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社戲魯迅讀後感

社戲魯迅讀後感(一)

讀魯迅的《社戲》我們仿佛看到了他童年的「獨特風景」。

《社戲》這篇文章只是單純的記錄了一個孩子的童年生活,每樣事物都充滿著屬於自己的回憶,充滿著喜怒哀樂。講的是魯迅小時候隨母親回外祖母家,與那裡的小朋友釣魚、放牛,一起玩耍,覺得這是片「樂土」。到了該看社戲的那天,由於叫不到船,所以他很傷心。但朋友們卻想到了八叔的航船,便一起划船去看社戲。魯迅和朋友們看了一會兒,雖然很有意思,但有些犯困。於是,他們坐著船回去。在途中,孩子們偷了阿發和六一公公家的羅漢豆吃。不料六一公公並沒有責罵,反而誇獎迅哥,有見識,並送他一些豆子吃。

小說寫的是「我」小時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鄰村看社戲的情景,處處洋溢著夏天的溫馨,一切讓人覺得那麼和諧,自然,充滿生趣。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讚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我也喜歡文章中所提到的小朋友們。如雙喜是小搭檔中「最聰慧的」,仿佛小搭檔的小首領普通,他的性情也體現得最為凸起:二心細如髮,土頭土腦,當「我」看不可戲,「急得要哭」時,雙喜即刻能想出「好主見」,而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置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斤斗,「我」很絕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事給白地看」來撫慰「我」,體現了大哥般的關愛;他能做決定,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各人都曾經厭倦但又欠好說歸去的時分,又是他發起回家;回程時去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阻各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曉得是要哭罵的」,闡明他長於為別人著想。孩子們之間的友情最單純,沒有任何污點,只是一張透明的紙。那種童年的感覺,我們到底已經遺忘了多久?

我覺得這篇文章雖然對於景致的描寫並不多,但是儘管少,分量卻很重。在讀了這篇文章關於景致的描寫過後,才真的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的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在整篇文章的景致描寫中,我最欣賞的就是這一句話。因為只有這句話能讓我想像那沉靜以及自失的心,並且讓我也似乎「聞」到了豆麥蘊藻之香,那種感覺實在很真實。

我想我現在可能只能以一個讀者的身份來敘述我的感受,我的看法。但是,經過學習了解再加上讀完他的其他作品後,我更能感受到魯迅深厚的文學功底。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在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把優美的字句運用得淋漓盡致。他把划船時的情景,社戲的場面,偷豆子的鏡頭,描寫得極具畫面感。比如「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這句,把航船形象地比喻為大白魚,傳神地給讀者呈現孩子們划船的情形,具有深厚的文學魅力。

社戲魯迅讀後感(二)

《社戲》作為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文章,卻放在了《吶喊》這部小說集中,令人感到有些奇怪。不過這就揭示了文章的另外一個中心。魯迅不愛看劇場內的中國戲,而偏愛故鄉的社戲;與魯迅小時喜愛農村生活,都寫出了農村真摯淳樸的民風。而魯迅撰寫這篇文章旨在呼籲人們:真實而高尚的生活,源於大自然的本質。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人們的心不斷地變得浮躁,唯有停下腳步,尋像農村生活一樣樸實純真的生活,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

作者在最後一段中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魯迅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原因就在於,魯迅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到社會,感受到這種樸實,這種善良,漸漸化作烏有。取而代之的是軍閥的壓迫和黑暗的社會,正義和公正的得不到伸張。正如小說名為《社戲》並未直接寫「我」小時所看的社戲,開頭記述的卻是「我」成年後在北京看戲的兩次經歷。那兩次戲都沒看好,反射出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沉悶、世故、污濁,這與「我」少時在平橋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魯迅心中故鄉實有兩個,一是《故鄉》中所描繪的現實中的故鄉——描繪了現實中農村殘破、凋敝的景象,一是《社戲》中所展現的理想中的故鄉——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他常常以理想故鄉中的完美來反襯現實中的殘破。《社戲》沒有正面描寫農村的苦難,但對理想中的故鄉謳歌,也正是對現實的批判。

讀魯迅,讀社戲,讀那個年代的社會。

社戲魯迅讀後感(三)

我們曾跟隨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起感受了他豐富多彩的兒童時代。現在魯迅先生用兒時回憶凝結而成的又一篇傑作《社戲》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一起再次領略它的精彩吧!

這是一篇小說,所說所寫完全為想像,但它的中心卻是魯迅的兒時。那時,魯迅先生的新奇、夥伴們的可愛,鄉里鄉親之間的熱情好客,都深深地烙印在魯迅先生的腦海里。現在,又借一紙一筆,而全然又使我們如夢神遊。文章中可愛的他鄉親對魯迅稱呼的那聲「迅哥兒」,月下偷豆時的那份驚奇,看社戲時的那杯果汁,以及夥伴們說服大人們的那句話,都使我們現在的孩子激動不已。

當我們還全然沉浸在魯迅先生童年的那份無拘無束,沒有壓力,沒有苦悶,沒有憂傷的童年時,我又猛然一回頭,而看見的卻是無止境的學習、無形的壓力,以及無力的反抗……失去了快樂童年的我們,最終又得到了什麼呢?是成功?是業績?是品質?還是大量的金錢?有力的權力?以及很高的地位?()

可是就算我們全部都得到了,那又意味著什麼呢?我們已經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失去了一顆美麗的童心。失去了雙翅的鳥兒是永遠無法飛上藍天的,就算是裝上了黃金的雙翅,仍然無法飛上藍天自由自在。我想這點足以讓一個億萬富翁去羨慕一個快樂的乞丐了。

《社戲》中的魯迅先生有幸擁有這份快樂。他小時候雖然十分討厭「秩秩斯乾幽幽南山」一類的文言文,他也真的沒去學習。可是他長大後卻登上了中國文壇的峰頂,寫出了更加精彩的文章。

《社戲》這篇文章讓我感受頗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