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黃生借書說的讀後感

黃生借書說的讀後感(一)

《黃生借書說》作者袁枚和黃生年少時無書可讀,只能借書來滿足自己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讓我想到了現在的社會。

現在的社會進步了,科技發達了,可是人們對知識的渴望沒有那時袁枚的渴望那麼強烈了。

那時袁枚借不到書,回來都會做夢,夢到借書的情形,現在恐怕讓他們不讀書,會高興的不能自抑。這種強烈的反差,使我想起了張溥。

張溥出身官宦門第,唯因婢妾所生,為家人歧視。剛到他懂事的年齡,便有人當面罵他「塌蒲屨兒」意為下賤人所生,永遠沒有出息。張溥遭此侮辱,憤憤不平,暗下決心,非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從此他閉門讀書,日頌千言。他讀書有一個習慣,便是手抄一遍,讀後焚去,然後再抄,再讀,再焚,如此七次才罷。冬天干燥,手指破裂,他用溫水暖一下手再抄;夏夜蚊多,便將雙腳伸進空壇中再讀。由於奮發讀書,他諳熟各家著述精義,終於成為明代著名的文學家,被人稱為「百世師」,他成名後,將書房取名為「七錄齋」。

現在我們可以不用低三下四看人白眼的去借書,也沒有張溥那樣惡劣的讀書環境,便可以在書中遨遊,品味大家的風韻。為什麼有人還不把握呢?無論學會多少,只要儘自己的一份力,將來也不會後悔。

黃生借書說的讀後感(二)

最近我看了《黃生借書說》,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書非借不能讀也。意思是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能很好的去讀。

我覺得觀點雖有些道理,但不準確,因為它並不完全符合客觀實際。

文中所舉古代天子藏書很多而不認真讀書,富貴之人藏書汗牛充屋而不好好讀書的事實確實存在。而且還為數不少。但這只是部分,並不能代表全部。因為一部分人藏書多而不認真讀,便一概而論說成「書非借不能讀」,這未免有些片面。

古往今來,帝王將相,名人志士、富貴之人中,自己藏書豐富而又認真讀書的大有人在。如唐代皇帝李世民,經常秉燭夜讀,通曉古今,成為歷史上很有才學的一代明君;又如三國時的曹植,出身丞相之家,家中藏書可謂多矣,但他勤學苦讀,終成才高八斗的奇才,他的《七步詩》至今流傳;再如宋朝的「三蘇」,蘇家世代書香門第,也是官宦之家,藏書甚多,他們從小就愛讀書。經常在家吟詩作對,以讀書為人生一大樂事,「三蘇」的文采名揚天下,就連蘇小妹也作為一名才女被後人傳為佳話……當今社會,家中藏書豐富又能認真讀書而成名成家的更是不計其數。

所以,我認為「書非借不能讀」的論斷是片面的,也有許多人是「書非借也能讀」的。

黃生借書說的讀後感(三)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黃生借書說》,對「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觀點有了粗淺的認識。作者袁枚認為,書只有借來的才會好好讀,但一旦自己擁有了書便會束之高閣而不讀。

真是這樣嗎?

通過寒假裡的一次小事,讓我對「書非借不能讀」有了深層的認識,並且深以為然。

為了乾乾淨淨過年,大年三十,我們全家總動員。爸爸忙著清理書房,媽媽忙著做家務,而我負責將自己的小書房清理乾淨。本以為只是清理書房而已,很簡單嘛,卻是「不理不知道,一理嚇一跳」,小書櫃讓我理了一下午,還整理出了兩箱積滿灰塵的書。仔細看看這些書,都是在買的時候自己很喜歡,但是買回家後都認為「反正以後有的是時間,書是自己的,不急著看,放到以後再說」便扔到了一邊,偶爾有幾本最多只是翻個一兩頁便扔在一邊,這樣以後,書便越積越多,書上的灰塵也越積越厚,卻從未被再次拿出來翻閱,成了我的「收藏品」。但是,有時候無論是從圖書館裡借的書,還是從同學那裡借的書,倒都是經常放在案頭枕邊,有空便拿來翻閱一番,看完為止,總是想著「還是要還給別人呢,如果他明天問我要書,我還沒看完怎麼辦?多看些,多看些」便會拿起書努力翻閱。

此情此景,似曾相識。這不就是《黃生借書說》中所描寫的情景嗎?這所謂「書非借不能讀」,「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是也!

我立刻又拿起了書本,再次品閱《黃生借書說》,不禁掩卷長思。如何避免買的書不讀這一問題呢?我想,問題共有解決的方法的。只要我們把買來的書當成借來的書讀,相信對解決這個問題一定會有大的改善。

妙哉,《黃生借書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