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當代教育新理念讀後感

當代教育新理念讀後感(一)

我認真讀了袁老師的《教育新理念》,每讀一篇,都給我的心靈以震撼,特別是總序里的第一句話「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可以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

《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銳、視野開闊、關注現實,有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名篇及其他領域中相關信息的分析。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念。從巨觀教育觀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與學理念上為我們做了詳盡的闡述,使我們認識到任何教育行為都應以教育理念為指導。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不斷自我更新,及時汲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這些教學理念由抽象到具體,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一、教師要終身學習

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貫穿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是學生的專利,教育有、也不再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論,把那些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要有創新的思維和艱苦探索的精神

教育是什麼?贊可夫曾經說過:所謂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僅讓兒童完成教育教師的要求而且使他們的個性、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發展。素質教育歸根結底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應留給學生自主活動的餘地,讓其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時代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呼喚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於創新型的教師和充滿科學和創造藝術的課堂教學。新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較全面的素質結構,更需要具備創新的活力,以承擔知識創新的重任,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教師的品質是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及」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堅強與奉獻精神作為師德的典範。因為這些品質是任何一個時代教師的必需的要求,而新時期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創新與探索。因為原有的不適合新時代的需要必須有屏棄的勇氣,這就需要有探索的過程了。這個過程的艱辛註定了要有吃得起苦的精神才可能闖出一條嶄新的路,也只有這樣,才能鍛鍊自己,進一步完善自我。於是,這些新時代教師的品質在當今的歷史氛圍中顯得不可缺少和舉足輕重。

三、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要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關係。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有些教師還十分注重開課和結束時師生問候。如「初次見面,請同學們多多關照。」學生們也會有禮貌地對答。又如上課結束時,有的老師說:「請同學們好好休息。」,學生隨即說:「請老師好好休息。」這是多麼融洽的師生關係啊!老師站在學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誘的指導者」,站在學生的後面是位「和藹可親的組織者」,站在學生旁邊是位「全神貫注的欣賞者」,站在學生中間就是位「親密無間的學習夥伴」。我們不能居高臨下地看學生,而是蹲下來再看學生。只有蹲下來看學生,才能走近學生,才能尊重學生的地位,才能發現學生長大了,才能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係,從而為學生創建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教育新理念》一書,讓我看到了課程的重要性、教師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讓我覺得我們的問題與困惑是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的。只要認真學習,不斷反思,找出問題所在,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行為一定會越來越融洽,越來越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新理念》這本書在我今後的工作中一定還會給我們不少的啟迪。我將不斷學習、不斷反思,讓「孩子喜歡怎樣的教育」這一問題,貫穿於我們的工作中,成為我不懈努力進行解答的目標。

當代教育新理念讀後感(二)

近日,認真閱讀了袁振國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書,感覺這本書沒有那種高深的理論,漸漸地為書中那樸實無華的文字風采所吸引,書中的許多鮮活的、耳熟能詳的教育教學例子結合現代教育理論,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須用符合教育發展的思想武裝自己。讀了《教育新理念》,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素質教育的定位到底在哪裡?怎麼樣的教育真的不愧於「素質」的稱號呢?

一、素質教育是一種理想。教育事業本來就是一項具有理想性的事業,沒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第一素質教育涵蓋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第二,素質教育的發展推進過程是整個社會文明水平的提高過程。素質教育倡導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展。第三,素質教育倡導的是在教育中使每個人都得到比較充分的全面的發展。第四,素質教育倡導的是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它要求全面發展與個人特性素質教育是一種價值。

二、素質教育是一種價值。它的價值觀影響著教育的全過程和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影響著教育目標的制定、課程的設定、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影響著管理的風格、師生關係的類型,影響著學校與整個社會的關係。

首先,素質教育是強調以人為對象,以人自身的發展為目的的教育。其次,素質教育強調學生有個性的發展。但素質教育不滿足於每個人的一般的、共同的發展,而是根據人的千差萬別自然本性,鼓勵並極力創造條件促進個性的發展。第三,素質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發展性。素質教育重視書本知識的積累,更重視現實和活動能力的發展;重視接受性的學習,更重視獨立的、創造性性格的養成。最後,素質教育是指向大眾主義的教育。以學生人本位、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可發展生為本位和以大眾教育為本位的素質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的轉變,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從單一價值觀向多元價值觀的轉變。

三、素質教育是一種境界,素質教育要創造學生好學、愛學、樂學,教師喜教、愛教、樂教的境界。

有創造才有發展,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勇氣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呢?

1、樹立學生創造信心和勇氣

要使工作、學習獲得成功,首先的是樹立信心和勇氣,創造能力的培養也如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帶有激勵性、期望性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充滿激情的語言,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除此以外,還要注意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對一些學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訓斥,輕易否定。那些看起來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師意料之外的想法或問題,正是學生一瞬間產生的實現創造思維的火花。

2、營造創新氣氛和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地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創設輕鬆、愉快、活躍的氣氛,才能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營造寬鬆的環境。寬鬆、和諧、自由、平等、競爭的環境,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靈感,易於知識的創新。具體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應極力避免給學生造成害怕因素的心理壓力,營造和諧寬鬆的氣氛及自由的環境。其次,教學中要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教學相長,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若教師的創新意識淡薄,製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師生關係,則無益於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三,跨世紀的學生,應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知困難然後能自強,如果學生從小就不具有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則很難適應形勢的發展。

3、開展多種創造性的活動,創設動手的機會和空間。

楊振寧博士曾作過這樣的對比,中國學生的學習成績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後,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於美國的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因此,我們的教育應向美國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時間,讓學生多一些創造性的任務。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開動腦筋,擴展思維,並讓學生髮現自己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的不足之處。

當代教育新理念讀後感(三)

在《當代教育新理念》一書中提到:「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和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人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發展人的個性,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主題。」能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主題,顯然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和主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自實行教育改革以來,一直提到「學生得主動參與意識」,但對此,我還是比較模糊的,於是我繼續讀了起來。

書中說:「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人的主動性是指人作為活動的主體在同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性。也就是說,人的主體性是指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和自身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這使我對教育的主體性的內涵有了深一步的了解。並且從書中我還了解了,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並不是教學活動中單純的說教者,而是引導者。首先,教師引導、啟發、講解、點撥學生的獨立思考、選擇和運用才能內化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其次,教師還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學活動,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提高。再次,轉變學習 方式,倡導自主性學習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

葉聖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實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作為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相信他們,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