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琅琊榜》讀後感

《琅琊榜》讀後感(一)

琅琊榜其實幾年前就已經看過此部小說的我,仿似有些劇情隨著時間 推移已漸漸遺忘,故而又重溫了一遍經典《琅琊榜》。這次看完感觸跟以往大相逕庭。

《琅琊榜》儘管已讀過多遍,但心中仍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唯有寫下二三字,以此來紀念那個雲淡風輕又有壯膽豪情的人。 初讀《琅琊榜》,他是琅琊公子榜上的第一,自然是意態瀟灑,令人驚嘆。當時並未意識到,此人便是最出彩最重要的角色。反而是景睿,一個雙重身份的人,吸引住了我。便想,此人會是景睿的良師益友,亦會對景睿的人生起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正如那句爛俗的話「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江左梅郎確是景睿的良師益友,先是撫慰景睿所受情傷,後是開導景睿放開心懷,勿受制於形制。覺得此人有一顆玲瓏心,為他的病體嘆惋。 後來再看,原來此人才是作者最著筆力的那個。琅琊閣預言,得麒麟之才者得天下,而懷有驚世之材的人恰恰是琅琊公子榜第一的江左梅郎。原以為的散心養病,卻是實現十三年來辛苦謀劃的宏圖。有了驚世之材,必然有人來招攬。

當太子和譽王爭相搶奪的時侯,他選擇了無意皇位的靖王。這時,令我十分驚訝,但看他解釋又覺妥當,但莫名覺得有隱情。 劇情往後走,才知靖王重 情重義,剛正不阿,此時對梅郎的選擇十分欣慰。後來才發現,靖王是舊友,為了沉冤昭雪,不得不讓他走上權利的頂端。來京二年,攪得局勢一片混亂,太子譽王元 氣大傷,不得不佩服他算無遺策。 當然,隨著劇情,梅郎的身份逐漸揭開,他就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英姿勃發的少年。可惜當年的叛逆一案,九死一生才脫離險境。身中奇毒卻苦心經營,一直堅持著為將士,為自己平反。這時,不由對他欽佩至極。

不僅聰慧,而且有膽識,更有一腔豪情。說他有情,是因為與景睿只是點頭之交,卻給家景睿安身之所,並撫慰他的心傷。部下與未婚妻產生感情,極力成全。儘管機關算盡,卻不拖無辜之人下水。與好友多年未見,依然事事為他考慮。照顧身邊侍衛,如同幼弟。 說他無情,儘管景睿真情實意對他,為了復仇,毅然揭開醜陋的真相,對景睿完全是毀滅性的打擊。宮羽的落花有意,完全無視。與昔日好友想見卻不相認。最是無情之處,是對自己殘忍,完全忽視的身邊人對其的心痛。 然而,這個有情又無情的人,引得我心裡發苦。雖然最後他選擇了自己要選擇的,自認為有了最好結局,但是,依舊期盼,他從戰場歸來,隨著好友玩樂于山水之間。當年夜著輕甲千里追敵的小火人林殊已死,只剩一個拖著慘軀的江左梅郎梅長蘇慢慢度過屬於他自己的餘生。

愛《琅琊榜》,愛《琅琊榜》,因為沒有矯揉造作的無病呻吟,因為沒有爛俗的愛情橋段,因為雖百折不可磨其志的赤膽梟魂,因為無關風花雪月你儂我儂的生死相隨,因為一段雪夜薄甲逐敵千里的傳說;《琅琊榜》喚醒了深藏在我們心中的期待,期待至純至善的友情,期待披肝瀝膽的忠誠和信任,期待一場最純粹恣意的生命之舞;《琅琊榜》告訴我們,我們所追隨和希冀的信仰,不是排他自私的愛情,不是功名利祿,也不是傾軋權謀;這場蒼茫倥傯的生,其實有更多值得珍惜的所在,譬如:朋友,譬如:信念,譬如:被視為幼稚和不切實際的正義和理想。追隨林殊出鞘的寒光,目之所及,是如詩如畫的河山,是生命最初的美好,是靈魂深處的安然。

《琅琊榜》讀後感(二)

前一陣子讀了海宴的《琅琊榜》,有一種意境高遠,心志曠達的感覺。不是沉溺於兒女私情,不是一味的勾心鬥角,凌駕於各種情感之上的是對國家的忠貞,對家門冤屈的洗雪之志。父親是赤焰軍一軍統帥,母親是長公主,17歲的少帥林殊已是戰功赫赫,聲名在外。怎料忽遭奸人陷害,父親與十萬赤焰軍葬身火海,母親自縊而亡,與之有關的好友祁王與姑母宸妃亦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林殊身中奇毒,忍常人所不能忍之痛,改頭換面,於十二年後以琅琊榜首,麒麟才子梅長蘇的身份再次踏臨京都,十二年的隱忍,十二年的韜光 養晦,終在這時這裡有個了斷,一環緊似一環,一局快似一局,扶賢王,雪冤屈,一路走來,作為讀者,仿若身臨其境。隨著情節的跌宕起伏,心緒亦隨之翻騰,輾轉,澎湃…

十二年前的少帥林殊,健壯,陽光,少年得志,豪情乾雲,沙場上殺敵揚威,單騎可取敵首,如太陽般炙熱,帶給周圍人的是無盡的溫暖。十二年後的梅長蘇,清瘦,蒼白,宿疾纏身,輕裘下瘦弱的身軀承載的確是太多太多,恐怕唯一不變的只有那雙清明 的眼眸,如月光般皎潔,月華清冽,撼人心魄。清冽的卻讓人有一絲心痛。十二年的隱忍為的是為家門,為枉死的十萬將士們雪冤,扶助明主,整頓朝綱。這十二年里,雖然書中未曾詳細提到,但可想像他是經歷了怎樣巨大的痛苦,只因心中有那麼一個堅定的信念才足以支撐下來。雖然心中有恨,但他未被恨意淹沒了理智,依然冷靜,理智,以一顆寬容之心來對待周圍的人。在他心中,是非仍是這般分明。

整本書的絕大部分講述的是梅長蘇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接近目標。描寫嚴謹,思路清明。而描寫愛情的部分卻不多,一反電視劇,小說「戲不夠,愛情湊」的套路。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讓讀者們體會到了曠達,高遠的意境。有很多東西,例如國家,友情,軍人的榮辱…比愛情更深刻,更值得思考。風花雪月固然美麗,但征戰沙場,忘卻生死,卻別有一番壯美。書中花大筆墨描寫了梅長蘇對局面,局勢的掌控與其扭轉乾坤的本領,這也正是他智慧的體現。但他應該是不願意看到這個蒼白的坐在陰影里的自己的吧,此時他心中更渴盼的應該是校軍場上的陽光吧。

與敵人相鬥的梅長蘇是沉靜,果決的,而對朋友他又是包容,真摯的。當曾與自己有婚約的郡主因誤認為自己已死而心有所牽自己下屬時,他不想連累郡主,衷心的祝福他們兩人。對靖王,勞心勞力,鞠躬盡瘁。即便是對心智不全的飛流亦是兄長般的慈愛。

書的結尾,林殊知道自己因勞累過度而將命不久矣時,仍放棄安享幾年時光而換來上戰場的三個月。他又可以在沙場上找回自己的那份驕傲了,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雖然他再也不可能親上戰馬,引軍殺敵了。 看到這裡突然想到,如果哪天國家需要,我們能否看淡名利,放棄安逸,忘卻生死,而走向戰場呢?

《琅琊榜》讀後感(三)

第一次看《琅琊榜》這本書是在高二的時候,那時也許過於年輕,看不懂書中很多深邃的情感,唯一記得的是看完之後哭得稀里嘩啦的,浪費了好幾包餐巾紙。

然而自閱讀以來印象最深刻的,卻也是這本十分小眾的書。

是的,和其他網路文學 不同,《琅琊榜》的中心從來不是男女之間的愛恨糾葛,而是一個關於復仇和翻案的故事。

有人曾說《琅琊榜》是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雖說這樣的說法在另一方面使這本小說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翻版」的烙印,但無法否認的是,在所有書迷心中,這永遠是一本獨一無二的小說。

一本好書評 定方式不在於有多少人會去看,而在於看過這本書的人有多少會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四遍。我不否認《琅琊榜》的客群群體確實不多,但是它的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捧在手心翻來覆去看好幾遍——比如筆者我。

關於主角梅長蘇(林殊),我一向怯於勇氣去評價,因為他的內心實在太沉重複雜。也許我的經歷實在太過單薄,我無法想像那些僅是想想便讓我潸然淚下的經歷,主人公是如何承受過來的,但轉念一想,這也許就是我只是我,而梅長蘇是梅長蘇的差距。

十七歲時,赤焰軍糟陷害全軍覆沒,林殊在眾將士拚死保護下得以生還但身中火寒奇毒。

火寒奇毒有兩種解法:

不徹底解可享天年,但全身因染毒而長的白毛不能盡褪,舌苔的僵硬也無法盡解,說不清楚話;

徹底解毒須經歷極為痛苦的削皮挫骨,碎骨拔毒,好處是解毒後容顏與常人無異,舌苔恢復柔軟,能正常說話,不過樣貌與前大不一樣,但最大的壞處是從此多病多傷,時時復發寒疾,不能享常人之壽。

林殊為雪洗祁王、父帥、赤焰軍的沉冤,深入京畿,攪動風雲,選擇了徹底除毒,也選擇了續寫一頁重情義、有擔當的歷史華章。

從林殊隱姓埋名變成梅長蘇的那天,他已經知道自己走上的是怎樣一條道路,但他不能回頭。他背後是數萬赤焰軍將士的錚錚血骨,是生父林燮守衛江山的寄望,是生母晉陽長公主自絕金殿的決絕,亦是內心深處無法磨滅的滌盪朝綱的夙願。

這條路他走的太艱辛,但是卻無法放棄。

也許我說的有些語無倫次,這便是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吧。

林殊是一個很讓人心疼的角色,尤其是和他「林帥之子」、「晉陽長公主之子」的出生進行對比。赤焰案發生時他才不過17、8歲,正是最年少輕狂張揚無忌的時候,但是等待他的並非是光明的前程,而是赤焰軍的全軍覆沒,林家的沉昭未雪。正是這樣的反差,讓林殊從一開始就蒙上了悲情的色彩。

但是如果沉溺在仇恨中或者是讓仇恨蒙蔽了雙眼,那麼他最後只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而小殊並非如此。他善用權謀,但不濫用權謀;他善用人性,但不抹殺人性;不公平的冤屈沒有謀殺他的赤子之心,在為赤焰軍洗雪冤屈的同時,他內心還有一個無法磨滅的願望——肅清朝綱。

文中有這樣兩段描述。

「其實,蘇哥哥是在想,今天晚上所做的決定……到底是不是錯了……「梅長蘇的目光有些飄浮地看著飛流,似乎是在跟他說話,又似乎是在自言自語,「如果我是一個合格的謀士,就應該拼盡全力阻止景琰去救衛崢。因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許可以稱之為勇氣,但同時,也非常愚蠢。衛崢明明就是夏江的一次殺招,只要不予理會,他就沒有了後手,這時候對他任何的回應都是愚蠢的,可我們卻不得不做一次愚人……」

「飛流,我對不起景琰,我曾經對他說,謀士有我一個就足夠了,但實際上,我根本不是一個真正的謀士。」梅長蘇揉了揉少年的額發,雖然明知他聽不明白,仍然很認真地對他說著話,「如果這次我失敗了,那麼景琰的未來也會隨之結束。他在我的推動下走上奪嫡之路,我卻因為自己無法放棄的原則,沒有讓他去做絕對正確的事,這是我虧欠他的地方。」

明知道一旦去營救衛崢,()就是中了對方的詭計,明知道這時候按兵不動才是最好的辦法,但卻最終無法置之不理。

因為那是衛崢,是曾經赤焰的舊人,是和他並肩共戰初入沙場的戰友。

正因為選擇了去救,小殊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小殊,有著謀士的智謀,卻有著一顆屬於軍人的心。是的,有哪個軍人會拋棄自己的戰友呢?在這一點上,小殊和蕭景琰不謀而合。這裡借用蕭景琰說過的一段話,我想這也是小殊的心理想法。

我知道你們這些謀士,不憚於做最陰險最無恥的事情,我也知道你們這些人射出來的冷箭,連最強的人都不能抵禦。但我還是要警告你,既然你認我為你的主君,你就要清楚我的底線。霓凰郡主不是那些沉溺於權欲爭鬥的人,她是十萬南境軍的總帥,是她承擔起了軍人保國護民的責任,是她在沙場上浴血廝殺,才保住你們在這繁華王都勾心鬥角!像你這樣一心爭權奪勢的人,是不會知道什麼是軍人鐵血,什麼是戰場狼煙的。我不允許你把這樣的人也當成棋子,隨意擺弄隨意犧牲,如果連這些血戰沙場的將士都不懂得尊重,那我蕭景琰絕不與你為伍。

他是梅長蘇,但他的心卻永遠是林殊。

關於林殊,就先說到這裡,原諒筆者無法全面詳細的講述這個人。

當然,一個人是無法支撐起一本書的,《琅琊榜》的作者不僅在描述主人公時花費了極大的心血,在其他人物的描繪上也毫不遜色。

譬如聶鐸。

聶鐸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角色。曾經一度有讀者對這個人物進行過聲討,甚至作者還特地花時間對這個人物做出了評價。

先來說說聶鐸和霓凰的愛情。這份愛情是不受人認同的,甚至於聶鐸自己也認為這是錯的,但愛情不是光憑對錯就能判斷的。我們不是聖人,我們無法逃脫七情六慾,所以聶鐸會愛上少帥的未婚妻,所以聶鐸會逃避,會懦弱。

引用作者自己的評價:「我對於聶鐸的設定,只是軟弱,矛盾,心志不堅,有著明顯的缺陷和品行灰暗面,只是想表明赤焰舊人中並不全然都是象梅長蘇這樣將兄弟情義放在首位的人,他只是一個點綴,一個用於襯托的側面。」

這個人物也許詬病很多,但他是豐滿的,並非一個符號式的代表。

我並非想為聶鐸平反,只是他和霓凰的事,外人是無法指責的,儘管那終究是錯的。

相對於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在書中並不多,但各顯風采。

無論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夏冬,還是代幼弟上沙場保家衛國的霓凰郡主,亦或是身為反派的秦般若,都有勇有謀,並非傳統意思上依附於男子的菟絲草。

但我在這裡想說的,卻是從未出場過的一個角色——晉陽長公主。

文中關於晉陽長公主的描述只有寥寥數筆,但身為主人公的母親,這個角色從某方面講低調而又高調,風采甚至蓋過了主人公的生父林燮。

當年赤焰案發生時,關於晉陽長公主的描述如下:()

而一直安靜地等待著前方訊息的晉陽長公主,在聽聞夫亡子死噩耗的那一天,攜劍闖入宮城,當眾自刎於朝陽殿前,血濺玉階。

身為長公主,哪怕丈夫被定罪為謀反,她依舊可以憑藉皇族的身份安享晚年,但她卻選擇了去陪伴丈夫和兒子。而且並非一般女子慣用的上吊自盡,她憑著一把劍衝進金殿自刎,這是多大的勇氣,她心中又有多少的憤慨?

書中也有描述晉陽長公主十分喜愛琴音,所以我用「琴心劍魄」這四個字描述她。

在最後,再講一講對《琅琊榜》的評價吧,曾經和好友討論過喜愛的小說,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如果我們這一輩子只能買一本小說,那麼一定是《琅琊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