後在短暫的快樂之後也陷入了長期的不快樂。不管在事業和婚姻上,在成名前,三毛都是父母眼中的失敗者,就是在成名後的相當長時間內,三毛的文章也不被父親和家人看好,所以三毛在父親面前一直很自卑。三毛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她把依附父母也看成是自己的失敗,但又缺乏獨自生活的能力,她把父母的過分關愛看成是負擔和束縛,荷西的早逝,更使她感到「雖生猶死」般的孤獨。

三毛在作品中無數次地寫到過自殺,她說1981年如果不是瓊瑤用了整整七個小時強迫她答應不自殺,她早已不在人世。她之所以留下,是為了不傷害活著的親人以及廣大愛她的讀者。可是十年以後,她發現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遠沒有她自己想像得那麼重,她有一篇文章形象地描述過這種心情:在一次家人聚會上,她三次大聲宣布她要結婚了,但沒有任何一位家人做出她期待的回應。

在她生命的最後十年里,她除了三年講學之外,()主要的時間用於巡迴演講,回答讀者來信,可以說是在用她的生命反饋報答社會,像一個布道者一樣。在此期間,她在忍受著精神上的孤獨之外,還要忍受肌體上病痛的折磨。從眾多的讀者來信中,她看到的,感受到的大多是人們的抱怨,痛苦和求助,所以她要盡一己之力去幫助別人,在公開發言中呼籲人們要向逆境抗爭,要熱愛生活,要愛人。她生命中最後的十年,可以說幾乎不是為她自己活的,是為家人和讀者活的,她在盡她的一份力。當她覺得她已經完成了她的使命,她有權選擇休息,或許這個決定,在她去世的十年前就已經計畫好了。

理解了這些,對三毛的自殺就不會覺得奇怪,也不會覺得三毛的自殺與她生前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不向困難低頭等的文章有什麼矛盾。我甚至覺得,三毛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點類似於安樂死。

看三毛的書,好像也跟著她遊歷了一番。感謝三毛用她的筆,她的人生,為我們帶來那麼多美麗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讓我們為她在天之靈祈禱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