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孤獨六講》讀後感

《孤獨六講》讀後感(一)

孤獨是一種宿命。孤獨,無處不在。也許是上帝懲罰人類的一種方式。當我們擁有智慧的時候,孤獨就不可避免。每個人都感受過孤獨感,然而每個人面對孤獨感的感受都不一樣。大部分人都是逃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會去面對。當人們面對孤獨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會害怕這樣的感受再次到來。也許這是因為人類天生就是一種群居動物,這種天性到了21世紀科技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也無法從我們身上消失——當一個群居性的動物獨處的時候,是彷徨失措的,更甚至於會心哀致死,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習慣於群居的動物們上面看到。

我們會在什麼時候感受到孤獨?我覺得,正是我們處於群體的時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獨;正是我們和親密的人相處的時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獨。不知道大家有沒試過,當你和你的朋友們說話,但是你的朋友們並不能理解你所表達的意思,所以當你慷慨激昂的時候換來的卻是一片沉靜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感到一種深刻的孤獨感?「即使是身邊親密的人,也是無法完全了解我的。」

《孤獨六講》裡面,對寂寞以及孤獨這兩種不同的感受,做出了明確的解析以及對比。孤獨不等於寂寞,寂寞不等於孤獨。寂寞與孤獨的表現形式雖然都一樣——一種離群的感覺,然而無論從心理感受,還是從人對離群的反應來看,都截然不同。寂寞,等於向外尋求回應而不能,就覺得這個世界再沒能回應。孤獨,等於不向外尋求回應而反觀自身,向內尋求回應而圓滿。

如果是一個寂寞的人,他怎麼可能覺得快樂?他總是覺得沒人理解自己,沒人看到自己,沒人關心自己,自己因沒有關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內心悲涼。他們悲涼的原因是因為,他忘了當這個世界沒有別的人的時候,至少還有一個自己存在。如果人人都肯面對自己的孤獨感,而不是選擇逃避,也許這個世界很多問題就不會發生,至少很多人的心理問題就不會出現。也許就是因為我們習慣在群體裡面的生活,我們習慣了身邊有人的存在,即使他與你根本上是絕緣的,但是只要有一個人在,都會令自己的感覺好受些;因此,我們還未能習慣面對自己。

孤獨,其實是一種境界,是一個能讓我們好好面對自己的機會。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們在思考中所進行的活動,我們對某件事或是某種時刻的感受,我們是否仔細的琢磨過原因呢?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強烈,但是如果要讓我們說出原因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很難說出來,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後才能說得出來。其實我們都缺乏對自己的了解,我們以為知道自己的好惡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僅僅是知道自己的好惡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知道我們的好惡的來源。為什麼我會這麼想?為什麼我會這樣?當我們能解答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能稱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後,才能知道自我當中存在什麼問題,自我才有可能得到發展。

其實,蔣勛這本書所寫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無論是情慾、語言、革命、思維、倫理還是暴力上的孤獨,都是一種孤獨,但是這麼多的孤獨存在著,也因而造成了社會上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儒家雖然說到慎獨,然而卻沒有教會人面對自我的方法。記得之前去逝了的台灣聖嚴法師說過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們應當謹記。

《孤獨六講》讀後感(二)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讀到了蔣勛先生寫的《孤獨六講》一書,這是本視點獨特且略帶黑色幽默的書,他從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的多角度詮釋了孤獨這一人類害怕卻又無處不存在的事物它最深刻的涵義。讓我用孤獨的視角了解人性最深處的欲求,他讓我了解我們現代人身上越來越缺失的東西是什麼,而那些缺失的東西這個社會產生了的巨大孤獨感…

我一直覺得,敢於面對孤獨、處於孤獨狀態的人是堅強和了不起的,我不把孤獨理解為寂寞,因為孤獨持續的狀態正是人類大腦清醒且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黃金時間,我們生活的環境裡,太多噪雜的言語和複雜的事物左右我們的思緒,用一句話可以歸結為:每個人都在講,卻沒有人在聽。每個人都善於敘說自己的觀點,用自己亟待考證的論點去說服別人,重複著嘴巴張開閉合的循環動作,卻從不去思考、不會認真去解讀別人說的是什麼,自己又到底在講什麼,因此,人類語言的極致其實是一種孤獨。

我一直覺得詩人都是孤獨的,從古至今,隱居山林的也好,孤舟垂釣的也好,月下獨酌的也好,一覽眾山的也好,他們都是孤獨的,而在那種徹底的孤獨中,他們往往能更加清晰地思考人生和世間,感悟出更多至今都不會過時的人生哲理,這也就是孤獨的產物,獨自思考,往往能產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讓我們獲益更多。

李白有首詩我很喜歡,那就是《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閒適很坦然的孤獨感,他並不害怕孤獨,反而享受孤獨,這樣的孤獨則是飽滿而充實的。當我們面對孤獨,是從容地去面對,還是不斷努力去打破這種孤獨感呢?我們不停地去接觸人群,參加聚會,結交許多朋友企圖消除孤獨,可最終的結果是一群人在一起的孤獨,只是因為言語和動作緩和了孤獨的存在感,倘若大家散去,孤獨依舊如期而至,我們的人生依舊變得乾涸而沉寂。正如作者所說: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麼近,但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與孤獨完全對立的位置,那就是寂寞。

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的。 我愛自己和自己相處,喜歡獨自喝茶散步、獨自思考生活、獨自面對得失、獨自傾聽自己的煩心瑣事,我覺得人類並不會因為把自己的苦惱和歡樂一股腦地倒給別人才會舒坦,因為苦惱和歡樂是此消彼長的一樣東西,不會時時有人充當你的聽眾,也不會有刻刻給你關心,你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然後才能解放自己,做一個生活的智者,我期待我們每一個人在破碎重整的過程中找回自己久違的孤獨感,在生活中做一名真正的強者。

《孤獨六講》讀後感(三)

人都是孤獨的,沒人逃脫的了,這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孤獨是原罪的原罪。

可是蔣勛在《孤獨六講》裡說,孤獨本身是一種美學,亦或是一種我現在無法參透的美學。

常常靜下來問自己: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

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無可奈何的占有。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

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裡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麼,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

想起幾米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是寂寞的,只是寂寞的不同罷了。同樣,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只是孤獨的不同罷了。但是孤獨和寂寞畢竟是不同的,孤獨是飽滿的寂寞是空虛的。

孤獨其實沒什麼不好, 很多人怕孤獨,然後去逃避孤獨,卻不知道逃避的時候其實自己已經陷入了另一種危險的孤獨感中了。當你感情得不到釋放的時候你是孤獨的,或許我這是為什麼作者一開頭就要寫情慾孤獨,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而每個人的性情都不一樣,而在生活中性格獨特,特立獨行的人總是獲得比別人精彩。()

語言上的孤獨。「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人們都在孤獨,只或許誰都不明白誰的孤獨,人明明很近,心卻很遠,讓人無奈也讓人可憐。

還有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讀到最後你會發現,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在完成孤獨,給予孤獨,尊重孤獨之後,孤獨也是一種圓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