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風景談讀後感

茅盾先生的散文《風景談》,構思精巧,文筆跌宕,結構嚴謹,富於變化,一向為人們所稱頌。文章共描寫了六個畫面,用五節概括性抒情議論的文字串聯起來,表在寫風景,意在歌頌人,在寫景頌人藝術上實在獨具匠心。

第一個畫面:沙漠駝陣

作者用靜景勾勒出猩猩峽外的沙漠,向我們展現的是「大自然的最單調最平板的一面。」顏色純白,聲音是寂靜。「然而」一轉,用動靜手法描寫了駝陣,形在變化,由遠而近;色在變化,由黑到猩紅,聲在變化,由丁當到和諧的旋律。這些一般的人類活動出現在荒涼而死寂的山摸上,就成了一幅風景畫面。

末句用抽象而簡括的文字,提示讀者,本文雖談的是風景,然而讚美的卻是人的活動,是文章不的樞紐一下子打開了。第二個畫面:農歌夜唱地點是黃土高原,時間是夜晚,對象是辛勤勞作、生產歸來的農民。先也用靜景手法來描繪背景,有梯田、禿頂的山、高桿植物。當寫到「三五月明」之夜,農民生產歸來,人和牛從山背上走過來,由遠而近,由少而多,並且節奏緩慢「姍姍而下」,在背景上形成了「一幅剪影」,但人走過後,由飄來了「繚繞不散」的「粗朴的短歌」,於是乎,藍天明月加上農民歌唱,就可稱為「絕妙的題材」了,把人類的活動,更推進了一層。

第三個畫面:學員晚歸

地點仍同前一樣,時間是傍晚,對象是學員,各地來延安的知識分子,也是生產歸來。如果說前一節在寫人時高了一步,那麼這一節更側重於人物描寫。作者用工筆描寫的手法,刻畫了學員們職業不同、口音不同,但多唱著同一個調子,這是晚歸之景;還寫了個晚餐之景,畫面的色彩是金黃、翠綠、白沫、黃土等,並以河水嘩嘩流淌襯託了這些學員的愉快,更突出了他們為尋求革命來到延安的高尚精神。這一畫面,是「靜穆的自然和瀰漫著生命力的人,就織成了美妙的圖畫。」

第二三兩景的聯繫都是生產歸來,共一節評論文字。在寫人方面,更是強調了人的活動、人的精神、人的生命力。這一節議論,比前一節議論更拔高了一步。

\5第四個畫面:荒山雨景 作者換了一種表現手法,先寫「西裝革履」與「燙髮女郎」在公園談情說愛的情景,再花大筆墨去描寫荒山、泥水、怪石、石洞這樣有個惡劣的自然環境,有有對解放區的青年男女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仍在一起抓緊時間學習,追求革命真理。通過對比,突出了後者敦厚樸實、好學上進的進取精神,突出了他們「是兩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是兩個清楚明白生活意義的人」,突出了他們「不倦怠,也不會百無聊賴,更不至於在胡鬧中求刺激」的高尚品質,而這些無疑是前者所望塵莫及的。這能不使大自然失色?這就是荒山奇蹟。怎麼不值得去懷念呢?這一節評論文字,說明「人依然是『風景』的構成者」,而只有「內生活極其豐富的人」才能成為這裡的主宰。這第三次評論,是我們更明白了風景與人的關係。

這一節文字表面上平淡無味,其實從文思的俯視角度看,寫得文姿跌宕,談笑風生。作者採用了抑揚法來寫景頌人。開頭句子寫得摸稜兩可,僅交代了「二三十棵桃樹」、「半盤石磨」、「幾尺斷碑」,石塊為凳竟以奢侈品的姿態出現。桃林旁還有一些莊稼。這也會成為風景?與公園比,豈不「貽笑大方」?但在這桃林茶社裡,由於有一群青年在熱烈追求革命真理,從一般的人物描寫角度(語言、行動、形態等)描寫了這些人,又從與「消磨時間」的人作對比的角度,突出了追求革命的濃厚氣氛。用這種抑景揚人的手法頌人,比前面又更高一籌了。

因此,這一節的議論文字說,「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這「輻射」、「填補」、「增添」,更說明了人的精神尤其重要。作者隨感情的逐步加深,不禁發出了「人創造了第二自然!」的深刻感嘆。()

這一畫面,作者又從形、聲、色的描寫了兩個戰士,寫得一波三折,引人入勝。作者由聽到「嘹亮的喇叭聲,破空而來」,而想起一張放哨士兵的側影。這照片是靜景,也是近景,作者著力刻畫了戰士嚴肅勇敢的神情。由這嚴肅勇敢,又聯繫到聽到的號聲,並著力突出了戰士高尚的精神情操和鮮明的形象。粉紅的霞光與象徵著勝利的飄動的紅綢子,刺刀閃著寒光,通過動靜結合、剛柔結合、遠近結合,突出了戰士的高大形象。作者浮想聯翩,「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見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為他們兩個。」作者直抒胸臆,公開地、純粹地歌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行文至此,作者不得不如筍剝殼、如繭抽絲,用第五個比喻句結束全文:「是真的『風景』,是偉大中之偉大者!」雖然用的是假設句,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顯得文詞委婉些,但這一驚人之語,尤如畫龍點睛之筆,把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軍民及超越一切的民族的高貴精神這一主題,在層層深化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本文之妙,妙在寫景;本文之貴,貴在寫人。全文只有六個畫面加上五個議論句,結構完整。畫面內容各異,表現手法不雷同。形散而神不散,完全靠人類的活動、人的精神境界的逐漸升華來組織材料。真是非大手筆,決不會到次地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