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學會生存讀後感

學會生存讀後感(一)

原以為,生存就是活著,就是存在。最近,瀏覽了邵道生的《學會生存》一書,對:「生存」有了新的認識,對生存的理解有了新的內涵。

《學會生存》中邵道生對「生存」作了這樣的詮釋:生存則是將人的發展也包括在內,其內容也就豐富得多了,複雜得多了。文章分十一篇:從人生命運;處世醒世;事業工作;朋友交往;劣性惡行;情感缺陷;人格毛病;修身養心;情緒情感;婚姻家庭;生活健康。闡述了怎樣生存,怎樣學會生存的話題。字裡行間滲透平易和哲理。猶如一位智者在敞開胸懷而娓娓道來。讀罷,心悅,身愉。

正如《學會生存》中作者所說:人生是學問家們的永恆主題。

合上《學會生存》,我想:有的人將人生當作一場戰鬥,有的人則將人生比作演戲 演的是喜劇 還是悲劇 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人將人生當作一部由酸、甜、苦、辣、澀譜成的變奏曲來欣賞,有的人則將它作為赤、橙、黃、綠、青、藍、紫染成的彩虹來觀賞;有的人將人生視作充滿艱難困苦、狹窄崎嶇的羊場小道;有的人誓將人生搞得轟轟烈烈生動而有趣;有的人則將人生弄得平平淡淡味同嚼蠟。的確,人生之中有理想有幻滅,有成功有失敗,有真善美有假惡醜,有歡樂、幸福,有痛苦、悲傷,有難有易,有榮有辱,有矛盾有鬥爭……

由此,我不由自主地憶起自己的人生足跡,自從獨立生活後,溫飽問題倒是不成問題,然而要命的一個問題,始終纏繞在我,仿佛像個小蟲時刻在吞噬著我的人生之路:在我而立之年、躊躇滿懷,正想乾一番之時,一場可怕的車禍「光臨」我身,身不由己地在床上一躺就是二十一天,這不是普通的二十一天,這是吃喝拉撒得有人「包辦」的二十一天,這是生命旅程中永遠揮之不去的二十一天;這是痛苦之魔,每時,每刻,每分,每秒與我的意志搏鬥的二十一天。當二十一天後,我拄著單拐,艱難地「走」完了三米之遙的咫尺之路,倚在醫院的欄桿旁,又重新眺望鳳舞橋上,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時,我豁然頓悟:人生是一場戰鬥——一場意志與命運的格鬥,在這場戰鬥中我是勝利者。我又可以再面對太陽,面對學生,面對……然後,那次所留下的隱痛今天卻依然時時在告誡著我,「生存不容易」,要學會生存,學會戰勝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把人生看作是持久的戰爭。儘管自己讀過心理學,還經常煞有介事地向學生和同事談及心理學,然而自己的心理還真沉重,有時只能將它悶在心裡,壓抑、苦惱、惆悵……有時又不停地問自己:怎樣面對現實,達觀地學會生存,我的堅強那裡去了 在我們生存的空間中時常會聽到一些「牢騷」,我有時也偶爾為之,當人生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偶爾發點牢騷,將它作為精神上的宣洩,竊以為也沒有什麼大礙,但是,牢騷太盛不僅不能獲得大家的同情,反而會使發牢騷本人的「層次」更底,人們會越來越以為你是一個只考慮個人得失的、斤斤計較的人,人們會對你的那種無休止的喋喋不休而敬而遠之。因此,少發牢騷也是更好地生存的體現。

學會生存讀後感(二)

書是人類的階梯。「前幾天,我看到一篇名為《學會生存》的文章。

這個題目深深地吸引了我,於是,我便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在費城的納爾遜中學的門口看見了兩尊塑像——一隻蒼鷹和一匹駿馬。作者曾自以為這鷹代表鵬程萬里,而馬代表馬到成功。直到有一天作者在網上無意中讀到兩尊塑像的緣起,才知道自己完全錯了。那鷹,是一隻只顧飛遍世界而忘記學習最基本的覓食技巧而導致最終死亡的鷹;而那馬,則是一匹不肯勞動最後被剝皮的馬。讀完解釋,作者給愣住了,然後馬上給全市成績最優秀的兒子打電話,問他是否明白鷹馬之中的奧秘,結果,作者失望地掛了電話。因為他的兒子雖然成績優秀,但也只是一個只懂得學習而不懂生存的人。作者於是聯想到要把人從貧窮中拯救出來的並不是單純的學習成績,而是勞動和生存技能!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聯想到現在中國許多父母只顧溺愛孩子們,卻使孩子們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導致孩子們把勞動和生存技能拋之不顧。我感到震驚!我曾在報刊上看到有大學生洗衣服,搭公車都不會,甚至有北大畢業生最終流浪街頭,我感到有股恐懼感向我襲來。

我,也只會在乎書本上的知識掌握得如何,卻沒想過將來,會造成多大的不良後果,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無知啊!所以,從今以後,我要學習更多的生存本領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

同學們,從小做起,學習更多的生存本領,明白多勞多得的道理,否則就將會後悔莫及。

學會生存讀後感(三)

生存是人的本能,活著是本能、活得更好是希望。()如何讓人們活得更好?《學會生存》一書中告訴我們:」國小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換而言之就是教育不光是要求我們理解這一概念,不光教會學生考試,升學,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生存,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空學會生存。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這一現狀,而獨生子女從小到大都是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嬌生慣養大的,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因此在他們身上有很多的不足,比如缺乏理解別人,沒有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缺乏合作意識等等。這種在他們自己看來」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引導就會鑄成大錯。在家裡不能理解和體貼父母家人的辛苦,在學校不能契約學和睦相處,走上工作崗位不能和同事同心協力的工作,這樣的人走向社會不要說做什麼貢獻,生存也成了大問題。也就是說因為我們的教育之重視了理論方面的東西,而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就是脫離了實際,沒有把最本能的東西教給我們的學生,這難道不是教育的失敗嗎?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此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書中還著重從理論上論證了」終身教育「的必要性。它認為,心理學研究指出,」人是一個未完成的動物,並且只有通過經常的學習,才能完善他自己「。

人可以無限接近客觀世界,但永遠也不可能窮盡它,人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永遠也只是」一個未完成的動物「。從而證明教育對人的完善是何等重要。因此,」人在心理上尚未完成,這一點對我們認識人,是有貢獻的。我們可以說,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正是教育在這一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教育包括培養和發展一個人全部潛能的教養過程「。一個人的歷史就是人的潛能隨著生產勞動的發展而逐漸地無限地變成現實的歷史,而這種轉變恰恰又是以教育為居間作用的。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是人的本性向社會提出的要求,是人類社會向教育提出的任務。這一要求和任務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為迫切和必需了。

《學會生存》把」學習化社會「的概念推向了世界,並推進了人們對終身學習的思考,是由於當前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的迫切需求所產生的偶然觀念,必然結果。如今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在年輕的那幾年或者是某個階段就能夠學會以後乃至一生所用的知識,所以學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學會生存;其實人的一生就是和自己和別人不斷的較量和競爭的過程,所以對於人的要求就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增加了更高的門檻,為了生存。其實生存包括各種各樣的需求,一是:物質方面;二是:精神方面。要是從縱向的角度看的話,就是從你的一生的時間以及各個階段,逐漸考慮和磨練自己的能力、品質、人格、意志。其中的有關教育的擴充需要與要求值得關注,因為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不樂觀:第一,需要和要求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不總是自然地和諧一致的;第二,在這兩方面都可能發生不均衡的狀態;第三,在許多部門,在大多數國家中,這兩個因素是不相符合的;第四,教育需要和教育要求,無論其各自的增長率如何不平衡,無論其結果如何不一致,這兩方面都正在日益猛增。在教育擴充的許多原因中,有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人類知識的增加、社會的改革和心理上的動機,每種原因都是重要的,但最有決定性的似乎是社會—經濟的原因。因此,教育的擴展就可能受到政治上的選擇和意願的影響,並部分地為它們所控制。即使教育還沒有在全體人民中取得它應有的地位,它至少已為每一個人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對於教育的要求是我們時代的特徵,其範圍之廣和力量之大是空前的。

這種演進——由於種種協調一致的原因——正在世界所有地區發生著,無論其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增長率、人口密度、技術進步的程度和每個國家的文化政治制度如何。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普遍歷史現象。一個跡象表明,這種傾向將繼續高漲。在我們看來,這是不可逆轉的。將來制訂教育政策必須根據這個基本事實。在今天,學會生存就要把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積極的終身學習的觀念。終身學習,人的一生都要學習,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學習伴隨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不斷的學習,就是學會了生存。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