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青年與學問讀後感

「學問」這個詞,對於現在的很多青年人來說,可能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現在的很多人,是為了功名而做學問;真正為了學問而做學問的人,越來越少了。而對於學生,更多的人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而學習,更談不上做學問了。所以讀唐 君毅先生的《青年與學問》一書,有很多的感觸,仿佛失落多年的東西有種被重新找回的感覺。

記得在很久以前,大概從我第一次寫作文受到 老師表揚開始,我就整天把「我長大要當名作家」掛在嘴上。所以在那時我會經常看一些文筆很優美的行文,然後在靈感突發時寫一些詞藻華麗的小文章。我知道那樣稱不上學問,但至少那時的我是很願意去接觸學問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實用主義和現實主義。可能這種變化跟我的專業有關。在國中、高中時雖然有升學的壓力,但我一直覺得自己學得很輕鬆,大部分課餘時間我都會幹自己想幹的事情;可在大學裡面,英語似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而我的英語還沒有到可以細研學問的程度,只是疲於應付。有時偶爾也會看到別人行文優美的小詩散文,有種想抒發情感的衝動,但自己動筆卻會覺得一片空白。那時候我總是將客觀環境是我的靈感缺失了作為藉口,但現在想來卻是自己的惰性在作怪,很是後悔。

君毅先生在書中說道:「青年朋友們,如果你只恃你青年的天德,以為即此可以傲視頹敗的中年與老年,你便要知,青年轉瞬即成壯年,成中年,成老年。青年的德性,隨青年以俱來者,也將隨青年以俱去。」所以,青年應時時拂拭自己心靈上的灰塵;應求培植自己之力量,而深植其根於歷史文化之土壤,以吸收地下養料與泉水;應細細去思維什麼是人間社會最高的正義,真正求實現此正義而百折不回;應發憤求師友相勉或尚古友人,以擴大自己之胸量,提高自己之志氣,而看見更大的光明。

在書中,先生將讀書之重要向我們娓娓道來:讀書可以增加我們思想的廣度和深度。確實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說,現代青年常忽視讀書與聽講,這最要不得。在我看來,即使很多人確實在看書,可是克服不了一種浮躁的心態,想通過一本書來即刻領悟很多,使自己豁然開朗。殊不知,讀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先生在書中所言,學問需要經過一定階段:信——疑——開悟——知言——無知,似乎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但卻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這樣的循序漸進中,我們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經歷一些生死關,唯有此,學問才能日益進步。做學問是沒有所謂的捷徑可走的。「學問方法原在學問中,人並非必須先知學問方法,乃能造學問。」「學問方法是重要,但我們必須先有造學問之志,先於學問有興趣,多多少少經歷學問之甘苦,看他人論學文方法之書,才能得益。」因此,做學問最要不得的是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說到這,就必須指出一點,正像君毅先生所言:「如果你之造學問,努力讀書,而你之目的只在謀一個職業,解決你之生活問題,找出一點小名,找一些恭維你擁護你的人,你的志願便仍於禽獸差不多。」因此,立志,立一個正確的志,在當代青年中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應懷著對真理的追求去求學問。()

可能 先生的文章,有一些理想主義的傾向。但他的出發點是針對當時社會上的浮誇浮躁學風現象提出的勉勵之言,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現象日益侵蝕我們每一個人。先生的這些良言猶如一陣甘甜,備潤心田。

就像先生自己說得那樣:「我不是說人不要謀生不要求職業。好功名與求在社會有一地位,也是人情所不能免,並且也不一定就是壞的。」但是「離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青年應當以次自勉才是,至少應當向著那個目標去努力。唯有此,學問才能回歸它原有的軌道,才能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