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刺客列傳讀後感

刺客列傳讀後感(一)

翻開《史記》,我最喜歡《刺客列傳》。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各路英雄豪傑逐鹿中原,為了保衛家園,扞衛尊嚴,無數豪傑淚洗山野。刺客,本事卑鄙邪惡的代名詞,但在那個時代中,卻肩負著國家的期盼和使命。

「刺客列傳」中講述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位刺客的故事。儘管五人肩負不同的囑託,有著不同的結果,但是,他們都俠肝義膽、不畏強暴,且有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不論成功與否,他們都是英雄,都為後人演繹了為國為民為民族而獻身的熱血豪情。

曹沫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他果斷地抓住時機,拿出匕首脅迫齊桓公,經過一番遊說,最終使齊國割出在魯國所侵占的地方,展現了他的大智大勇。

豫讓是最慘烈的,他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他為智伯報仇,屈身作為一個罪犯刺殺趙襄子,未成功,後又將全身塗黑,使全身長滿漆瘡,吞碳是自己變啞,再次行刺,未果後,乞求趙襄子讓自己擊打自己的衣服,拔劍三次跳起來擊刺衣服,來表達為智伯報仇的意願,然後伏劍自殺。

荊軻是五人故事中治安篇幅最長的。從為刺殺秦王做準備到最後刺殺,都體現出荊軻是一個重義氣、守承諾、有勇有謀的人。

無為刺客中,我最喜歡聶政。整個故事可用「悲」「舍」來形容,刺殺宰相俠累成功後,自己毀容,挖出雙眼,又剖腹,腸子都流出來,悲壯的死去。屍體被韓國人棄在街頭,姐姐因悲哀至極而死在他的身旁。為使姐姐不受連累而毀容,可見其寧舍自己,而不連累親人的義勇精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五位刺客視死如歸,雖結果各異,但其忠肝義膽,為國為民捨生忘死,堪稱英雄。

讀《刺客列傳》,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刺客列傳讀後感(二)

《史記·刺客列傳》看似拖沓冗長,但細細品讀不免會正襟危坐而又汗如雨下,在整個緊湊、激進的描寫中,一度出現了「秦王驚」「群臣皆愕」「卒惶急」的字眼,試想一介匹夫,只持匕首,竟然逐得秦國君主「環柱而走」,朝堂上下舉眾無措,這本身就是一曲壯歌,而功敗垂成被斷左腿的情況下「乃引匕首以擿秦王」,其後「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又在其生命的終點暢快淋漓出刺客精神的快意和昂揚的生命激-情。想必這時的荊軻是何等享受,他並未成事,卻沒有背棄自己的承諾,自然無愧於太子丹的託付。只以一死,成全了「壯士一去不復還」的英名,更驗證了與生俱來的宿命。

關於刺秦失敗的緣由眾說紛紜,依然是陶潛的《詠荊軻》中說道:「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在陶隱士的眼裡似乎「劍術不好」可以歸結為荊軻刺秦的主要原因,而我只得報之一笑。也有人認為荊軻過於自信,骨子裡狂傲無比,本可以一擊成功,偏「以欲生劫之,比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更有一千多年後的龔自珍評論「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道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事實是歷史偏偏把這場悲劇進行到底,荊軻死後,太子丹亦死,燕為秦滅,所俘之國人面頰皆刺一「囚」字。

除了荊軻,還有一些不得不提的人,他們同樣活在《史記·刺客列傳》裡。以匕首執齊桓公的曹沫、刺殺吳王僚的專諸、刺殺俠累「自屠出腸」的聶政,以及極具悲情-色彩的豫讓。豫讓的出場和謝幕,讓刺客的傳奇在這個時代成為不朽,作為另一個陰謀的實踐者,他的行為真正踐行了「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為後人的評述奠立了一座不容褻瀆的神壇。他對趙襄子窮追不捨,不惜通過自殘來接近並試圖擊殺襄子的整個過程,一如峰迴路轉、高-潮迭起的洪流,扣人心弦、懸而不止,在最終得以「擊(襄子)衣」的形式一償為替智伯報仇的夙願後,自刎以謝成全了他歸於大海的平靜。

恩怨情仇、唇亡齒寒,那些試圖以一己之力獨支將傾之廈的人們,以生命消失的代價書寫了一段紛爭不休的往事。他們的身影在塵囂中漸漸模糊,最終湮沒在虎狼之秦一統天下的無限風光里,青冢沉寂。

但太史公依然為他們給出了極高的評價: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1那之後人世喧囂、再也沒有刺客們賴以生存的土壤,也就沒有了高漸離的築聲。

刺客列傳讀後感(三)

一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貫穿了整篇《刺客列傳》。從春秋至戰國末期,太史公司馬遷共為我們五個這樣的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以及最具有名氣的荊軻。他們之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有的活了下來,有的被就地正法……是什麼驅使著他們披荊斬棘,去完成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以歷史的眼光來看,他們更是阻擋了歷史進步的潮流?為何?就是這樣一句「士為知己者死」,這也許更是一個莫大的悲哀吧!

《刺客列傳》中五位刺客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曹沫和豫讓才稍許算得上「士為知己者死」,而專諸、聶政、荊軻不過就是那些所謂「知己者」達到自己私語的工具。

曹沫為了替魯莊公收回失地劫持齊桓公,他是唯一成功並且全身而退的刺客。可以說,只是一種「忠君」的表現。儘管他的事跡是五個人中篇幅最短的,不過我卻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刺客,既能夠完成住上給予的任務又能夠保全自身的安全。此乃刺客之上者。

豫讓,為了替被趙襄子「漆其頭以為飲器」的智伯報仇,先後兩次刺殺趙襄子都不成功,最後僅僅砍了其衣服三下就自刎謝世了。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愚忠的表現,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趙襄子的寬闊氣概,面對刺殺自己的刺客能夠縱虎歸山並答應他的無禮請求,不得不為他的氣概所折服。豫讓可謂刺客之中者。

專諸、聶政,都成功刺殺了目標,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當場被就地正法。專諸為了吳公子光,也就是踩著他的屍體成為大名鼎鼎的吳王闔閭的一己之利,用魚腸劍刺死了吳王僚,成就了闔閭的光輝時代;聶政僅僅是由於嚴仲子與俠累產生不快就替別人出頭,結果也是刺殺成功,當場被戳。他們兩人都是古代君王為了爭上位、謀己私的犧牲品,僅僅是因為一兩句好聽的話就把自己賣給了對方,這二人可稱之為刺客之下者。

最後不得不談及太史公花了大量筆墨來描述的刺秦的荊軻。他的故事就不多加敘述,人盡皆知。我對他的評價,從歷史的眼光來看,他是一個白痴,想阻擋歷史發展的進程;從個人的品德來看,他又是一個集勇氣、智慧於一身的英雄,儘管他缺乏的是實力,連當時的名俠蓋聶、勾踐都對他嗤之以鼻。

現在我們稱讚的是荊軻重義氣,重然諾的豪俠精神,他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義無反顧地為國捐軀,所謂「荊軻一怒易水寒」!

「士為知己者死」,士有之,然則「知己」何求?()

相反的,真正的那些「為知己者死」的不是上述五個刺客,而是文中其他一些人,聶政之姊聶榮,荊軻之友田光,高漸離等人。

由是觀之,身處亂世,有些事情是迫不得已的,或為忠誠,或為義氣,更為甚者只為一句話。太史公評曰:「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因而千里馬易得,而世無伯樂,此乃大憾也!而那些所謂「為知己者死」的士們,他們的犧牲不也是莫大的悲哀,他們不是「為知己者死」,而是那些為了那些「利己者」而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