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數學魔鬼讀後感

數學魔鬼讀後感(一)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十分討厭數學吧,因為它不僅很無聊,而且還非常的枯燥。但是如果你們看完這本這本書,就一定不會覺得數學真的有這麼無聊和枯燥,因為這本書不僅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可以告訴我們須令人吃驚的數字知識,上你們感受到數學中無限的魅力。

這本書的名字叫作《數字魔鬼》,是德國作家漢斯·恩岑斯伯格寫的,它是自二戰以後,在德國文學上最有建樹的作家之一,《數字魔鬼》就是他的代表作品。這本書是講故事的主人公羅伯特也和我們一樣討厭上數學課,一天夜裡,一個自稱是數字魔鬼的紅臉小老頭兒出現在他的夢裡。數字魔鬼帶著羅伯特做數學遊戲,引起了羅伯特極大的興趣。在此後的十一個夜晚,數字魔鬼每天都要進入羅伯特的夢裡,領著他遨遊數學王國。他想羅伯特傳授乘方、開方、階乘、斐波那契數列等數學知識,展示各種數學組合變化的奧秘,將枯燥的數學計算變成有趣的數學遊戲。在最後一天夜裡,數字魔鬼帶著羅伯特飛上了「數字天堂」,他在那裡見到了許多歷史上的數學大師,他們仍在孜孜不倦地鑽研數學。經理利於數字魔鬼的交往,羅伯特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但全班同學對他刮目相看,就連數學老師也感到很意外……

我覺得這本書相當好看,它不僅在1997年獲得德國「天貓座」兒童文學獎,並於當年入選了全歐洲兒童文學獎呢!

數學魔鬼讀後感(二)

羅伯特是一個小男孩兒,他原來很討厭數學。可是忽然有一天他變了,因為他在夢中遇見了一個數字魔鬼。這個數字魔鬼是個紅臉膛,頭上長著兩個一角的小老頭兒。別看數字魔鬼長得挺難看,卻在數學上很有一套:他能利用簡單而有趣的數學遊戲來表達複雜的數學知識。

在以後的十一個奇妙的夜晚,數字魔鬼帶著羅伯特遊歷了光怪離奇的數字世界。在「1字樹林」中,茫茫草原上,浩瀚大海邊,亂鬨鬨的教室里和虛無飄渺的「空中花園」里,還有群賢薈萃的「數字天堂」上,都留下了他們的蹤跡。每天夜晚,數字魔鬼都能使羅伯特有所收穫,滿載而歸。從質數、小數、乘方、開方、階乘、無理數,直到裴波那契數列、拓撲學、哥德巴赫猜想。

可愛的數字魔鬼讓羅伯特體驗到了數學的樂趣,從此他和數字交上了朋友,再也不怕上數學課了。

我覺得這本書不僅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告訴了我許多令人吃驚的數學知識,讓我感受到,數學中有著無盡的魅力。

數學魔鬼讀後感(三)

我們多數人腦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偏見:數學,似乎只屬於少部分從事專門研究的人,它從來就和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無關,是比哲學或許更加無用的學問。這一偏見並非空穴來風,它一方面有著深厚的實用論基礎,另一方面,也因為辦學機制、學科設定和教學現狀而得到多數人的普遍贊同。在學習生涯中,我們被人為灌輸進一整套數學的概念、公理和運算規則;我們被告知,數學界的一切都是「顯而易見」、「自然而然的」,你只需服從和運用。

但是,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魔鬼數學》的作者喬丹·艾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坦言,「數學並沒有完全定型」,即使是中學教育中的幾何和代數,這些最基本的內容,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爭論和互詰的過程,而不是「顯而易見」、「約定俗成的」。不幸的是,「在編寫教材時,所有這些努力與喧囂都被小心翼翼地摒棄了」。數學,不僅包括攥寫在教材上的知識,還包括執著的探索真理的精神,一種基於人類理性的大膽懷疑。而現今,數學日益教材化,遠離了數學萌芽、成長、發展和成熟的鮮活歷史。這一過程,儘管有利於我們花費最少的精力來習得數學史上的偉大成果,但卻使得「數學」這一概念被嚴重狹隘化了。

在我們的理解中,數學在更多情形下被視為一種專門學問,而不是一種人人可以掌握的理性思維能力。伴隨著人類的產生,感性思維的能力即獲得了正當地位。然而,理性思維能力的產生、發展和掌握卻要晚得多。西方理性思維的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主要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他在《理想國》中提出,現象界是虛假的,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他的學說被稱為「理念論」,為西方哲學和具體科學(如數學)尋找現象界背後永恆不變的真實提供了理論根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數學依附於哲學,被視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是理性思維的重要體現。儘管18世紀前後,隨著自然科學的突破,數學逐漸脫離哲學,但數學對個人理性思維能力的注重態度和塑造作用,依舊一以貫之,不可替代。()

就艾倫伯格看來,數學是「常識的衍生物」,它對於理性思維的建立和邏輯分析意義重大。同時,數學中包含著「令人窒息的美感」。即使是從狹隘的工具論角度來看,數學的用處也遠大於我們所預期。數學並不局限於「純粹事實」,而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常備工具」,「套用得當」,可以避免犯錯。例如,我們先天帶有線性思維,但數學則彰顯了非線性思維的普遍性和在公共事務中的有效運用。再如,小機率事件不等於不可能事件,數學分析下的賭徒心理對個人的危害無處遁形。又如,儘管一物品的期望價值遠遠高於售價,但擁有其所產生的意義因人而異,不可一味從之。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數學也代表一種懷疑精神。它源於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同時加入了基於邏輯和理性的細緻思考。生活中,兩起看似毫無聯繫的事件,很可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關性;即使相關性很小,也不意味著絲毫沒有任何聯繫。拿父母和子女的身高差異來說,這看似尋常普遍的背後,除了生物性的遺傳定律在起作用,隨機性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無疑是對完全的基因決定論的反撥。

《魔鬼數學》一書,是近些年來我閱讀過的數學普及作品中最為生動有趣的一本,內容翔實豐富,但又不以純粹的理論霸權脅迫讀者,而是寓數學真知於具體事例,兩相驗證,既給人以知識上的補充,又給人以感情上的愉悅。四十多萬字的篇幅,有條理地劃為「線性」、「推理」、「期望值」、「回歸」和「存在」五大部分,環環相扣,逐步深入。在《魔鬼數學》中,我所讀出的艾倫伯格,不是板著臉的專家學者,而是可親可感的旅途友人。他行文流暢,詼諧幽默,數學史上的掌故和現今世界的有趣現象,全都信手拈來,帶領讀者在數學和生活的交叉面上,經歷一次歡欣滿足的精神之旅。而旅途即將結束時,除了獲得生活的智慧和勇氣,我們毫無倦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