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水問讀後感

水問讀後感(一)

青春,是一出美麗的舞台劇,裡面的角色跑、跳、哭、笑,配著四季的樂章,他是一段並不輕鬆的成長過程,被仔細碾碎成無數微小的瑕疵不被允許留下。真正成功的演出者,當有一天他已是台下的觀眾,憶起他的演員時光,內心將會無限的懷念、充實,他可以從容指導下一位演出者,讓他的那段歲月成為傳承的經驗,年少里所有的東西,我們在此堆砌,有時我竟覺得,簡媜的散文更像是一篇篇讀後感。她將某一人事或畫面具體可觀的形象抽象成自己的感悟,於是乎更加凌駕於「原作「之上。《水問》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從開篇便敘述了這個自己得知的故事,然後聲稱撰寫此篇是為「紀念那位女子並追悼自己」。也許正如她所言,許多生存於現實社會的人正處於「人是活著,熱情已死」的狀態。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她不僅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並且通過行文逐漸尋回了那逝去的熱情。

一湖碧水,如今依然蕩漾著花城女子「不死的柔情」。簡媜問水,不如說是在問自己。水的波光泛出人世間諸多光景,而那其中哪一種才是屬於自己?我們仿佛也在波光瀲影中經歷了種種傳奇,找到了曾經不小心遺失了的小小情感。是任它隨波逐流,還是重新拾起,並好好珍藏?溺水三千,有人只取一瓢飲,有人卻是覆水難收。簡媜用她的筆,讓我們再次體會到青春的殘存,也讓我們和她一起重逢在某個路口走失了的那個懂愛的自己。我相信,那痴守愛情的女子必將魂歸於世,庇佑著人間每一場愛恨情仇的上演。

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看完水問,遙想自己,童年的我,做的是什麼樣的夢,是否他們都還存在?童年,我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玩什麼樣的遊戲,有著什麼樣的朋友……

水問讀後感(二)

「我國乾旱缺水的省份達23個,其中15個處於水荒的邊緣,400個城市缺水。8集大型紀錄片《水問》,從危機、飲水、生態、利用、分配、治理、節水、文明等八個角度,全面深入探究中國「水患」的形成及解決辦法。紀錄片《水問》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真實反映國內水資源整體狀況的電視紀錄片。

水不僅是農業的命脈,也是人類的命脈,水問題不僅關乎每箇中國人的生活,也涉及到一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兩年製作周期,長達8集的容量,攝製組用一個個最真實的鏡頭記錄中國最缺水地區人們的生活,展現城市生活中的節水困境,披露觸目驚心的湖泊、河流污染調查結果。

「以前我們都認為以色列是世界公認的最缺水的地區,人均擁有水量只有311立方米,後來我們發現,我們所在的北京、華北地區、海河流域人均水擁有量比以色列還少,只有289立方米;以前一說污染,我們就想到那是因為企業排污造成,只要工廠排放達標,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後來我們發現,其實我們環保標準不比美國、歐洲低,所不同的是,污染總量要遠遠超過河流的負載能力。」

中國的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更短缺,可持續發展所需的水資源極度短缺,水,印證了這個民族甚至是全人類,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的生存危機。在當下中國,在考慮發展需求、滿足生活欲望、追求文明進步的時候,如果我們對待水的態度、情感、觀念、道德出了問題,如果我們缺乏面對問題的反思、智慧、制度和想像力,我們將無路可走。8集電視紀錄片《水問》將以善待歷史、尊重國情、放眼全球、尋找理性的態度,揭示危機、分析原因,探尋人、水和諧的發展之道。

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和我們一樣南方洪災北方乾旱。城市化進程中生活污染已經使得江河水體不堪重負,「水本身就是治污的材料,水本身就有一套分解的機制,但是超過了這一警戒線後,水體已經遠遠不能承載污染排放。」中國的水危機其實已經到來,

「喝上乾淨的水,是人類最古老的生存願望,然而在我國很多農村喝的水令人不敢想像。」在重慶山區的一家農戶,那家人就在自己家農田的旁邊挖了一個坑,每逢下雨,便積攢下雨水,他們就直接從坑裡接了一根水管到家中,常年喝的就是坑中的水。實際上,化肥、農藥都流進了這個水坑啊。」這樣的現象其實比比皆是,城市很漂亮,房子很豪華,但是人們喝的水卻不太乾淨。想要讓水達到飲用水標準,即使把曾經積累起來的財富都投入進去也未必能做到。而農村飲水的安全問題更加讓人揪心。」太湖邊上,一家開老虎灶的人家最終結束了生意,這是一種200多年的江南的飲水方式,它相當於一個開水房,就因為水被污染,所以永遠不復存在了。「在擺出這些事實的同時,既有情感的體驗,又有理性的思考。水資源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找到發展與可持續的平衡,這是我們的先人以及國外發展經驗沒有總結過的,只有我們國家在當下遇到了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這個問題。」

瑪多曾有著千湖之縣的美譽,如今卻也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因為瑪多這個地方環境非常惡劣,有些地區雖然可以放牧,但是草場很快會惡化,必須要休養生息,讓放牧暫時停下來,讓草慢慢生長起來。為了保護長江源頭的水,鄉幹部必須動員牧民搬遷。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牧民會問相同的問題:我們這個地方到底怎麼了,我們為什麼要離開家園。

結果瑪多扎陵湖鄉副鄉長先巴說服了每一位牧民,他們都同意搬遷了,他說:大家都搬遷走了,但是這個地方永遠是我們的家;不管你們走到哪兒,你們都要記住,等這個地方建設好了,我們還要回來的;黃河我們叫她母親河,不僅僅是我們的母親河,也是下游那麼多老百姓的母親河,我們搬遷是為了讓下游的人們都能喝上乾淨的水。

在甘肅東鄉縣有這樣一個小男孩,15歲的小男孩名叫馬明,他們村子裡有一個習俗,在結婚的慶典上不用煙不用酒,最重要的是給客人茶水。因此當小男孩的姐姐要結婚的時候,他不得不到20里山外的縣城去打水。」

馬明每天牽著一頭毛驢,要翻兩座山,往返20多公里才能帶回家兩個小桶的水,就這樣,馬明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終於把水都攢夠了,姐姐出嫁那天有了水洗澡,客人也喝到了乾淨的水,那可是對客人最大的尊重。而打水的那幾天也是馬明最快樂的日子。」

開發中國家治理城市水環境三大新對策:集中、分散處理並行,截污和強化源頭水預處理。

開發中國家的水資源短缺與污染,已嚴重威脅到其生存與發展。現階段中國城市水環境的治理,不能完全照搬已開發國家的經驗,應採用符合國情的高效、實用的新對策。

確保人們喝上健康、放心的水,是每一個科技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治理城市水環境應採取三大對策。

一是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並行。即對中心城區和郊區採用不同的治理方法。有約1700萬人口的上海市,中心城區人口集中,污水排放集中,郊區人口較為分散,污水收集地域分布不均勻。在中心城區建設合流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建設集中外排系統,並在外排系統末端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而在遠郊就地新建了27個污水處理廠,經過分散處理很好解決了郊區污水的處理與正常排放。

二是截污。一定要把排入城區或近郊河網的污水截斷。

三是強化源頭水的預處理。為實現城鎮安全供水,最終達到自來水直接飲用的目標,應採用「轉變觀念、區別對待、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努力做好城市飲用水源頭水的預處理。目前,一些單位採用生物預處理技術,取得良好效果,成功的案例值得推廣。

水問讀後感(三)

很久之前看了簡嫃的《水問》,內容是些什麼已記不清了,唯記得一段話,用最平淡說出最勾心動魄:  

「去光榮地受傷,去勇敢地痊癒。願意這樣期待我的生命,直到生命的盡頭,我願意是一個傷痕累累的人,殉於對人世的熱愛之中,以血泊酹我衷心敬仰的天地。」

至情至性,不願做那深泉湖水水平如鏡,只求狂風卷浪轟烈如斯,這樣,才能稱得上不枉活這一遭。

寧可與風浪搏鬥、與不平抗爭,不管結果如何,勝利或是慘敗,我都願意放開手來與運命斡旋,僅使我身上會布滿駭人的傷痕,從那撕裂的口子上一點點滲出鮮血,但那又如何?流血的地方終會結痂剝落,願帶著滿身的傷痕和血污驕傲死去,也不想碌碌無為了其一生。人生選擇什麼就必須承受什麼,得到什麼就會失去什麼。身軀殘破,我擁有完整的靈魂。

我們必須走過曲折如迷宮的路徑,必須穿越路上層層的荊棘,讓倒掛的尖刺刺進我們的血肉,在路上留下前行的血痕,沃灌出花朵。以血與痛做養料,我們所承受之越卓越,沃灌出的花朵愈明燦。經得起多大的痛苦,便承受得住多大的成功。()

總是能聽到身邊的人抱怨生活之坎坷之艱辛,細數那些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在身上留下來的痕跡。真是使聞者傷心,見者垂淚。殊不知,正是這些艱難苦恨,讓他們更加成熟完美,他們只看見了傷痕,卻沒有看見傷痕之後他們悄然的改變。我們或多或少都覺得有我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然而時光荏苒,歲月不再,我們所不能背負的卻不知在何時成了我們肩上承擔著的一部分,原來那些我們認為斷斷不可承受的痛苦也這樣被我們扛下來了,過去了,才知道沒有什麼大不了。

在我們生命里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因為若非這些曲折坎坷,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而不得見的人和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仿佛都已雲消霧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