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一)

讀著克氏的《重新認識你自己》,關於如何認識你自己?心中一直有一個很大的疑惑,或許我們一面可以總結出一大堆的方法和途徑,而另一方面也正如克氏在書中強調的那樣,我的話只是一面鏡子,供你觀察使用。我嘗試著對這句話解讀,卻也只能用他的另一番話來解答,你不能依賴任何人,事實上你並沒有嚮導,沒有老師,也沒有權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關係。因為生活是由關係構成的,所以坐在一個角落裡冥想是無濟於事的。只有通過觀察我與外在人、事及內心種種活動的關係,我才開始認識自己。你是無法透過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懼而得到它的。

可是這本身不就是一種矛盾嗎?我們讀著克氏的文字,可是他又告訴我們是不能通過文字障來得到的,那麼克氏為什麼還要為我們描繪出這些文字呢?這不就是在設定一種文字的障礙嗎? 如果不能了解這個問題,那麼我只是透過文字才知道這個自己充其量只是「二手貨」人類中的一員的事實,知道自己處於一個並不能靠通過戰爭、革命、改造、法律、意識形態這些外在形式而帶來改變的恐怖混亂的社會,而需要心靈的革新才能讓我們獲得轉變,以及所獲得的那些所謂的認識自己的方法也只是他口中所說的我們一直信奉的別人口中的言論而已。

很長時間以來我或許都是在把克氏的話語僅僅當成言論,比如在閱讀克氏的過程中,當他提出一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念頭總是在迫不及待地希望馬上看到他給出的解答,而不關心自己頭腦中如何去形成對於問題的思索。或許這就是大多數時候讓人苦惱的問題所在,對於問題絲毫的不關心,卻一味地尋求著問題的結果。克氏說,如果我們的心不能全神貫注,而是支離破碎,甚至存心逃避,問題便產生了。只要我們繼續心不在焉,繼續把問題拖延到將來,問題永遠都會存在。試想一下如果「二手貨」在自己的眼裡和平時的語言一樣的一個辭彙,卻對於它的言辭背後一點也不關心,那麼現在的我儼然成了一個嶄新的卻自以為是的「二手貨」,如果我對於心靈的突變也不會深究其原因以及懷著極大的熱情,那麼我今後只會懷著一顆對現實毫不關心、痳木不仁的心卻對於心靈的變革誇誇其談。在讀克氏之前的那個我和之後的我在心靈深處其實並沒有實現什麼真正的轉變,心靈轉變的問題依然會成為永久的一個問題。《重新認識你自己》或許和平時所瀏覽過的書籍一樣,讀完一遍之後,我也依然不為所動,就如同克氏所說的那樣,我所說的話並不算什麼,等你合上書的時候,可能你已經把它們忘了。但你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你自己、你的瑣碎、你的殘忍、你的暴力、你的貪婪、你的野心、你每天的痛苦和無盡的哀傷,這才是你該了解的。我們從不質疑,只希望別人告訴我們如何去做。我們的心理結構中有一種奇怪的東西,就是喜歡聽別人的指使,這是上萬年以來洗腦的結果。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先認識自己,但不是根據我或其他分析家,哲學家的觀點。如果我們還是根據別人的標準來認識自己,那麼所認識的就只是「他們」,而不是「我們」,因此我們應該認識的就是自己的真相。

真相?自己內心的空虛、遲鈍、愚蠢、醜陋、內疚和焦慮不安,以及我們從出生到死亡就接受的某種文化而被限制、被不斷干擾而形成的狹隘的、逃避的、分裂的自我。大多數人只是照著成長教給我們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應著,心智和生活被扭曲著卻不以為然,就像大多數人都反對暴君式的政體,內心卻接受了別人的權威和專斷。原來克氏讓我們透過語言和關係的這面鏡子來覺察自己的本來面目,認出我只為我,而非理想的我,讓我們面對事物的本身,去覺察它。

可是,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我們會本能地害怕面對自己的真相,大腦一片空白,什麼也不想乾,於是去關注一些無聊的人事,就像為什麼我們總讓生活被一些蹩腳的電視劇、一些八卦的新聞,被表面上的風平浪靜充斥著,如果不去依賴任何東西,發現自己根本無處可逃。

克氏說,我們害怕面對自己的真相,我們會想盡辦法逃避,服用迷幻藥、參加政治團體去怒吼示威、看一場球賽、拜訪寺廟或教堂,或是找些其他的娛樂。讓自己的腦袋裝滿東西,因為我們害怕看到自己的恐懼。面對恐懼本身,正視它,觀察它;不逃避,不壓抑,不去設法解決或克服。與恐懼共存,人心存活於當下,恐懼才無從生起。

然而,真相是什麼,別忘了那只是克氏告訴我們的,被無處不在的謊言和恐懼包圍著又如何能夠發現自己的真相,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找不到自己真實的表情了,為了各種虛假的表達與對真實的遮掩,面具代替了真實的表情,我們已經越來越不知道真實為何物了。」我當時覺得這句話與自己是無關的,頓時映入我腦海的卻是別人的虛假,卻沒有想到自己的虛假,正如我總是能看到別人的無知,卻看不到自己的無知,看到別人的醜陋,卻看不到自己的醜陋一樣。我知道自己的腦海中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觀念了,而真實存在著,自己卻從來不去看,為什麼真實離我們越來越遠呢,或許醜陋也是真實的一部分,而我們卻把它化為了真實的敵人,所以我們太久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醜陋,以至於真實到最後就沒有存在的空間可言了。

克氏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理想的或想像的自我,就是那個自我形象徹底蒙蔽了我們的真面目。人一開始塑造形象,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也就結束了。生活是非常真實的。它絕不是抽象的概念,如果你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會產生問題。就像平時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一種自身投射的假象里,我們把自身的安全感建立在靠對外物的尋求上,就像車子、房子上,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我們又把自己對於生活的全部期望寄托在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上。難道我們就活得很快樂嗎?這些難道不都是思想想出來的嗎。克氏說,在思想的領域裡根本就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因為都逃不出思想的範疇。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不變的,因此沒有任何關係能帶給人安全感。你可能在幻覺中享受一段美好的時光,你也可能在局限中看到一些幻像,例如基督、佛陀或任何你所信仰的對象。信得越誠,那信心所投射出來的幻覺就愈為清晰,這些都只不過是你自己內在的需求和衝動的外向投射。

可是儘管有些東西在繼續阻礙我們看清真相,也並不妨礙我們去看清真相。就像克氏說的,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壓抑它,也不該拒絕它。可是我們時常會忍不住譴責辯護,我們必須認出你的譴責和辯護,原來就是構成社會的要素;構成了你的種種限制的觀念,逐漸鈍化你的心智。我們必須懂得如何去分析,分析的過程會使我們的心智變得極為敏銳,這份敏銳、專注與認真,將有助於我們透視真相。人尚無一目了然的能力,要想看清真相,必須先認清細節,然後才能躍進。就像冥想一樣,覺察每個念頭和每個感受,絕不加以是非判斷,而只是觀察。隨著它律動,從這份覺察中你會認清思想及它感受的所有活動,寂靜就會在這份覺察中出現。實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你無法邀請微風入室你所能做的只是把窗戶打開而已。

可是僅僅只是覺察,而不責難,又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啊,大多數人一邊好像在尋求著什麼,一邊又開始失去什麼。又在我們一方面在尋求物質生活,可是又在忍不住感慨著自己精神上的空虛,為什麼這個世界如此的讓人困惑,為什麼我們的心靈充滿了支離破碎?面對這個混亂的社會,我們人類有望讓這顆經歷了上萬年洗腦與備受時間折磨的心靈能夠從不是受制於自己的個性和傾向,便是受制於外在的情況和環境當中,從社會的心理結構中一下子有解脫出來的時刻嗎?

克氏說 ,我們必須自己先改變,必須認清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的本質和結構。這份洞悉力就是行動,有了這份洞悉力,身為人類一員的我,就能為這個世界帶來另一種品質。大多數人不願意真正的改變,我們正在期待一個可靠的權威為自己帶來內心的秩序。實際上,從外在強制下得到的秩序,反而助長了內心的不安。沒有任何人,而只有你才能為這個世界、為自己的想法、感覺行為負起責任。我們每天都在不斷地助長社會的鬥爭、分歧、醜惡、殘暴、貪婪,因此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混亂和不幸都有一份責任。除非我們能夠明白這一點,就像明白自己正在挨餓和受苦一樣,我們才會開始採取行動。然而,幸運的是,作為在物質的襁褓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從未真正體驗過飢餓的匱乏的我們,然而同樣不幸的是,我們的內心卻也正在經歷著情感的匱乏,智慧的匱乏。

可是,面對這個傷痕累累的世界,我們雖然暫時無法去改變什麼,可是卻可以成為我們自身。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一直記得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自己究竟想幹什麼,當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時候,你就不會被隨便催眠了。你內心的聲音,你內心的熱情很重要。

當忘記自己聲音的時候,當失去生命的熱情的瞬間。試著想想你自己,這個身為人的你究竟是什麼?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二)

今天徹底的把《重新認識你自己》這本書看完,雖然利用碎片時間看完,感覺還是震撼,這次也是抱著用眼睛這個機關槍掃一遍,便足以,誰知看了文中徹底透徹的描述,讓我又產生了第二遍,第三遍的閱讀想法,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很好的靈魂伴侶,如饑似渴的渴望能夠理解裡面的每句話,每個語氣,每一章節的靈性含義,或許是理解力過於差,只能利用接下來的幾遍去徹底的悟透 克里希那穆提還原的不僅是身體的原始性,還有靈魂的真實性,我放佛真實的感受到眼前的文字就像一把鋒利的刀,不僅刻出了靈魂的立體感,還寫出了人心內在的感悟,每一條筋脈,每一處關節,每一個細胞,每一個跳動的神經,都在他沉穩準確的刻畫下顯得活靈活現,猶如另一個自己在跟眼前的自己對話一般,又像是一個手術台上有著多年經驗的醫生,用耐心,愛心,高超的技術,拯救了臨近死亡病入膏肓的罪人

我們都是罪人,這是基督信徒告訴我的一句話,對於一個信仰十足的人來講,或許只有用虔誠的心去祈禱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才不會有罪惡感,而我只有好好的品嘗這本書真正的含義才能拯救自己,就像品嘗一杯千年難得的一杯好茶,纏綿入味像置身在溪水竹林,鳥語花香,清晰自然,一片翠綠,讓人流連忘返。又像是品嘗沉醉千年的紅酒,如妖艷迷人的狐狸色,入口剎那間像游離在太空,感受著真實的自己帶給自己的愉悅,如此透徹,結合了眾多精髓,讓人忘乎所以然的作品豈能錯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