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和老師的談話讀後感

和老師的談話讀後感(一)

用假期時間,有針對性的選擇了相關書籍讀了《和教師的談話》一書,使我受益匪淺,《和教師的談話》是前蘇聯心理學家,教育科學博士列。符。贊科夫的著作。在本書中,作者將其多年實驗研究總結的教學法與教育思想,採用談話的形式,十分新穎。讀完這本書後,給人的總體感覺就像這本書名一樣,像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我們交談,交談對學校教學的感悟。輕鬆通俗的話語給我們留下的教學論思想卻是深刻的。現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後的感受。

培養兒童內在的學習誘因,有賴於改造舊的教學路子。這方面贊科夫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與此同時,他還強調要教會學生自己「理解學習過程」,實質上就是要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要研究兒童的「各種各樣的思維形式」,據以引導他們學會開動腦筋,成為積極學習的主人,從而也才能充分體現出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和主導作用。

贊科夫的教學論是一個劃時代的創新,但其中許多基本論點的提出,又不完全是出自他個人或他的學派所獨創,而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如果我們查閱教育思想史,考查一下諸如研究兒童的發展,確認理論性知識對發展的指導作用,主張個性的「自然的成長」,以及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創造性勞動與兒童的主體作用等等觀點,可以發現,有的是傳統教學論已經提出過的問題,有的是實用主義教學論曾經片面強調過的問題;但就其整個體系而言,又絕不是舊話重提,而是一個重大發展。他的新體系反映了五十年代和以後在國際上興起的具有共同性的教育思潮,反映了國際上教學論施行根本改革實驗的創造性成果,從而才構成新穎的立論。

當前,教學論和課程論仍只是處在發展中的獨立學科,無論在一國之內或國際之間,學術研究上都呈現出學派林立、百家爭議的熱烈紛雜的局面;人們不應該獨尊一家。即或在蘇聯國內,對贊科夫的新體系迄今也仍然多有異議。這種事實說明,不宜把贊科夫的教學論看成全然不可移易的東西。我認為,在教育理論上可比較的學科和可比較的部分,應打開眼界,重視研究外國,才有利於加快我國教育理論建設。

雖然書中有些問題的提出在今天已不再新鮮,但我想凡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思想觀念是永遠不會落後的。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多讀書,多吸取經驗,多實踐,才能與時俱進。一句話:走自己創新之路。

和老師的談話讀後感(二)

看完推薦的蘇霍姆林斯基的《和教師的談話》,受益非淺。感到自己應該看的書太多。就先選擇這本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吧。我打算看後,按章節寫出不能稱為讀後感的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課堂上的生活」這節和教師談到學生課堂上的生活,就是我們所說的課堂吧。首先是對提出的「學習要聯繫生活」的看法。學習怎麼聯繫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寫出來嗎?不是的,太狹義了。聯繫生活,就是要把時事搬上課堂。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在課堂上談論。如果身邊發生了大的事情,而課堂卻對這些事情隻字不提或者隻言片語,那課堂學習的知識又有什麼用呢?要拿出課堂上的時間,讓同學來談論身邊的事情。「課堂要學習課文,沒有時間。」有的老師這麼說。是的,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很多時間都被浪費掉了。在班級里創設一種能夠推心置腹的交談思想的氣氛,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各種印象、感受和懷疑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就要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里去,發表自己的意 見,就可以受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我們的課堂有這樣的內容嗎?應該有,學校不應該和社會隔離,這樣學知識就是死學。

接著談到了教師該如何去上課。當時,他們的教師上課舊的模式。首先是讀書,接著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讀,再列提綱,談中心思想。

和老師的談話讀後感(三)

《和教師的談話》是蘇聯心理學家、教育科學博士、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蘇聯教育科學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學與發展問題實驗室」領導人贊科夫所著。作者以其長期實驗積累起來的研究成果,克服舊教育課程的矛盾,建立了適應社會要求的新教育課程。我今天認真看了蘇聯列·符·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一書,看完後覺得有許多收穫和啟發。

「課堂上的生活」這節和教師談到學生課堂上的生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課堂教學。我把我的理解簡單地總結為「課堂上的生活」就是指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回歸到生活。首先作者對提出的學習聯繫生活的看法。聯繫生活,就我們數學學科而言就是要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搬上課堂,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思考,去研究,再由課堂上探索總結出來的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此類問題。而此時的教師就要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與到學生髮現的問題里去,及時地提出意見,加以引導,善於總結,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接著作者談到了教師該如何去上課。贊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師讀課文,學生靜聽感受,之後提出問題,大家一起來討論,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談了出來,他們積極參與到對作品的理解之中,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緊接著,作者又談了這樣的課堂是不是老師輕鬆了?回答是否定的,這樣的教學更要求教師對教材有著深刻地理解,才能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引領,才能在學生的談話偏離主題而進入細節處進行引導。這正是我們課改中對教師靈活處理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係的要求。

通過粗讀這本書,我感覺到我應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儘量設法減輕孩子們的思想負擔,逐步使孩子們對自己的學習樹立信心,利用一切機會引導他們觀察事物,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