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劉備三顧茅廬讀後感

劉備三顧茅廬讀後感(一)

《三國演義》這本書家喻戶曉,眾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劉備為了找一個有專長的賢人來幫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被劉備的堅持不懈的誠心誠意打動了,答應幫他打天下。

看完這個故事後我陷入了沉思,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布封曾經說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恆。」的確,我們幹什麼事,要取得成功,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作為學生的又能不能想劉備那樣堅持不懈呢?

還記得在我國小四年級的時候參加過我們小區的一場跑步比賽,和小區裡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當時我還信心滿滿的以為自己可以跑個第一名,誰知一圈,一圈半,兩圈,兩圈半??許多人已經累的氣喘吁吁,到大樹下乘涼了,我看著他們,自己也想停下來,到樹下乘涼。但就在這個時候,我又想到了劉備的堅持不懈,我對自己說:「我不能夠放棄,要像劉備一樣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就是這樣,我堅持了下去,拿了二等獎。

三顧茅廬讀後感一個人想乾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並不難,難得是能夠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直到最後成功。曾經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永遠的失敗,曾經達不到的目標並不意味達永遠達不到。過去的成功或是失敗,那隻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在決定的。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絕境就是一次挑戰、一次機遇,如果你不是被嚇倒,而是奮力一搏,遇到什麼叫困難都不放棄,也許你會因此而創造超越自我的奇蹟。

劉備三顧茅廬讀後感(二)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一個典故——三顧茅廬。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著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為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亮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臥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亮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亮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後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劉備三顧茅廬讀後感(三)

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劉備要找能人。

劉備的手下已經有不少猛將,但缺少一個出謀劃策的人,眼看曹操勢力越來越大;孫權也在江東穩定下來,劉備心急了,四處請人推薦謀士。當時徐庶和司馬徽是公認博學多才的人,可惜他們不能更隨劉備,不過兩人向劉備引薦了一位隱居鄉野的賢士,連忙打聽這個人的名字。()

徐庶和司馬徽的賢士,名叫諸葛亮,字孔明,早隨叔父來到隆中,在臥龍崗建了一座小房子,自耕自足。叔父去世後,諸葛亮一個人住在臥龍崗,他自小飽讀詩書,期望能像管仲和樂毅一樣,輔佐君主管理天下。

劉備了解了諸葛亮大致的情況,隨後就帶這關羽和張飛急急忙忙的去了臥龍崗。在諸葛亮住處附近月一片稻田,劉備三人經過時,聽到犁田的農民一邊幹活一邊唱歌,他們唱的歌劉備從沒聽過,問:「這歌是誰寫的?」農民說:「是孔明先生,」然後,劉備到諸葛亮家裡去了,可只見一個小書童,劉備問:「孔明先生再嗎?」書童說:「先生出去了,」劉備說下次再來。原來諸葛亮知道劉備要來找他考驗一下劉備的誠意是不是自己值得幫助。

第二次和上次一樣,人不在。第三次,諸葛亮在家,可在睡午覺,張飛生氣了,說要燒茅屋,諸葛亮醒了,和劉備交談,覺得劉備是個明君,就當了他的軍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有耐心;堅持就是勝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