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家的讀後感2000字

家的讀後感2000字(一)

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涌動……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群象徵著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群象徵著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著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裡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說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著,讓他一個人去說,等他話說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說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蒙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

可是在心裡他卻為著自己痛哭,為著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著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裡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裡藏著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說。」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終於,新、慧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達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覺慧勸覺新幫助已被強制訂婚的二哥與他真愛的琴結婚的段子——「『你為什麼這樣生氣?他們只曉得他們的意志應當有人服從,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沒有用。』『沒有用?你也這樣說?怪不得你不肯幫助二哥!』『我又有什麼辦法呢?』覺新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不記得爹臨死時是怎樣把我們交給你的?你說你對得起爹嗎?』」覺新被擊中了傷處,「『我如果處在你的地位,我決不像你這樣懦弱無用,我一定會親自斷了馮家的親事!」覺新這時早已抽泣起來,最後,「『你真是個懦夫!』覺慧這樣地罵了哥哥一句,就走開了。

剩下覺新一人,房裡十分孤寂,十分陰暗,空氣沉重地向他壓下來……」是的,多麼激烈與深沉的矛盾啊!覺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與無謂的犧牲多對得起爹一些麼!而如果繼續下去,琴不將是第二個梅麼!我仿佛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無邊的黑暗中思考……這種由矛盾所導致的黑暗是讀《家》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的,然而《家》中卻會時時在那些空隙之處讓你看到火光。思維突然遊走到了梅與覺新妻子的那個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覺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們兩個當初感情很好。…他當初真不該娶我。…現在我才明白他為什麼那樣愛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個傾訴?沒有一個願意聽我訴苦的人。我的眼淚只有往肚裡吞……杜詩說: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淚少很多,可心卻常酸痛不止,好象眼淚都流在心裡似的…大表嫂,你不要為我悲傷,我是不值得你憐惜的……』這蕩漾著一個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訴說著一段淒哀的故事,它們一字字、沉重地壓著瑞玉溫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淒涼的微笑,感動的微笑。她把兩隻手壓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歡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給你…以後就認我做你的妹妹罷…只要你過得好,我心裡也高興…你答應我你要常常來,這才是你不討厭我,而且原諒了我…』……」在矛盾中,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著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動的東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滌盪著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現出躍動著的星光。而隨著小說線索的行進,這光也似乎更亮了。……老太爺剛罵完了克安,「他衰弱地躺在這裡——失望,幻滅,黑暗。

沒有人分擔他的痛苦和孤寂,這時候他才明白他在這個家庭里的真正的地位了」——一切太遲了……在他臨死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來到了那個房間——「他把眼睛埋下去看覺慧,他的嘴唇動了,瘦臉上的筋肉弛緩地動著,他好象要做一個笑容…『你來了。他…他……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你們要好好讀書。唉,要……揚名顯親啊。我很累……你們不要走。……我要走了……』他閉了口,手冷了……」又一個人死了,是瑞玉,是在臨產時……終於,「覺新的兩眼突然放出光芒,用他平日少有的堅決的語調說『我說過要幫你的忙,我現在一定幫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忽然自語:我們這個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幫三弟成功。你們看著罷。家裡頭並不全是像我這樣服從的人!」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著的人卻分明有著一股激流在推動著。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群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著新的自我,彌補著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著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著自己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著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著所有的事與物,追求著理想,追求著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那一天,覺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將把他帶向未知,帶向一個新的起點。「他最後一次把眼睛掉向後面看,他輕輕地說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

我實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舉於此,但也只有真正讀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後思維才會真正有所感悟,心靈才會真正有所感動。也在此真誠地希望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家的讀後感2000字(二)

覺新是巴金先生筆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個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說:"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可見,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可以簡單分析一下覺新這一人物形象。覺新這個人物可以分作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他從小直至中學畢業。這一階段的覺新,還沒有感受到命運的殘酷,而且又是那樣的出眾。"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裡得著雙親的鍾愛,在私塾得著先生的讚美……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在中學裡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於化學很感到興趣,打算畢業以後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裡去繼續研究,他還想到德國去留學。"他在一番順境中成長,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正如書裡所寫:"他的腦子裡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中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步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運卻在此時跟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的未來從此改變。從中學畢業開始,覺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階段。僅僅因為長輩間在痲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而這段婚姻竟是由抓鬮來決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變了他的一生。出國留學也隨之化為泡影。接著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上了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開始承擔起了大少爺應負的責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樂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親去世後努力撐起這個家,雖然他的肩膀還是那樣稚嫩,可是他已被剝奪了青春。他必須要面對的大家族裡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許多有形和無形的箭便開始向他射來。""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開始的他並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鬥,他以為他的行為是正當的。然而奮鬥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敵人。"他的鬥爭毫無結果,反而會把他拖得更加疲憊。於是他選擇敷衍家人,"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她們歡心,只是為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經的夢想拋棄,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可是,無法迴避的是,他還要在那個大家族內周旋。他採取"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其實這並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複雜的家族鬥爭中所作出的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這種種無奈中展開。

覺新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造成的。

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覺新曾感嘆:"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他不說一句反抗的話",如果說是出於無奈,那麼"沒有反抗的意思"則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著家人的擺布。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裡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著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這一特殊地位註定了他不能像覺慧那

最後,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

覺新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封建禮教的思想,是完全從他的祖父、父親身上繼承下來的。同時他又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與弟弟們一起如饑似渴的閱讀進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兩個兄弟輪流的讀這些書報,連通訊欄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們有時候還討論這些書報中所論到的各種問題。"他的思想雖不如覺民覺慧激進,被稱作"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擁護者",也常說自己"喜歡托爾斯泰的「無抵抗主義」",可他的思想畢竟超越了封建禮教的範圍,是一大進步。而且他這樣又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他正是在這種矛盾當中尋找理想與現實的交叉點。或許只有在這時他才能找回那顆年輕的心,自己才不至過早的老去。答案補充直到此時,覺新才悔悟到:"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愛的兩個女人。他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掙扎。"這如果說算作思想上的覺悟的話,那麼他幫助覺慧離家便可稱作是將這一覺悟付諸實踐。他是真切的感覺"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真切希望這個腐朽家族的改變。

覺民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個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飽受煎熬和摧殘,最終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劇。他與覺慧構成鮮明的對比,也讓人們看到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矛盾。

家的讀後感2000字(三)

《家》與《紅樓夢》一樣,幾個年輕人的愛情問題貫穿了整部書。

覺新是《家》中最矛盾的人,他自小與梅青梅竹馬,又是親上作親的姨表兄妹,在封建社會他們結婚是正常的事情,但就是被封建社會所應允甚至看好的這樣一樁婚姻,終因錢姨媽與周氏在牌桌上的不愉悅而斷送,到頭來還是封建制度毀了它。然而覺新沒有反抗。他在學堂成績最好,在三兄弟中最年長,但他糊裡糊塗地娶了瑞鈺。他健忘,是的,只有健忘才能調和他們新青年與家庭的矛盾。於是他發現瑞鈺也很愛他,但是呢,他怎麼會健忘呢?當梅受屈回來,他淒涼的蕭聲便夜夜迴蕩在高公館內。他怎麼忘記那個與他一起長大的她?青年的愛情是難以忘懷的!有人說梅要是再堅持一陣子就可以與覺新結合了,但是,覺民逃婚,五叔鬧劇,高老太爺死去,以及瑞鈺之死,一個接一個其實可以預料,但一個比一個的偶然性更大。身處「我活著就是拖累別人」,「我只有活著回憶中」的梅又如何熬過精神上的空虛!所以正如覺慧所言,大哥是矛盾的,他愛梅卻不反抗,愛瑞鈺卻又念著梅,覺新內心也是高家諸多謎團中的一個。但是我想,即使覺慧後來處在覺新的位置上,他又能如何呢?一開始就錯了的愛情婚姻,最終必以錯誤結尾。封建婚姻制度或許對古代人有部分益處,但一個這樣的制度必須適應社會的變化,必須適合時代的青年,否則必將釀成一場又一場的悲劇。

覺民與琴的愛情在全書中已是最順利的了。是的,琴處於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她有一個比錢姨媽開明得多的母親,她可以上新學堂,常常能在爭辯中獲得勝利。又如覺民安慰梅時提到:「你從悲觀方面看,所以多愁善感,琴妹從樂觀方面看,便覺得一切都可為了。」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都是見識過新思想的,年齡相當而又是親戚的琴自然容易與他們產生共鳴。難怪覺慧也曾經愛過琴。他們的愛情,在覺民逃婚的日子裡充分展現。然而,覺民的逃婚真的能改變什麼嗎?我認為不能,它只是拖時間。試想,如果高老太爺不一氣之下將要死去,這個專制的大家長怎麼肯屈服?一旦覺民不被承認為高家的人,他怎麼辦?當時大哥覺得無能為力,只有覺慧一人幫他。而覺慧又沒有錢幫他,最多只是精神上的撫慰。全靠同學救濟?不行的,他不像後來離家的覺慧,他有琴,他不能露面,他在狹小的房間裡終究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感情,他要見琴,假如高老太爺天天派人在街上搜查,他遲早會被發現的。在此,我不得不感到悲哀。那些從舊家庭中走出的新青年們,不得不依靠舊家庭的物質條件,所以新青年們在社會變革中只能起帶頭和宣傳作用,真正重要的是上層社會自身的變革。無論怎麼說,畢竟,高老太爺死了,琴也沒有成為第二個梅表姐,祝福這青春的愛情。

覺慧和鳴鳳的愛情呢?的確,他們互相深愛著對方,那麼,鳴鳳的跳湖誰來負責?第一,是這個封建沒有人性的等級制度,是那些封建社會的偽君子們,它們像劊子手般剝奪了一個又一個年輕的生命。第二,我認為,這主要歸咎於覺慧。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鬥爭中,覺慧為鳴鳳做了什麼?實際上,除了安慰,他什麼也沒做。他是有責任的!他自許為「新青年」,是的,他的確新,他有與婢女的愛情,但這害了他。他說過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但他又信了「應該反對戀愛,不可輕惹情絲」的荒唐話,這完完全全是矛盾的。這直接導致了他後來在最後一夜裡忽視、放棄並失去鳴鳳。鳴鳳不在他那,不在僕婢室,凌晨時分,她能去哪?如此簡單的分析他都沒有做。再者,正如鳴鳳所想:「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業……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讓他犧牲一切來救她。覺慧是新青年,他要到外面參加學生活動,他要寫文章批判,詛咒這一切的不合理,而鳴鳳只是一個奴隸,她所有的文化僅僅來自覺慧教他的那麼一點,他和她在思想上差距太遠,太遠了……所以我認為,這場愛情從開頭就錯了,覺慧就錯了。覺慧太幼稚,他遠沒有覺新、覺民思慮周全,是的,新青年應該打破舊的,不合理的封建禮法,但這並不意味著勿頭緒到處亂撞,不意味著不加思索便貿然行事,我想,這也是這場悲劇帶來的最大教訓了。

我常想,一本書讀到什麼時候才算透?我想啊,想啊,終於得到一個結論:真正的書是讀不透的。當你處於不同的境遇中,感受自然不同。即便環境相同,讀一遍與讀幾遍也完全不同。我向來這樣想,讀後感乃讀者所發之感,感者,因人,因時,因境而變。種種萬千,難以盡述,故讀後感是無所謂主題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俱可書之,每讀一書,種種問題湧上心頭。

按說高老太爺在高家具有話語權,為何直到臨死前才有所醒悟?即使從封建衛道士的角度看來,高家四五房已屬於腐濁之至了。

全書在過年之時著墨甚重,喜慶的氛圍下難以隱藏背後的鬥爭,而年後鬥爭加劇,瞬間連遇幾大變故,難道這個家中,只有過年才能有所安寧,只有過年才像一個家?

正如覺新所說,自己從父親那接過照顧幾個弟妹的責任,但結果呢?他一味聽從父親,失去了愛情,被弟弟嘲諷,被各房非議。難道封建家庭這種頹勢真的無法避免嗎?縱然覺新調合,弟弟和封建家庭總是矛盾重重。難道新舊家庭之間的一堵牆厚不可破嗎,一定要完全砸破這箇舊家庭嗎?難道不能在牆上打開一扇常開的門嗎?()

這些問題困擾著我,引導著我一次一次翻開《家》,但巴金先生對此沒有答案,這或許是我寫這麼長一篇文章的緣故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