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科技小論文讀後感

美術教育論文讀後感(一)

假期特別找了一本外國的教育書籍《德國美術教育》,書中介紹了在德國文化大背景中,德國的藝術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辯性、有序性的特點,又吸收了寬容性、多元性等優點,形成了具有相當伸縮力的教學模式。從我們的美術教育的角度看德國的藝術教育,它具有很強的個性,深受啟發:

一、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以啟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國,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除了達到大學本科畢業外,還得用2—3年的時間來專修教育理論,通過教學實踐才能確定。這樣決定了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完成具有相當伸縮性的藝術教育成為可能。在國小,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面對剛從幼稚園到國小的孩子,學校對一、二年級實行包班,教師明確所教學科的教學大綱和內容,不設日課表(但應要求教師儘可能地向一個學科內容為一課時過渡),教師所教內容可隨機應變,如:課堂內突然出現了美麗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隨蝴蝶而轉,這時教師的教學內容隨蝴蝶而變,讓學生觀察蝴蝶飛的動態、形狀,介紹有關蝴蝶的種類、習性等常識,然後要用語言來描繪蝴蝶;用彩色筆畫蝴蝶。把常識、語文、美術等課結合起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兒我體會到學科的橫向聯繫,教學的靈活性,頗像我們的綜合實踐課,但在國內似乎缺少一個過渡的階段,讓教師從一個循規蹈矩的狀態突然轉變到一個隨心所欲的狀態,結果必然是混亂失敗的。

二、重視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給孩子以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孩子獨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應首先注意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是以發散性思維為特徵的。關於發散性思維,美國心理學家基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指的是重新組織觀念,而產生新的結果,並且在面對一個對象時,做出各種選擇的假設。」在德國藝術教學大綱中從國小到中學始終強調創造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著重研究創造的行為過程。與自己的教學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學生的作業效果,在以後的課堂上應該找到更好方法,既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現。

三、師生之間提倡「幫助我,讓我自己來做」,淡化教師的權威性,使教師由權威變為顧問,創造平等對話的關係。

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啟發學生如何感受和發現,使學生認識到事物本身美的潛在性,尊重學生對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現。從小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根據不同對象具有多樣選擇的可能性。這一點與我們的教學觀念不謀而合,淡化教師的權威性,與學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髮現美,表現美。

四、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愉快中獲得新的知識。

對於色彩的基本知識,在德國的美術教學中表現為有序而輕鬆,色彩以心愛的事物為對象來認識;色環通過色板的遊戲找色彩之間的關係;色調的聯繫通過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來出現。如:「一座房間夜裡著火了」,(既形成色調,又認識暗與亮的關係);「公主希望城市變成紅色」;「綠色宮殿裡的紅色巫師」等。表現有興趣的內容促成知識掌握,不至於太理論化。

組織參觀當地的一些博物館和參加一些傳統節日,結合這些活動來表現印象最深、最喜歡的事。如參觀汽車博物館,畫出不同時期汽車的風格;汽車比賽的場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動;為狂歡節製作臉譜等。這些對學生來說,有生活體驗,豐富了知識,又能生動地在畫面中體現。

這些靈活有趣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而讓學生死記硬背,甚至加以考試,還要在他們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記錄上一筆,不是學生沒興趣不愛學,是我們硬把學生踢出了藝術的大門,不是老師們教不好,而是我們赤足站在燒得火紅的石頭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無力顧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國藝術教育同時強調藝術教育的學科性,體系框架十分清晰,學科色彩很濃等等。總之,藝術教育始終是圍繞最高教育目標,學生不僅是學會畫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創造力、審美力、動手能力及個性的發展。努力使藝術教育與工業發展和科技發展相適應,把美術造型觀念和能力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與一切領域的活動相聯繫。德國對藝術教育的理解及其觀念,對我們的藝術教育深受啟發,值得我們借鑑。

美術教育論文讀後感(二)

美術學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願望、情感、道德、意志、價值、尊嚴、智慧、美、自由等人文特徵都內蘊於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在國小美術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的培育思想,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具備濃厚的人文性質,可不斷提升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小學生的身心。

二、國小美術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課堂實踐

1.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育,在弘揚藝術精神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澱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即以人為核心,把人的倫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弘揚藝術精神從娃娃開始,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情趣與藝術精神的培養,要讓他們從小接受對事物、社會,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一種理解,為他們今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礎。如,我講授了人美版國小美術教材第六冊中的一節課,內容是「威武的盾牌」。在這一課中,為讓學生很明顯地感受到編者的這個意圖,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從美術角度來闡述盾牌功能,還可以通過盾牌上的動物頭圖案設計使盾牌增強威武感,給敵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懼感,從而削弱敵人的戰鬥力。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手段,較好地讓學生了解了盾牌的功能和特點,知道了盾牌是古代士兵用的一種防禦性的武器;並且知道了盾牌威武是為了讓敵人見了膽戰心驚。學生通過學習能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威武的盾牌,特點突出、表現完整。通過教學,我完成了課前設計的所有教學任務,達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

2.注重學生人文史觀的培育,在提升人文情懷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長期以來,我在平日的美術教學中都堅持讓學生收集整理當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美景,在課堂上進行介紹賞析。通過美術課堂,教師在陶冶學生健康審美情趣的同時弘揚了人文情懷,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升華美術教學。如,人美版國小美術教材第六冊第八課「彩墨遊戲二」中我是這樣設計的:第三環節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隨堂欣賞是欣賞的一種重要形式,學生從藝術大師吳冠中早期畫的江南水鄉中初步了解彩墨畫的語言——點、線、面,它們把畫面表現得美麗多姿……(邊播放課件邊進行描述)圖1白牆黑瓦,小橋流水,江南水鄉仿佛剛從春雨濛濛之中甦醒過來……圖2垂柳飛燕,紅男綠女,為水墨江南增添了無限生機,圖3寥寥幾筆,流水人家,既準確地塑造了形體,也精細地分割了空間;圖4流暢的線條,活潑而豐富的彩點,構成一幅充滿詩意的鄉村美景。

3.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增進知識融合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現在美術教材在體現美術學科社會性、藝術性的同時,更注重展現美術學科的實用性和人文性,為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除了有意識地聯繫音樂、文學、歷史、媒體藝術等人文學科外,還特別注重架起美術學科與自然學科的橋樑,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光芒四射的花燈」將美術教學與民間藝術相結合,讓學生動手設計製作彩燈,通過欣賞、感知聯想、創設情境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我國傳統燈飾、燈節產生一種親切、熟悉和融合的感覺,豐富學生的素質教育內涵,培養學生對民間藝術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與情感,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研究。

4.注重學生情感抒發的培育,在感悟現實生活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是生活的再現。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進步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漸提升。在當今,小區規劃講究格調,居室布置講究情調,穿衣打扮講究別致,服裝配飾講究協調。日常生活中的藝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正悄悄融入現代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世界中,並以多樣的形式滋潤著社會文明。因此美術課堂教學不應僅垂青於歷史,只注重單一的、理論化的專業知識,而應與時俱進,使人文精神和美術文化進入到學生的真實生活世界,讓美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溝通學生現實生活和理想生活的橋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精神生活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而提高。

總之,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為美術課程增添了新的生命力,美術課堂教學中的人文因素對學生心靈的滋潤是潛移默化的。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升華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論文讀後感(三)

斷斷續續地,我教少兒學習美術已近二十年了。經驗告訴我,三到十歲的少兒不應將大量的時間化在學習簡筆畫上,也不宜直接學習素描寫生。尤其是近幾年利用周末獨立辦班後,更是切身體驗到家長和孩子,尤其是孩子的需要——不是想簡單地學會畫幾副簡筆畫就夠了,而是想通過美術這門藝術挖掘潛力、完善人格、體驗別樣的成功、別樣的樂趣。因此,在我的「尖尖角」美術樂園裡,如何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中循序漸進地學會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是我最主要的教學目標。圍繞這個目標,我將所有的學生按照年齡和基礎的不同分編成幾個班,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用儘可能用豐富多變有趣的手法來表現美術的方方面面,既不強求孩子的作品跟老師的一樣,更不要求和其他孩子一樣,鼓勵每一個孩子都儘可能地表達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教孩子畫小鳥,練習圓、半圓、三角形的組合圖形,我通常是先引導孩子回憶並聯想曾經見過的各種小鳥,都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然後請同學們自己先試著畫一畫,評一評。總結出小鳥的基本形是圓、半圓與三角形的組合,色彩是豐富多變的。然後我會利用至少三個課時教孩子運用三種以上的方法來表現小鳥。一、剪紙拼貼畫,二、簡筆畫,三、寫生臨摹加想像畫。同時,每一節的課後作業我都會要求孩子帶著課堂所學知識去重新觀察分析生活和書中的小鳥,然後在新課開始的時候與同學相互交流自己的新發現。對於每一個孩子我都會設法找出一個優點,當堂在他們的《美育周記冊》上畫上紅色的星星、月亮、太陽等等,以資鼓勵。對於學生的作品,無論是家庭作業還是課堂練習,我都會認真地將它們懸掛在教室里,經常地找個理由點評一番,充分地肯定優點,慎重地、建議性地指出不足。比如小鳥的頭畫的不圓,我會微笑著說:「哎呀,小鳥是不是不聽話,被他的媽媽打了一錘,把頭給砸扁啦?」如果孩子畫的小鳥身子太小,我會說:「小鳥好可愛呦,有點像大頭兒子喔。再畫一個身體大點的,強壯點的鳥兒做它的小頭爸爸,好嗎?」這樣一說,孩子多半會帶著快樂的好玩的心情再畫幾隻鳥出來。時常是2-xx-xx小時課都上完了,許多孩子還不願意放下畫筆回家。

今年五一長假期間,我帶了幾個孩子上附近的山上寫生,有位路過的老者詢問:你這是教美術、素描還是簡筆畫呢?這話初一聽似乎老者還挺懂行,細一琢磨其實是個外行。可以斷言,這位老者對美術是一知半解,對少兒美術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更是一竅不通。

經過美術專業訓練的人都知道,美術不僅僅是拿筆在紙上繪畫。如果說美術是一座四層樓,繪畫則是這四層中的一層,另外三層分別是工藝美術、建築藝術和雕塑。而素描和簡筆畫呢,則不過就是這摟中的鋼筋或幾小塊磚。在我的日常美術教學中,對第一次來學習美術的孩子和家長,我總是這樣講解美術的分類和學習目標:美術好比是一個人,我們的四肢可分別代表美術的四大門類;學習美術就是要學習如何觀察美、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如果說美術像語文的話,那麼簡筆畫就像其中的誇張手法,而學習素描就有點像語文課上學字詞語法,那麼寫生呢就好比是寫日記。大家都知道,學習語文不可能只學寫日記,更不可能把誇張手法作為主課講上一學期。但是奇怪的是,目前社會上就有很多課外美術輔導班把簡筆畫教孩子一畫就是一兩年!搞的很多家長對美術產生誤解,以為孩子學美術就非得學簡筆畫,學素描就非得畫石膏,也不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隨便進個美術班就算學美術了。實在是荒謬。()

我認為,4-14歲的孩子學美術應該儘可能地教孩子了解、接觸到美術的各大門類。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接受能力分班教學。圍繞造型、色彩和創意這三個基本要素,綜合運用繪畫、工藝、雕塑等多種表現技巧引導孩子從美術的角度認識生活、表現生活、熱愛生活,提高美的鑑賞力和表現力。我的美術教學以激發保護孩子的美術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堅決反對美術教師圖省事,一味地只教孩子學習簡筆畫。對於3-6歲初學美術的孩子,我更主張孩子的家長儘可能地陪同孩子一起學習,以便配合老師對孩子的美術學習給以經常性的,相對比較理性和科學的輔導。目前為止我帶了xx-xx這樣的課外美術輔導班,我叫做美育親子班,每班有6-1xx-xx學生各帶6-10位家長,孩子的學習興趣及作品效果明顯優於沒有家長陪同的班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