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勵志文章

高二勵志文章

高二勵志文章

每年高考之後,都有人說:「高一時,很新鮮,忙著適應;高二沒好好學,忙著玩兒;高三知道學了,想學了,可是來不及了。」千金難買後悔藥,萬金難買早知道。高二是高中三年的關鍵,也是最難把握的一年。

高二年級有兩大特點:一、教學進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課程。二、高一的新鮮過了,距離高考尚遠,最容易玩的瘋、走的遠的時候。導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學業上進的緩慢期,自我約束的鬆散期,易誤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篩選期。

因為動力不足,厭學,成為許多學生具有的通病。就多數學生的普遍狀況來分析,沒有在一個個階段目標的達到中嘗到學習的樂趣與收穫,感覺學習太累太苦,占原因的很大一部分。但這只是表面原因,本質的原因則是,責任意識的淡漠,信念的若即若離,刻苦精神的缺乏。

我們總喜歡對師長說:「我們長大了,不要再這樣管著我。」其實我們錯得很離譜,不是你身高長到了一米七,就代表你長大。真正的長大是指你心智的成熟。我們很叛逆,甚而在同學中以叛逆為榮,終至到真的走上社會了,「夢醒了無路可走」(魯迅)。伏爾泰說:「耳朵是走向心靈的視窗。」但我們的心中往往有太多的成見和自以為是,成為傾聽真理和教誨的最大障礙。價值觀的尚未成型,對是非沒有清晰的判斷,派生了很多錯誤的情緒。對待學習漫不經心,使我們無法找到學習的樂趣,懶惰愈演愈烈,厭學情緒一天天嚴重。相反,來自外界花花綠綠的誘惑,使部分人在抱怨學習太累、厭學的同時,網癮、早戀、玩手機、抽菸、打架等,成為其高二生活中的樂趣與刺激。最終,侵害其他同學的正常權益,為校規校紀所不容。雖然這只是極小一部分。

(不給家長看孩子,不為個別損集體,是高中階段學校紀律的設定底線)

經過高一一年,同學們在學習分出了所謂的差生與優生。對優生來說,由於之前學得好,他們積極、自信的心理不斷得到強化,學習興趣上升為樂趣,學習已成為自覺的行為,並不斷從中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另一部分在過去的一年中,尤其是在考試中,屢遭挫折,對學習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漸漸固化,出現興趣轉移等傾向。第三部分則是,學習目的模糊,學習動機不強,處於一種淡漠的被動狀態。有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高中學生認為,成績明顯退步的階段,就是高二。

問題更在於:教學容量與心理問題,高二的這兩大特點是如此的鮮明、突出、同在、對立、不調和,各占矛盾的一個極端,同時起作用,就多少顯得殘酷而無奈。

然現實如此,高考如此。我們不可能改變規律,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內心。

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戰,認清高二,認清高二的自己,認清高二的任務,顯得意義十分重大而迫切。因為,高二的這個岔路口,分出的是漸行漸遠的兩條路,指向的是人生意義上的兩個截然相反的階段性終端。雖然,這兩條路,都會與高考面對面,但一個是與高考擦肩而過,同時也失去了人生所必須的最重要品質與最珍貴的人生歷練,走向不知所終的遠方;另一個則是克己修煉,遇高考而亮劍,戰而勝之,或暫未勝之,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成功者,他們都在挑戰高考的過程中,掘到了人生至關重要的情商寶藏,後續道路上,必然有機會讓他們成就自我,輝煌人生。

李嘉誠認為:真正的財富,不是五百萬元,一千萬元,而是在拼得這五百萬,一千萬的過程中積累、豐富出來的,富有傳承和感召的一種精神,它才是真正的財富,是推動財富越聚越多的根本力量,是傳家之寶。

高考就是一個過程,在挑戰它的過程磨礪出優秀個性品質,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那麼,如何把高二兩個特點統一起來,合併成一個優勢,是個發人深省的課題。積以前各屆的經驗,我以為,把高二年級打造成自己的核心與黃金時段,打造成贏得高考的魅力平台,有一條必然的規律,包含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一、用責任抵禦一切的外在誘惑。

山東電視台,有個很動人的欄目,叫「天下父母」。2005年深秋的一個周日,我偶爾看到了這個欄目並為它的當期節目所感動。

做主賓的是國家一級編導翟俊傑和他的妻兒。

節目所述的,是翟導的孝敬之道,給奶奶爸媽洗腳,剪指甲。因為是真人真事,是翟導幾十年如一日的做法,看得出,坐在現場的那些個大學生們人人聽得都很動感情。

節目要結束的時候,主持人說:翟導身上有一件特別特別珍貴的東西,讓大家看看。只見翟導從貼身的左上衣袋內取出一個小小的玻璃瓶子,很類似於常見的青黴素的小瓶子,只是似乎稍長一點點。裡面裝的是暗紅色的液體,極像血。所以大家都猜是血。可是什麼血呢?為什麼會讓翟導感覺最珍貴呢?翟導說:不要猜了,這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吃的母親的乳汁。他說:這是我老伴的乳汁,收了三個小瓶,原來只是想,媽媽把小孩子帶大不容易,想在女兒出嫁時送給她一瓶做紀念,兒子結婚時也送他一瓶,我們留下一瓶也做個紀念。乳汁收下來,用蠟封好,沒有想到,三十年後,它竟成了血色。在這一刻,電視機前的我,感覺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繼而,和現場的聽眾一樣,滿眼熱淚。我們吃母親的乳汁長大,原以為那就是一種乳白與甘甜,不曾想,我們不僅血管里流淌著母親的血液,我們喝的竟也是母親殷紅的血。雖然瓶子沒有打開過,沒有化驗過,是不是就一定變成了血,但是,還有什麼意義比它的變化更能給我們以震撼呢?

面對電視上的翟導,我深深地感覺到了自己的卑微與渺小。

當我們吃下母親乳汁的時候,從來不會想那是不是天經地義的。當我們背著小書包上學,給爸媽要這要那,看「愛吃魚頭的媽媽」,我們也沒有感覺過什麼。當我們上了中學,給父母要錢,享用家裡最好的條件,感覺是理所應當,而只是把不滿、任性和過多的要求甩給面有難色的父母。其實,十七八歲的我們,應該是有思想了啊。

「百善孝為先」,孝心是什麼?孝心是對責任的擔承,並由此帶給家庭和父母的欣慰與歡樂。現在,母親需要你的成績了,你拿什麼奉獻給她?「面對父母渴盼的眼神」,如何如何,是許多班級的誓詞,我們真的要拷問一下:當我們把拳頭舉過肩頭的時候,是不是把責任一起扛上了肩頭?

每一個在高二有所放鬆,有所迷惘,有所出規的同學,都要認真地拷問一次自己的靈魂:責任,在你的肩頭,還有多重的份量?!

責任在,高二的教學進度,高二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就只是自己甩開對手,提前進入高三的絕好契機。

二、用信念堅定奮鬥的方向。

2004年,汕頭大學以優異成績錄取了一個極特殊的學生,他叫何信平,家住四川農村,家境貧寒。他先天殘疾,雙腳嚴重變形,曲彎著,無法伸直,左手只有三根手指,右手只有兩根手指。當他明白自己是個殘疾人的同時,曾極度自卑,只是小時候的一件事給了他一點生命的啟示,他抓住了它,這個叫信念的東西。那時的小孩子愛下一種棋,就是在地上畫一些小方格,隨便用六顆石子當棋子來下的小玩意,開始是沒人和他下,他就自個看和琢磨,一個月後,他的小夥伴竟然沒有一個人下得贏他。小小的他心裡打下一個烙印:自己除了身體殘疾外,其他方面可以做得很好,完全可以超越他人。

一種信念一旦植入心靈的沃土,就會產生巨大的動力。憑著這樸素的信念,這個離學校兩公里,全是坑坑窪窪山道,完全用膝蓋跪著走路的小男孩艱難地開始了求學生涯,和大家街上偶爾會看到的那些個殘疾一樣,跪著走,小腿以下拖在身後,膝蓋上包著汽車內胎,但也經常血跡淋淋。這個用兩個手指寫字的學生,硬是憑著堅強的意志和信念,以全鎮第三考入國中,以優異成績考入國家級示範性高中蜀光中學。

在蜀光,高一的教室設在一個小山上,要攀登一段高高的台階才能到達教學樓的底層。石階有98階,加上教學樓梯共140階,即使健全的人都會有費勁的感覺,而對靠膝蓋跪著走路的何信平來說,不亞於一次登山。每天上課,他都要走上這些台階,堅決不讓同學們幫助,藉此來磨鍊自己的品格。(  )他爬台階的身軀顯得耀眼而悲壯,成為學校一個撼動人心的場景。每當同學和老師看到矮小單薄的他上來,都會為他讓出中間的路,肅然起敬地注視著他通過,像看英雄。沒有同情,沒有心酸,只有敬佩,只有震撼。倒是經常被圍觀的他,十分鎮定和坦然,處處流露出自信和堅毅。

初入學校,外語和語文不及格,他就利用一切時間,拚命地學習,到高一下學期,已經是班上十幾名,數學和物理班上數一數二。於是,他向別人求教的場面,就成了別人經常性的向他請教。他成了班上的精神榜樣,激勵著許多同學奮發努力,不少同學寫到:每當自己遇到困難,只要想起何信平,就會增添巨大動力。他所在的班級也從全年級的下游成為全年級第一。他所在的班參加學校各項比賽,都是第一,很少第二。曾有一個班主任想用兩個最優秀的學生來換何信平,但被這個班的老師和同學們一口回絕。背誦是他的弱項,洗臉、吃飯、走路時嘴裡都念念有詞,終於在當年的高考默寫題上得到滿分。

何信平家貧,殘疾,但他心中信念高矗,相信只要努力奮鬥就會獲得尊敬和成績。殘疾對他是憾事,不過也是他的優勢,使他更能抵禦生活中的許多浮躁,更安心,更奮發地學習,對物慾的放棄,目標追求的單一和生活的簡約,使得他全部的能量和智慧高度聚焦到一點,這樣的人,沒有什麼能阻止他成功。相比之下,我們少了何信平的貧因和殘疾,但多了許多的「瘋枝」,信念經常性地動搖:我能嗎?不時地懷疑自己的能力:我還行嗎?常常為周圍的眼光和議論所左右,缺少了專注;習慣性地把自己當做一般人,自己為自己設限,捨不得拚命地學。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有一種心理優勢,考不上學,還可以象一般人那樣生活。何信平不行,他如果不有超出眾人的能力,連一般人的生活都不會有。問題恰恰在於,何信平清楚地認識到了,我們許多人沒有意識到。

只有物慾的放棄,才有精神的升華。

讀書楷模毛澤東主席曾說過:學習「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夫學。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我以為,所謂下,就是立志,行動,堅決地去做而不是猶豫,下得去,有下的去的決心,有堅定的信念;所謂苦,就是要承受得艱苦、挫折、打擊和失敗,耐得過寂寞,就是意志與毅力,吃得起;所謂功,就是不折不撓地做下去,不退縮,不回頭,永不屈服,記不言棄,堅持不懈。事實上,世上做任何一件事,下得決心,吃得起苦,堅持得下來,就沒有做不成的。

世界一流潛能大師博恩·崔西說:「潛意識的力量比表意識大三萬倍」。追逐高考,我們嚮往成功,我們希望激發潛能,我們就需要在心中鑄造一座高高矗立的、堅固無比的燈塔,它的名字叫信念。

就高考而言,沒有人可以限制你的成功,除非你自己。

還有一個小男孩,非常自卑,貧寒的家境使他覺得處處低人一等,在學校,總是低著頭走路,碰到調皮的學生,他便趕緊躲開。儘管如此,仍然常常無緣無故地成為別人的出氣筒,可憐的他,連還手的勇氣也沒有。

有一天,老師帶著全班同學來到一家工廠參加義務勞動,刷洗那些收回來的空罐頭瓶子,為了激勵大家,老師宣布開展比賽,看誰刷洗瓶子最多。

聽著老師的號召,小男孩心裡一陣激動,他從來沒有得過第一,那一刻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得第一。

他很快學會了刷瓶程式,刷得非常認真,一個接一個。一天下來,一雙小手被水泡得泛起白皮。結果,他刷了108個,最多,當老師宣布這一結果時,小男孩非常高興,那種成功後極度快樂的感覺,從此深深留在他的記憶中。

那一刻,10歲的小男孩一下子明白了,無論幹什麼事情,只要肯乾,就一定可以乾好。從此,他開始玩命地做自己想做事情,他堅信,只要堅忍不拔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果然,一路拼博下,1985年,他從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1988年,他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1991年獲得博士學位。擁有數項重大發明,曾三次榮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如今,當年的小男孩已經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是計算機自然語言領域中公認的優秀科學家。

當有人問起他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成就時,他說:「正是從當年的108個瓶子中,發現了成為天才的全部秘密——任何時候都不要小看自己。」

兩個小男孩,兩個共同點:1、信念。一個堅信可以超過別人,一個堅信自己能夠得到想要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從不懷疑。2、狀態。一個拚命地學,一個玩命地做。這讓人想起杜宏偉,在總吉他考入北大的材料中,也許最珍貴的就是其中的四個字:「玩命地學。」

信念的高矗,才有了「玩命」與「拚命」;也是因為了「玩命」,才有了對命運的掌控。

三、用覺悟打造良好的習慣。

高二年級承上啟下,是成績分化的分水嶺:行則扶搖直上,不行則每況愈下。在這一年裡我們必須完成兩個轉變:第一,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國中,學習自覺性較差,獲取知識主要是從教師那裡被動接受,要「抱著」。到了高一,這種情況雖然有所改變,但老師管的依然太多,要「扶著」。高二,課業量激增,若無積極主動、高度自覺的學習方式,勢必會被拉下來。第二,思維方式的轉變。能從長遠看問題,能以理智看問題,洞悉自己優點與弱勢,固化好習慣並借習慣的力量獲得成功。能否順利實現這兩個轉變,是學習成績能否突破的關鍵。

信心和勇氣是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而習慣則是走向成功的情商支柱。信心、勇氣不能只靠別人去激發,習慣不能只停留於別人的規範。僅僅依賴於老師家長的呵護、鼓勵與強制,遠遠不是一個高二學生成熟的心智。

情商在一個人成長中至關重要。知識、智力、本領、覺悟構成了一個人整體素質和才能。情商的培養強調三句話:智力比知識更重要,本領比智力更重要,覺悟比本領更重要。而且:這一些都必須從具體的小事做起。

我們總是抗不住誘惑,來自玩手機的,來自玩遊戲的,自己為自己找藉口。我們看一下美國人的做法:美國小孩做作業時,旁邊要擺一顆朱古力。意思是:旁邊有一顆朱古力在吸引你,誘惑你,但是,你現在在做作業,你必須聚精會神,你要心無旁騖,不要想著它。要知道,這是美國剛上學的小學生接受的來自家長的考驗。而我們已經是十七八歲、有思想有自控能力的「大人」,更重要的是,面對人生命運大決戰的高考。

我們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失去理智,惡語相加,揮拳相向,歇斯底里。我們還是看一下美國小孩子被教育怎麼做:遇到憤怒的事情,從小要會1+3+10。「1」就是一句話,告誡自己:「要冷靜,別衝動」;「3」就是來三次深呼吸;「10」就是慢慢從1數到10。經過這三個階段之後,自然氣消了,結果是從怒髮衝冠、劍拔弩張,最後到息事寧人,從容鎮定,化干戈為玉帛。你說:長這麼大,沒人教育過我啊,我想,無論如何,高二的學生,應該是有一定覺悟的了。

道德蘊於細節,細節決定成敗。當細節經過日積月累,反覆磨練,最後逐漸地、一步一步地、不知不覺成為「自動化」的時候,那就是習以為常,就變成了習慣。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習慣主宰人的一生」。千古不易。

一個在美留學的博士後,好不容易才到一所著名的大學著名的實驗室去當一個科學家的助手。實驗室只有三個人:一位首席科學家,還有一位教授是他的助手,還有一位就是這位博士後。首席科學家對這個年輕人大加讚賞,說他能力強。但是,意外的事情發生了!一個月後,科學家的電話費猛增,增了好幾陪,他感到奇怪,到電信局打了一個清單,一看,都是越洋電話:CHINA!一看就知道是誰打的了。博士後就被辭退了,他後悔不迭!多可惜啊!

今年重慶有一個中央企業招聘人員,應聘者圍了個水泄不通,人頭攢動。應聘表都沒法發。這時,有一位大學生說:「同學們,我們都排隊好不好?」有人問:「排隊?怎麼排?亂成這樣一窩粥!」還有人說:「如果排隊,你排在哪裡啊?」那個大學生說:「我當然是排在最後。」於是他就排到最後了,但其他人都不肯排隊。這時招聘人員說:「好了,今天的招聘會就到這裡,今天只招了一個人。」就是那位名不見經傳的重慶交通學院的一位本科學生,那些名牌大學的研究生都傻了眼。

說明了什麼?覺悟更重要。覺悟了,就知道反思自我,規劃自我。檢點壞習慣,加以矯正;發現需要的好習慣,著力培養。未覺悟,潛意識中的壞習慣就可能在關鍵時刻,不自覺地置自己於死地。

上帝造人,予人以百態。他老人家希望人有差別,既有平庸的多數,也有優秀的少數。所以就讓許多人在應該學習、發奮的最佳年齡,「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給他們配置一個叫逆反的軟體,使其聽不進教誨,雖然也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誦讀,雖然有「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激昂,但其中含有的人生滄桑與至理卻無論如何也領悟不足。於是,這多數人就成了四十歲時的平庸者。同時,上帝又讓少數的人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具有與眾不同的意志與努力,於是,這部分人在應該讀書、應該發奮的年華刻苦努力,積累了人生所必須的必要能量,為後續的發展選擇了一條陽關大道,在四十歲時達到了令人仰視的事業頂峰,獲得了生活給予的豐厚饋贈,為大多數人所敬仰。

然而,細想一下,上帝又是公平的,給每個人以極為相似的智力,給每個人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給每個人以同等的機遇,然後,把財富與成功放在每個人都要經過的,四十歲的路口,幻化為人面獸身的「斯克芬」之謎,靜靜地等待所有路過的人來取。

這讓人想起一則故事:某地連降暴雨,受到洪水威脅,某人祁求上帝幫助他。上帝說:到時我會來救你的。此人心大安。洪水到來,此人被困水中,一會兒過來一隻小船,要把他拉上來,他不讓,他說:上帝會來救他的。又一會兒,過來一架直升機,向在水中掙扎的他拋下繩梯,他仍然拒絕了,他說:上帝會來救他的。終於,他被淹死了。死後,他的靈魂找到上帝,憤怒地責問上帝:你說過來救我,怎麼說話不算數?上帝淡然一笑說:我不是連續派了一艘船和一架飛機去搭救你嗎?那是你自己拒絕了機會。

其實,高考也是這樣,是上帝給予每個人選擇人生的機會,只是許多人沉湎於無知,在迎考的路上,在許多的歧路口,選擇了消極,放棄了希望;選擇了誘惑,放棄了堅忍;選擇了逃離,放棄了責任。自己把機會拒絕了,自己把前途斷送了。

高二年級,是個極為特殊的時期,完成這「三分之二」的堅巨任務,需要以強大的覺悟力,消彌高二學習中的「知見暲」,矯正壞習慣,強壯好習慣,讓游離的責任回歸,讓原有的信念更堅,讓學習更有效,為高三奠定一個無比堅實廣闊的基礎,甚而提前進入高三。是每個高二人的任務,也是高二學生的聰明所在。

在每個高二學生的字典上,面對成功,不僅是「想」,而且是「非常想」;面對成功的信念,不僅是「能」,而且是「一定能」;面對每天任務的完成,不僅是「要」,而且是「一定要」;面向自己的要求,不僅是「嚴」,而且是「非常嚴」。把「能、要、想、嚴」變為「一定能、一定要、非常想、非常嚴」,我想,你就一定會在高二創造出一個奇蹟來。

有兩句話說得好,「在有夢想的地方,地獄也是天堂;在有希望的地方,痛苦也成歡樂。」如果你在高二與歡樂、天堂同行,那是你夢想涌動,希望長在,日新月異;如果你感覺著痛苦,那是你因為暗淡了希望的美麗;如果你感覺現在的高二是地獄,那是因為你折斷了夢想的翅膀。

願歡樂與你們同在,願天堂與你們相偎。是學校對高二年級所有同學的深情祝願。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