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深度熱文

BBC跟拍14個孩子的50年,揭開人生真相: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1

  前段時間,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又再次受到關注。

  從1964年開始,這部紀錄片就跟拍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7歲一直拍到56歲。

  50年後,這些孩子都發展成什麼樣了呢?

  令人唏噓的是,半個世紀的追蹤,殘酷揭示了階層壁壘有多難打破:

  從小看《金融時報》的富裕家庭孩子,成長後依然會走上精英之路,壟斷社會上的優質資源。約翰從7歲開始就已經想好自己未來要去的學校,14歲的時候有了從事法律事業的目標,並在未來如約實現。

  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輩命運,為活下去竭盡全力。只有考上並且讀完牛津的鄉村孩子尼克打破了階層壁壘。

  底下熱評第一說到:「底層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多讀書,真的。」

  知識改變命運這件事,從始至終都是真理。

  2

  有人說,現在滿大街都是大學生、研究生,高學歷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值錢了。

  那麼,知識就不能改變命運了嗎?

  其實我們要搞清楚一點的是,是「知識改變命運」,而不是「學歷改變命運」。

  為什麼很多人讀了大學博士後還高分低能?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學習的並不是知識,而是學歷。

  由於高等教育的普及,知識和學歷的關係密切度變得越來越小,獲得高學歷的人,已經不再一定是獲得豐富知識的人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並不意味著學歷可以改變命運。

  沒有用不到的知識,只有沒有學習到的知識。因此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你是否真的學到了知識」。

  正如終身成長詞典詞條《5:學習力》裡所說,學習是人生的引擎。我們不要把學習,狹隘理解為,在學校受教育的過程。事實上,任何能夠獲得知識或者技能的過程,都是學習。

  有些人學歷不高,但學習力卻很強,學習成果很豐富。

  因此,對於每個人來說,學習都是一輩子的事。

  3

  很久之前,看過一本書叫《朋友圈的尖子生》,裡面講述的是作者認識的各行各界的人。而這些人幾乎可以說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雖然成功者的經歷各不相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出一個共性,就是堅持學習。

  他們的學習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跟書學、跟事學和跟人學。

  書中講到,青山資本的董事總經理李倩,讓作者一度以為她是行銷圈裡的「老司機」。但沒想到,她從網路編輯轉行行銷,到成為行銷圈專家,不過三四年。

  而她在這個過程中,買了幾乎所有的品牌、行銷類書籍,然後死磕。她說:

  我算是半路出家,但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好像我對市場、品牌還是挺懂的?我覺得,第一個原因就是我是真正地、踏踏實實地在讀書,我幾乎讀了行銷類所有的經典書籍。

  知名文案大神、百度最年輕副總裁李叫獸更是博覽群書,就連小時候「約架」都會先通過書籍研究招式,他絕大部分的東西,是看書「看會的」。

  閱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手段,而且門檻特別低。

  好書就是寶貴的財富,所以如果可以的話,不要放棄閱讀,一定要給自己制定合適的閱讀計畫,有計畫有選擇的閱讀。

  學習不僅可以跟書學,還可以跟事學。

  書中講到他們大部分都經歷過低谷與困難,甚至失敗。

  但優秀的人善於思考和總結,他們能在下一次的任務中,吸取上一次的教訓和經驗,用更優的方案解決問題,這就是跟事學的能力。

  它的精髓在於思考和總結,如果每次只是去經歷一件事,沒有思考總結,你就不會在「事」上面學到東西。經歷事情是為了成長,而不只是經歷罷了。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跟人學,也是學習的重要一部分。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就是一個跟人學的典型。她的經歷里充斥著很多她跟別人學習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撲老師」,《贏在中國》裡大部分企業家她都認識,這些都是她人生中寶貴的財富和經歷。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比自己好的面,我們要學會發現別人好的面,然後學習。

  最後,只要即刻行動,學習就什麼時候都不晚。

  書中的搜狗輸入法之父馬占凱33歲才開始系統地看書,他現在也很有成就,他再一次印證了,要乾什麼何時都不算晚,只要你在第一時間行動了,你就比沒有行動的人強,你就會有收穫。

  就像有句話說:「種樹最好的時機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4

  雖然BBC的紀錄片,證實了階級固化很難改變的事實,但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知識、擁有技能,讓改變命運多了可能性。

  但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自己是否有竭盡全力去行動。只有真的做到了學以致用,才能改變人生。

  就如這句話所言:「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不是有權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有心去做,才會做好,願你我都能做一個有心人。

  來源:精讀(ID:jingdu99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