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一)

拿著這本書,慢慢回味,咀嚼,其實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師的智慧。他需要教師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廣博的知識,更需要教師的師德去感染、去薰陶每一個學生。相信有豐實的理論來指導來指導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學實踐,我的教育教學實踐的路也會走得越來越紮實,越來越寬廣。

下面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

學與教的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師如何為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

它涉及學校放棄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一方面深刻的體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相互影響和促進和過程,對於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還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有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

目前來說個人收穫和體會是:

《學與教的心理學》揭示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了解學生的特點,並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何種影響。作為一名教師,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學會將教學置於「共同體」中,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局限,又要立於善於去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明白了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我很認同「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的觀念和模式。在學校,學習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著人的一生,要學會學習。

沒有智慧,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學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學習觀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態度,方法,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而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學習活動的創新性,以前習慣於接受老師或書本的現成知識,懶得思考。因為只要掌握了老師講的東西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自己的懶惰情緒,而現在要轉變成發現式,創造性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

學習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需要建立靈敏,完善的反饋調節機制,通過對學習評價理論的學習,更新了評價觀,評價決不僅僅是考試,老師的評語。同時也要重視自我評價,而它才是學習過程的出發點與歸宿,只有更多地進行自我評價,才能形成自我意識,獲得自我超越。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二)

看了這本書,第一個感受是糾正了我對一些心理學原理的認識。 具體地講,以前關於教學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自己是知道一點的,但是看書之後發現,有些理論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那樣,以前的認識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比如關於「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好多次用到這個心理學原理。在看雜誌上的文章之時,偶爾也能看到作者引用這個心理學原理。然而,殊不知,艾賓浩斯是利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材料來得出這個遺忘規律的。後來的研究證明,如果學習材料是有意義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學生理解之後,就很難遺忘。這個時候,顯然不能用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來描繪概念和原理的學習與遺忘。這段論述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學」面前,我感覺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時,這段論述也讓我聯想到了我們平時教學中要多多增加有意義的學習。對此,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例如根據加涅對學習的分類,可知學習有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之分。在言語信息的一個亞類——符號學習中,因為符號學習屬於機械學習,故學習者可以在無意義材料中人為地賦予某些意義,使機械學習易於記憶。這種改進記憶的方法被稱為記憶術。那麼我們可否作這樣的推論,對於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材料,如果記憶者採取記憶術來記憶,那麼其遺忘規律就不在是「先快後慢」了。

再如,當前在討論教學問題時,經常聽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說法。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一般的說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尊重學生,跟著學生的思維走,等等。這些當然是對的,但顯然是不具體的。當今建構主義學習觀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教學時應仔細考慮學生帶到教學情境中的已有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同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並不意味著教師放棄教學責任。在「規則學習的過程和條件」一節中更是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完全由學生獨立發現規則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這樣的觀點讓我聯想到,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發起者是教師,同時教師也是確保這個「過程」得以順利通暢的關鍵因素。

類似地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說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一直以為這種教學論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然而事實是這些教學論就是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在20 世紀60 年代才開始興起。還有,如看了「學習心理」部分就會發現,機械學習在學習心理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強化刺激這些手段具有正統的心理學意義。

看了這本書,第二個感受是讓我看清了我們平時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實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具體地說,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一些教學方法被「素質教育」或者「新課程」套著一些「帽子」,殊不知,在這些「帽子」下面,隱藏著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據迷箱實驗,提出可以把學習看做是刺激與反應的聯接,並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三大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這三個定律反應了學習動機、練習、強化和反饋在這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學習的實質是條件反應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其中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動機和強化。雖然這些研究成果與當今建構主義心理學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的本質。據此我不得不聯想到 朱國榮老師在杭州的那堂《長方形面積》:課中,在學生已經發現「長乘寬」就是「每行幾個乘幾行」之後,朱老師安排了一系列的關於「每行幾個,有幾行」的強化練習。當時我覺得這個過程有點死板,或者說給予學生再次去體悟的成分少了一點,感覺「不太好」。但從今天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過程,才發現那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

看了這本書,第三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對教學與心理學關係的理解。 具體地說,以前只知道該這麼做,但為什麼這麼做,有沒有什麼理論依據,是不知道了,而在看書之後,我找到了教學與心理學的聯接。

比如張興華老師在《重提數學教學心理學》一文中提到: 南京師大塗榮豹教授在其著作《數學教學認識論》中鮮明地指出,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順應」。鄭毓信教授也曾經說:「建構主義似乎並不能看成一個全新的主張。」張老師據此提出:實現建構的途徑無非是傳統心理學中「同化和順應」的緣故,意義建構的過程無非是同化和順應。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當時看到這裡時心中打了個問號。這一次,算是對此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比如書中這樣說:「學習的同化論或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學生利用原有知識結構同化(或建構)新知識。」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構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說「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順應』」是完全正確的。換句話說,傳統心理學雖然只是研究動物和低級思維,例如機械記憶或反應之類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學習過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們來思考「用圓規畫圓」屬於什麼學習?一般認為這是一種動作技能。而從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來看,「用圓規畫圓」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麼在教學時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學策略展開,而不是去思考「動作」的問題。

看了這本書,第四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學研究的信心。 具體地說,以前總認為教學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奧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才能有實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現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嘗試。

比如,國內外心理學家、學者通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學效果同教師的智力水平並無顯著的相關,教師的知識水平同學生的學習成績也無顯著相關。

再如,調查顯示,不經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就成為專家教師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成為專家教師,就必須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

我們都身在教學一線,正在進行著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都有成為教學專家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具備這樣的條件。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三)

閱讀《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深有感觸,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息息相關。使我們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

《學與教的心理學》包括三個部分:教師與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它將新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及其教學設計技術貫穿全書。採取了以學校學習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為基本線索,介紹和剖析學與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環節的心理學理論與套用。論述了學習類型與教學條件的相互關係,學生人格特徵與教學處理的相互影響,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互動作用,等等。

下面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學與教的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師如何為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一方面深刻的體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對於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還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目前來說個人收穫和體會是:《學與教的心理學》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了解學生的特點,並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何種影響。作為一名教師, 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 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學會將教學置於「共同體」中,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於去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明白了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我很認同「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的觀念和模式。在學校,學習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著人的一生,要學會學習。沒有智慧,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學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學習觀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態度,方法,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而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學習活動的創新性,以前習慣於接受老師或書本的現成知識,懶得思考。因為只要掌握了老師講的東西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自己的懶惰情緒,而現在要轉變成發現式,創造性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學習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需要建立靈敏,完善的反饋調節機制,通過對學習評價理論的學習,更新了評價觀,評價決不僅僅是考試,老師的評語。同時也要重視自我評價,而它才是學習過程的出發點與歸宿,只有更多地進行自我評價,才能形成自我意識,獲得自我超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