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初一學生讀後感

初一學生讀後感(一)

這個假期,我讀了《王爾德童話》中的《快樂王子》。《快樂王子》講述的是快樂王子和小燕子為幫助窮人而犧牲自己的故事。快樂王子活著的時候,在王宮裡每天都過得非常開心,從不知道憂愁和貧窮是什麼。他死後被變成雕像站在城市的上空,卻看到了城市中一切醜惡與苦難。於是,他拜託小燕子把自己身上所有值錢的東西全送給了窮人。後來,小燕子被凍死了,快樂王子也因心碎而死去,但他們永遠生活在天堂中了。

快樂王子在生前並不懂感情,他不知道眼淚是什麼,他到死都是快樂的——如果歡愉就是快樂的話。

快樂王子在死後,他的臣僕們吧他高高地立在城中,使他能看見自己城市中所有的醜惡和貧苦。儘管他的心現在是鉛做的,可他還是想哭。

他就這樣認識了小燕子,讓小燕子當他的信使,把他身上的所有寶石,金片都送給了窮人們,快樂王子變得暗淡無光。不久,小燕子死去了,快樂王子的鉛心也裂成了兩半。他被推倒了,他的心與小鳥的屍體被上帝作為最珍貴的兩件東西帶回了天堂。

快樂王子是善良與美的化身,他的真誠、無私讓我感動,他的悲慘結局更讓我震撼!他是為了別人的幸福而死去的。這樣的精神是多麼崇高

他終於懂了真正的快樂,他有了一顆心,一顆懂了情感的心。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快樂王子把身上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請小燕子幫忙,送給了窮人,讓別人得到了快樂,自己和小燕子卻犧牲了。這雖然是一個童話故事,卻告訴了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要做一個樂於助人、善良、心靈美的人,我今後一定努力學習,熱愛集體,關心他人,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讀完了這個故事,感動在我心中一點一點地蔓延了開去,真是無私的王子啊。他並沒有死,他在天堂的城堡中,盡情地歡笑。

初一學生讀後感(二)

自從學過了《愛蓮說》這篇優美的文章後,我感慨萬分。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意味深長的話,使我沉思了許久。

我漸漸地回憶起國小時期的一點一滴,那輕輕鬆鬆、無憂無慮的小學生活,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國小,只有兩項需要引起重視的科目——語文和數學。每一節課,老師都講得又慢又詳細,這對於活潑聰明、善於動腦的我來說,簡直是易如反掌。但也正是以為科目的簡單和我的疏鬆,我開始和一些成績差、貪玩兒的同學混在了一起。久而久之,我的學習開始逐步下降,上課發言的次數也越發的少了。雖然,我早已意識到自己的下降,只是,我忘不了和他們在一起的「快樂」,在當時的我看來,玩耍就是快樂。

結果便一想而知,畢業的成績十分不理想,我哭了,可是,這充滿了失望與愧疚的淚水,卻不能洗去我身上的「污泥」。我在這渾濁的泥水中奮力掙扎,試圖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但我的「根」早已深深地扎入水底,無論我怎麼用力,還是無濟於事。

然而,就在我快要絕望之際,一場瓢潑大雨及時地灑向了這裡。很快,周圍那渾濁的泥水變成了一條清澈的小河,我挺起了胸;雨後,太陽出來了,一縷縷溫暖的陽光照耀著我,我抬起了頭。

我迎來了我的中學生活。

初一學生讀後感(三)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名叫《送東陽馬生序》的古文,讓我獲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使做為學生的我感到這似乎不是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邊事,更使我知道求學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們應不畏艱辛,勇於探索,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諡文憲,浦江(在今浙江義烏縣西北)人,很受朱元璋器重,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家境貧寒,自幼發奮苦讀,依靠堅強的毅力,克服艱難險阻,最終戰勝了自我,完善了人生,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他當時遇到的困難,是很難想像的,那麼艱苦能克服,簡直不可思議。讀過他的事跡,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能夠產生強烈的震撼。

從文中我們知道,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鬆,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終於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而面對著父母為我買的一大堆書,我卻很少細心地讀過,真不敢與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先生訓斥、呵責時,他的態度變得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辯解,直到先生高興了,才再次請教。面對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求學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與決心,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古人為了求學,不畏天氣寒冷,即使四肢都凍得動彈不得,一日只吃兩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們豐衣足食從不為受凍挨餓擔憂,也沒有奔走的勞累,更不必親手抄書,但仍學業不精通,那只能怪我們用心不專一了。()

誠然,學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兩意,亂來就可以達到、實現的。而是要努力、勤奮、艱苦、刻苦鑽研。再加上自己對學習的專心,但是我們自己,單單是嘴裡說著,自己長大以後要出人頭地,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是實際行動呢?天上永遠不會掉下黃金,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不要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現在的生活,雖然每天都好像是忙忙碌碌,閉上眼睛就是天黑,過的真的很不充實啊。而這一切,都又起源生活沒有長遠的規劃,每天都沒有具體的安排。宋濂曾言: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讀起這些,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