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外國名著讀後感800字

外國名著讀後感800字(一)

讀《百年孤獨》的時候,我十九歲。年紀不算小,但還是有點幼稚,因為李偉老師我接觸了這本書,也因為這本書而感受多多……希望大家都能看下這本書。以下就是我的感受。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於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了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反省的。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的涵義無疑是深遠的:他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內容選擇;無論是敘述方式;還是表現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採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亂。作者的匠心獨運,文章的跌盪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最大挑釁。在不可思議的奇蹟中,在現實交錯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現實中,在荒誕不經的傳說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進而理解孤獨的本義,理解《百年孤獨》的奇特。

孤獨是需要摒棄的。「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的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的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的歷程。《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巨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夢想成真。

外國名著讀後感800字(二)

《悲慘世界》這本書終於在昨天看完了,這本書裡的人物讓我有太多的思考。

冉阿讓因貧困和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被判入獄,又因他多次越獄,致使他在獄中做了十九年的苦役。不公正的懲罰讓他由一個好人變成了一個仇恨社會的「壞人」。但幸運的是,冉阿讓遇到了很多影響他一生的人:有善良仁慈的主教米里哀先生;有命運悲慘但心地善良的芳蒂娜;有像太陽一樣的珂賽特……這些人,他們溫暖了老苦役犯的心,使冉阿讓再次變為好人,甚至是聖人,讓他堅定地朝著光明前進。

在書中,除了冉阿讓,還有很多鮮活的人物。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教米里哀。

米里哀主教仁慈而簡樸。他來到迪涅時,身邊只有他的妹妹和一位女傭。他不捨得換新教袍。他的晚飯也只有水煮蔬菜和素油湯。

迪涅的主教府「屋宇軒昂」,「美輪美奐」,「無比寬敞」。他到任三天後,就去參觀醫院並把院長請到自己家中,詢問情況。當他知道醫院沒有地方容納病人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讓出了自己的房子。「你們有二十六個病人,卻只有五六間小病房。我們只有三個人,卻占了五六十人的地方。」他認為這是一個錯誤。於是第二天主教就搬進了醫院。

米里哀主教對人一視同仁。他不會偏袒富人,也不會厭棄窮人。

正是在這樣的主教的影響下,冉阿讓才不再仇恨世界。

冉阿讓從監獄裡出來,想要吃飯、住店。但是當店主知道他是一個苦役犯時,都嫌棄他,並且把他轟出去,甚至連馬棚都不讓他睡。當冉阿讓近乎絕望的時候,一位老太太告訴他,讓他去敲主教的門。

主教給他飯吃,並給他準備了床,讓他取暖,就像不知道冉阿讓是苦役犯一樣,像一個正常的客人一樣對待他。傍晚冉阿讓偷了銀餐具出走又被人抓回來的時候,主教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還把兩個冉阿讓沒有偷走的銀燭台送給了他。這套餐具是主教為數不多的財產之一,並且他還不止一次的說過「要我不用銀餐具吃飯,恐怕很難。」主教如此做法,只是為了讓冉阿讓改過自新。

十九年的牢獄之苦,使「冉阿讓的心漸漸地,卻又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乾涸」。而主教就是一股清泉,緩慢地流入了冉阿讓的心,讓他原本乾涸的心變得充實,讓他再次充滿希望,讓他在這個原本悲慘的世界裡,尋找到幸福。

外國名著讀後感800字(三)

我去書城買書,一下子就相中了這本書。泰戈爾的詩或小巧玲瓏,或氣勢恢宏,給世人啟示與智慧。簡短的詩句樸素中帶著清新,清新中帶著亮麗。這其中的韻味耐人尋味,難以琢磨。看完了整本詩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不朽文學作品的美的力量。()

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是印度著名的詩人、哲學家、藝術家等。泰戈爾出生在印度一個極有哲學與文化藝術修養的家庭。泰戈爾創造了50多部詩集,被人們稱為「詩聖」。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社會主義的雙重壓迫下想要解脫的願望,詩歌中充滿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民主主義的精神,又具有很高的民族特色,深受人們喜愛。

我讀了《泰戈爾詩選》,最喜歡的還是《飛鳥集》。縱使是再冷漠的人,也會被這純潔細膩的愛和清新靈動的智慧撼動。詩人用抒情的筆調,寫下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感悟。比如「在這喧譁的波濤起伏的海中,我渴望著詠歌之鳥。」這首詩歌,「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有沒有成就,取決於這個人有沒有堅定的志向;比如「樵夫的斧頭,問樹要斧柄。樹便給了他。」,細細體會,可以感受出無私奉獻的力量,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快樂、幸福便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獻他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再比如「生命從世界得到資產,愛情使它得到價值。」,讚頌了愛情的偉大,生命的誕生是因為世界,而愛情使生命不再單調,變得五彩繽紛,愛是支撐所有情感的來源。諸如此類的詩歌還有許多,這些詩歌就像小河裡晶瑩剔透的鵝卵石,它們是零碎的、短小的,但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天地,是豐富的、深發人省的。

泰戈爾用他簡潔的詩歌創造了真理的殿堂,我可以感受出他熱愛生活的態度,以及對愛的崇尚,就如他寫一樣「霧,像愛一樣,在山峰的心上遊戲,生出種種美麗的變幻。」

冰心曾對泰戈爾評價道:「泰戈爾!謝謝你以快美的詩情,救治我天賦的悲感;謝謝你以超卓的哲理,慰籍我心靈的寞。」泰戈爾將多種風格融入他的詩歌,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可見對世界的影響有多大。

泰戈爾那美麗的詩歌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