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作文大全

武侯祠導遊詞

武侯祠導遊詞(一)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後人便尊稱他為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廟宇,始建於公元223年劉備入葬於惠陵。依據漢制,陵旁必有廟,所以在劉備下葬於惠陵後,當時的蜀漢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劉備的原廟。(原廟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廟宇,唐宋時期,人們一般稱劉備的原廟為先主廟。)(因為現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體建築,劉備死後就已出現其中兩組,故以劉備下葬惠陵作為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時,在惠陵和先主廟不遠的地方人們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時期,武侯祠就已成為著名的古蹟和旅遊勝地,杜甫當時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寫。明代時,蜀獻王朱椿認為「君臣宜一體」,就把武侯祠與先主廟合併為一,通稱「漢昭烈廟」,明末清初,祠廟毀於戰亂。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儘管官方一直把這裡叫作「漢昭烈廟」,大門也懸掛著「漢昭烈廟」的橫匾。但人們仍習慣的稱這裡為武侯祠。為什麼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顧不了君尊臣卑的禮儀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為劉備陵園——惠陵。祠內有清代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鍾、鼓10餘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應該稱作蜀漢君臣紀念堂,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

武侯祠導遊詞(二)

三絕碑:

大門到二門道路的兩側,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為清代刻建,一通為明代刻建,一通為唐代刻建。清碑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情況;明碑著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

唐碑最負盛名,被稱為「三絕碑」,高3.67米,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後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極力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嬰、蕭何、張良,認為他是歷史上唯一兼有開國之才、治人之術、事君之節和立身之道的歷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綽書法漂亮,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之兄。名匠魯建鐫刻。因此,自明代中葉,此碑就因其文章、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蓋世功德而被譽為「三絕碑」。

劉備殿:

二門內是蜀漢皇帝劉備殿。殿的正中,供奉著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兩側偏殿,分別供奉著關羽、張飛等人,與殿相接的東西兩廊,是蜀國的28位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像。劉備像高3米,頭戴冕冠,身著黃袍,手捧玉圭,寬面大耳,神態靜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璽,一捧寶劍。

劉備(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歲時,他召集關羽、張飛等人參加鎮   壓黃巾農民起義,後來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遭挫敗,流離失所,先後依附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為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才得到發展。劉備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征戰,最後占據益州,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不久,為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他興師伐吳。結果,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病死於白帝城(奉節)。臨終前,他把幼子劉禪(小名阿斗)和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託孤」。

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時,他苦諫父親,同來敵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劉禪不聽。他悲憤已極,去祖廟哭訴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他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後人頌揚。劉備像西側原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業,投降魏國,當上安樂公後「樂不思蜀」,不知亡國之恥,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毀掉,自此沒有再塑。正殿的兩壁,懸掛著木刻的《先主傳》、《後主傳》,傳文錄自陳壽史書《三國志》。蜀漢的興亡,可從劉備、劉禪傳中了解始末。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白面,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著金袍,手執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關羽(?—219),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關羽曾被曹操俘獲,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攏下,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得荊州後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他曾發動攻勢,水淹襄陽,活捉曹軍大將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因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陳壽《三國志》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傲慢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代統治者對關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為王,到了明清時代,加封為關聖大帝,詔令全國各地修廟祭祀。因此,這裡的關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西偏殿是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張飛面色漆黑,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像貌威猛而有生氣。張飛(?—221),字益德。《三國演義》稱「翼德」。他早年追隨劉備打天下,勇猛善戰,是三國時代的一員虎將。劉備在當陽長阪坡被曹操打敗,張飛領20多人在後面阻擊。曹兵來時,他立馬橫槍站在橋頭,大吼一聲。說:「我是張益德,誰敢來決一死戰!」曹軍居然不敢過橋。民間傳說他的吼聲嚇退了曹操的百萬大軍,橋下河水也為之倒流。張飛常常無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將張達、范強暗害。陳壽《三國志》評論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他不關心民眾,不尊重下級,也遭到失敗。

武侯祠導遊詞(三)

各位遊客們這裡是諸葛亮殿。殿的門楣楹柱上掛滿了前人留下的匾聯。其中最有名的是懸掛在諸葛亮殿正中的一聯,即「能功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聯文是清末雲南劍川人趙藩撰書。

上聯說,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戰術,如南征時對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以此稱讚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戰的軍事家。

下聯稱頌諸葛亮能審時度勢,制定出寬嚴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後來治理四川的人從中汲取教益。這幅對聯對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觀的評價,提出「攻心」和「審勢」兩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是武侯祠匾聯中的上品,也是我國名聯之一。

諸葛亮殿內,供奉著諸葛亮和他的兒子、孫子的貼金泥塑像。諸葛亮像在正中的龕台上,他羽扇綸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一代儒相的風儀。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東沂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隱居於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學,胸懷大志,得「臥龍」的美稱。經劉備三顧之請,出山鋪佐劉備,創建蜀漢;劉備死後,受託孤之重任,輔佐其子劉禪,執掌朝政,治蜀達20多年;他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貞、勤勉、廉潔和才智,換來了蜀地的安定和繁榮。史學家陳壽評論說,當時的蜀國,政治清明,民風淳正,田野開闢,倉廩充實,到處是昇平景象。由於過度辛勞,他54歲時,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埋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

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愛民和有益於社會進步的好事,他死後,人們十分懷念他,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於是,人們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來紀念他,還把他作為忠臣賢相的典範,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在蜀漢面臨存亡之時,率部與魏軍在綿竹決戰,終因寡不敵眾,為國捐軀。

諸葛亮殿內陳列有一面銅鼓,是公元五、六世紀時的文物。銅鼓,原是西南少數民族古代的炊具,從考古發現來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後來銅鼓逐漸演變成一種樂器、禮器,在集會、慶典時使用,也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曾使用過這種銅鼓,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當鼓,用來報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稱為諸葛鼓。()

在殿外的兩側廂房內,陳列著木刻詩文。西廂有毛澤東、董必武、張愛萍、方毅、周谷成、楚圖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寶共12幅,東廂為木刻的《隆中對》和《出師表》。

三義廟:

出諸葛亮殿往後,就是三義廟。三義廟因祭祀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而得名。廟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原有四進五殿,規模宏大。現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義廟本在市區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設的需要,1997年遷建於此。遷建工程嚴格按照國家文物法規,將原建築構件編號拆下,運至新址按編號搭建,恢復原貌。

恢復重建的三義廟巍峨聳立,其建築形制與劉備殿一致。屋頂為單檐硬山式,青色簡瓦覆蓋其上,結構為木石結構,抬梁式木構架,立柱及柱礎均為石質。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圓形立柱,柱徑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對聯12副,聯文描金。正殿恢復了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壁新增加十幅三國故事線描石刻畫。畫稿取自明代《三國演義》版本。這些畫的內容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張飛鞭打督郵、劉備招親、關公刮骨療毒等。

劉備墓:

出三義廟西行,過小橋,經桂荷樓、琴亭,進入翠竹簇擁的紅牆夾道。夾道盡處,是劉備墓。劉備墓土冢高12米,墓上綠蔭覆蓋。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著陵墓,墓前有碑和寢殿。

劉備伐吳失敗後,退駐白帝城,於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靈樞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稱「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時下葬的還有後主劉禪的母親甘夫人。20年後,劉備的另一位夫人吳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於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沒有發現被盜,墓中情況不詳。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陽雜俎》中曾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一夥盜墓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打洞進入劉備惠陵,當他們進入墓室後,看見裡面燈火輝煌,劉備正與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側。賊人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劉備揮手示意衛士賜予玉帶和瓊漿。他們喝了瓊漿,繫上玉帶,驚慌爬出洞來,回頭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帶變成了大蛇,纏住了腰,瓊漿變成膠粘住了嘴巴。據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劉備墓了。

出劉備墓照壁,就來到新建的「三國文化陳列」展區。該展區由展廳和外環境兩部分組成。外環境神獸天祿、辟邪、漢宮殘柱、兵爭社稷、殘壁石刻明楊慎《臨江仙》、石刻序言等組成。展廳內分五個展區,分別是戰爭風雲、農桑一瞥、民俗採風、藝林擷英、流風遺韻等。共展出文物、資料、圖片數百件。內容豐富多彩,藝術手法形象直觀,集知識性、觀賞性為一體,很值得細觀。

看完陳列,順道還可去「聽鸝館」參觀。那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裡面的盆景值得觀賞,臨時舉辦的各種展出也很有文化品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