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謀殺似水年華讀後感

謀殺似水年華讀後感(一)

蔡俊「中國懸疑小說第一人」的名號,期待還是很高的,可是看完之後不得不說,我很失望。

首先這部書取名就很帶有商業炒作的意味,《謀殺似水年華》,很容易讓人想起經典世界名著《追憶似水年華》,所以這部書在《萌芽》雜誌上開始連載的時候我就已經很關注了。而且書中還涉及了淘寶,女主角是宅女中的戰鬥宅,都很帶有新鮮感,很適合作為商業文學作品推廣。

其次,我覺得是作品最讓我失望的一點,就是噱頭做的太大,然而故事本身的內容則根本無法承載這樣的噱頭。「 —— 你敢跨過那條深溝嗎? 」「兇手是一隻惡鬼」等等諸如這樣反覆強調的內容,讓人對於故事情節的鋪展有了相當高的期待,然而最終的故事構造卻很難承載這種前期造成的期待。諸如私生子、父子反目成仇、兩男爭一女的俗套劇情實在讓人無法和自己最初對於故事的期待相聯繫。

還有其中很多情節的寫作顯得非常刻意,例如書中反反覆覆對於紫色絲巾的描寫,確實,書中的三個女子的都是被三條一模一樣的紫色絲巾勒死的,但是依然感覺紫色絲巾對於故事情節的推進並沒有起到什麼實質的推進作用,而且這樣的情節設計本來就讓人覺得很扯。還有那個淘寶店「魔女區」的描寫也很奇怪,一家如此巨大的淘寶店卻只用兩個工作人員,而且還有和其規模極其不相符的辦公場所,以及通過淘寶找人這種詭異的方式都讓人無法理解。

最最讓我不可思議的是女主角田小麥的愛情

實在無法理解盲眼的丘比特究竟是射出了怎樣的一箭,才會讓這樣一個品學兼優相貌出眾的女孩子死心塌地愛上一個沒錢沒才只有長得還算不錯且只在小時候他相處過一個月的男孩子的?並且在分別了將近十年她遺忘幾乎將他遺忘之後之,居然奇蹟般地想起來,還能與他轟轟烈烈談一場戀愛。這段感情的慣出雖然僅從愛情角度出發很感人,但是就和《還珠格格》似的,完全沒有合理性可言,很難想像居然出自一個懸疑小說作家之手。

看書評的時候看到有人說,用一天看完,用一年悲傷。之前很多人拿蔡俊和東野圭吾相提並論我才去關注這本書,但是希望中國現代作家能沉下心來,拋開過多功利思想去完成一本真正的好書。

謀殺似水年華讀後感(二)

我買到這本書是偶然,看這本書也是偶然。因為它的封面很普通,書名也不是很出彩。

當我翻開它的第一頁,一種奇異的感覺淡淡的湧來。

「人生是什麼?

「我們生下來,然後又死掉。」

很奇怪的一句話。帶著點殘酷。卻又是無比的現實。

絕對不像蔡駿的風格。

他的書我每一本都買,這本是他今年出的新作,果然很不一樣。

全文線索扣得很緊,所有的謀殺案和靈異事件全是由於一條紫色的絲巾。

小麥從一個少女逐漸地在成長為一個女人,但是她的似水年華卻被忘記,只能在一個叫「魔女區」的地方用金錢才能把記憶買回,這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當她買到了回憶,回憶起了那段青澀的學生時光,回憶起了逆流成河的悲傷。

一個男人,為了一己私慾,不惜殺人。而殺人的現場,讓被害者的兒子看到了,並且改變了他的一生,讓他從此成為了一個只為復仇而活著的人。而小麥,是追查這件案子主凶的警察的女兒,錯綜離奇的捲入了這場謀殺案。

似水年華的流逝,伴隨著點點傷痛的襲來。可以用金錢來買到回憶,這是不是嘲諷,還是小麥你太天真?

殺人的人犯最終是抓到了,可是被殺的人不會醒來,被害者的兒子心裡的傷痛也不可能再消失,年華可以流失,傷痛卻不會消失。那個男人只是為了一己私慾,卻像致命的毒藥,下在了少年的身上,毀了他的青春年華。

所以,你可以不計較後果,但是代價終會來臨。

謀殺似水年華讀後感(三)

看完《謀殺似水年華》時心情還未平息,眼前就浮現了一根圓木,橫在冬天的牆角,一溜老人一個挨一個坐在那裡曬太陽取暖。他們的棉襖是黑色的,棉褲是黑色的,鞋也是黑色的,臉上布滿了皺紋,也是黝黑的顏色。你從他們面前走過,他們眼睛眨都不眨;無論你在任何時候從他們面前走過,他們眼睛眨都不眨。

謀殺似水年華,多麼文藝的名字,帶著一絲淡淡的悲傷,充斥著一絲扣人心弦的神秘,是懸疑,更是一種別有味道的回憶。觀劇之前,對於還沒來得及拜讀蔡駿原著小說的我來說,多少有點期待,有那麼點好奇。究竟是怎樣的一部劇呢,我一直在腦海里不斷地給自己構想著畫面。9月12日的首演給了我所有的答案,儘管答案並不那般盡如人意,但也算是一次很不錯的新體驗,感謝大麥網給了我這份榮幸,讓我來品位這齣特別的話劇。

愛懸疑小說,愛偵探小說,也愛各種宮鬥謀略文,我的口味雖雜,但有一點很統一,就是對故事整體完整性的要求很高。李伯南導演的這齣話劇,從1995年起紫色絲巾謀殺案開始,然後展開到2010年,期間又有幾場關於2000年的回憶,這種頻繁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穿插使得劇的整體感稍欠,而且前半部分劇的節奏略顯拖沓,有些索然無味。整部劇讓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懸疑,也不是某某演員爐火純青的演技,倒是那幾段80後耳熟能詳的《大話西遊》、《流星花園》經典橋段讓人共鳴良多。可惜,這種刻意營造的所謂懷舊氣氛,對於提升整部劇的意義並不大,倒是調劑現場氣氛的意味更甚些。就這點來說,我承認,這些流行元素的運用的確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可以說與台下的觀者形成了一種精神層面的互動。但我偏執地認為,原著小說的核心精神恐怕並不是這些吧。所以,我苦苦期望著接下去的演出也許會有一個更好的呈現。所謂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後半部分劇的節奏雖然明顯加快,女主角田小麥也一點點回憶起自己與秋收的過往,可是即使劇情峰迴路轉,即使謎底即將揭曉,台上演員的演繹還是不溫不火,那種角色本身的矛盾與衝突感、那種戲劇的張力絲毫不見蹤影,只剩下那程式化的台詞耳畔左右。這部劇最大的敗筆不在演員,不在導演,而在於故事的演繹,情節的推進上存在的硬傷。有些事情交代得不夠清楚,讓人覺得邏輯上總差了那麼些許。比如當盛爸和碧真的感情收到衝擊時,為何會選擇了一種最殘忍最血腥的殺害來了斷彼此的感情?是貪慾麼,與多年不見的碧真重逢,雖然要求盛爸離婚,回到自己身邊,可是僅僅因為害怕可能的糾纏而選擇了謀殺麼?還有盛媽早就對盛爸有所懷疑,可是為何也選擇了這樣一條不歸路?當然,興許這是導演有意而為之,留點空間給觀眾思考。但劇中有關錢靈對田小麥單方面的同志情節就有點雷人了,且不論其有落俗套之嫌,更從另一個方面讓人覺得想不通。既然錢靈如此愛著田小麥,怎麼後來心甘情願地看著田小麥和盛同學出雙入對,然後麼自己也和盛爸搞起第三者遊戲來了呢?這種情感變化,缺了情節的演繹顯得有些生硬。()

好吧,對這部話劇吹毛求疵說了那麼多,可能也是源於愛之深,恨之切吧,因為我總希望這部劇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畢竟有極其出眾的話劇版《步步驚心》珠玉在前,未免讓我有了更多也許並不切實際的期待。

從思想層面來說,這部劇還是一部好劇,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李伯南導演還是用心將原著里關於人性、關於社會的思考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我想凡是看過該劇的朋友,無論關注的焦點在哪裡,或多或少都會對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有一個思考。究竟是什麼謀殺了愛情,謀殺了青春,謀殺了我們最純正的心?是你,是我還是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