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關於歷史讀後感

關於歷史讀後感(一)

中午終於把《春秋左傳今注今譯》讀完。孔子的形象瞬間高大起來,所以還是先紀念一下東方聖人吧!

由於該書讀的比較粗糙更多的是走馬觀花,以至於很多故事與人物都忘記了。要是問我有啥讀後感,我只能說《春秋》微言大義不結合其他資料很難明白裡面的文化精神。

這本書最後把杜預的《春秋序》附錄上。杜預是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也是研究《春秋左傳》的專家。

在他的這篇《春秋序》里介紹了幾個重要的問題,我結合《史記》作簡單整理:

一、為什麼叫《春秋》?

《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所以紀遠近、別同異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

《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諸侯亦各有國史。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孟子》曰:“楚謂之《檮杌》,晉謂之《乘》,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

二、為什麼《春秋》從隱公記起?

曰:然則《春秋》何始於魯隱公?答曰:周平王,東周之始王也;隱公,讓國之賢君也。考乎其時則相接,言乎其位則列國,本乎其始則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紹開中興;隱公能弘宣祖業,光啟王室,則西周之美可尋,文武之跡不隊。是故因其歷數,附其行事,采周之舊,以會成王義,垂法將來。所書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歷,即周正也;所稱之公,即魯隱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魯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此其義也。

三、孔子為什麼作《春秋》?

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韓子所見,蓋周之舊典禮經也。

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記注,多違舊章。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偽,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刊而正之,以示勸誡,其餘則皆即用舊史。史有文質,辭有詳略,不必改也。故傳曰:“其善志。”又曰:“非聖人,孰能修之。”蓋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

杜預的解釋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中庸》說到“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作為一個政治上的失意者,孔子卻把中華文化的精華傳承下來了,因為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系統的整理了中華文化。

南懷瑾先生多次說到要想了解孔子思想僅僅靠《論語》是不夠的,還是參考《春秋》《周易》。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就說到孔子作《春秋》: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司馬遷又在《史記·孔子世家》著重寫到: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通過孔子自己的話就能知道孔子把《春秋》看的多么重要。孟子更是認為“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是孟子對孔子作《春秋》的歷史功績所給予的崇高評價,他將其與大禹治水、周公安天下相提並論,說明它的歷史作用和影響之大。從孔子自詡“知我其唯《春秋》”之語,可見其亦自視甚高,不同凡響。

到這裡,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結論:要想了解孔子就必須讀《春秋》,要想解讀《春秋》就必須了解孔子的理想。

關於歷史讀後感(二)

今天我看了林漢達老先生寫的《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厚厚的,可好看啦!我都快樂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里有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還有三國故事。我最喜歡戰國時期里統一中原的秦國,這是因為秦國兵馬強壯,糧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還是秦國的大王、大臣愛護全國百姓。

我覺得,各國之間不應該老打仗,要不然士兵們很慘,死的死,傷的傷,誰都沒有好下場。各國之間可以用說客,說服其他的國家,只拿兵力嚇唬一下敵人。

各國百姓快樂,就說明大王好,大王好,大臣就很忠心,大臣忠心了,就能幫大王做一番大事業,就說明這是一個強國。

我覺得全國人民只要萬眾一心,就能克服困難,打敗敵國,一統天下。

秦統一天下之後,不應該讓百姓築長城,應該安撫百姓,整頓民心,鼓勵百姓種糧,要不然會引起百姓的強烈反抗喔!

只要全國萬眾團結一心,統一天下就很容易啊!

關於歷史讀後感(三)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很好看,語言通俗,易懂,是一本好書。

這本書基本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和三國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有:千金一笑、臥薪嘗膽、屈原投江、破釜沉舟、三顧茅廬和火燒赤壁。

千金一笑中,只會吃喝玩樂的周幽王,為逗美人兒褒姒開一次笑臉,不惜重金請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貪財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給周幽王出了一個餿主意,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將軍都不信任他了,真是自作自受。我認為,周幽王應該把吃喝玩樂找美人兒放在一邊兒,認真處理國家的政事,才不愧對他這個“天王”的名號。虢石父也不能為了錢而幫周幽王出這種餿主意。

臥薪嘗膽這個故事中,越王勾踐因敗給吳國,把軟綿綿的被褥撤下去,換成了柴草,在吃飯的地方,掛了一個苦膽,吃飯前舔一舔,先查一下苦味。等下次再進攻吳國的時候,不忘記上次敗給吳國的教訓,這樣才能讓越國真正強大起來。()就是因為越王勾踐的明智,越國越來越強大,漸漸超過了吳國。等到恰好的時機,這位君王率兵攻擊了吳國,越國反敗為勝。越王勾踐的品質值得讓我們學習,只要及時發現錯誤,並虛心地改正,就還有迴旋的餘地。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真好看,它裡面不但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多讀一點歷史故事,才能了解更多中國歷史和中國從古至今的文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