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名言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名言讀後感(一)

閱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讀到了先生的一些隨感和名言。他的某些話,真的觸到了我的神經,撞到了我這個21世紀教師的「痳木」的靈魂。最令我感觸的不是他的教育理論,而是他熱烈美好的教育夢想

「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瀰漫於宇宙,洗盪於乾坤,普及從生,人人有得呼吸。」看這種熱情,看這種豪情,對教育的熱愛,對教育的自信,對教育的希望。這樣的感情,我們不是沒有,只是大家都把它埋在心裡,我們不敢相信我們的教育有這樣的威力。我們缺乏陶先生這種「脫離現實」的傻氣和呆氣。

「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農不重師,則農必破產;工不重師,則工必粗陋;國不重師,則國必不能富強;人類不重師,則世界不得太平。」

教師,教育,承擔著如此重大的責任。這種強大的責任感,常常會成為巨大的動力。不要時時刻刻清楚地注意著我們的壓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很豐富,歷經百年,有些仍然光芒璀璨,對現代教育仍有重大意義。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其實關於教育,陶先生曾多次提到一個「真」字,我特別喜歡這句。

「心心相印」,多麼好的字眼。誰曾料想,原來師生關係竟然可以用這樣的話來形容,師生會有這種境界嗎?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個「相」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只有有了這個「相」字,才會有合力出現。不僅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說我們在與學生相處的方方面面,我們都忽略了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常常低估看了他們在各方面的潛力和能力。我們總是說父母嬌慣了孩子,其實我們自己,也在不知不覺的嬌慣著我們學生。未來老師幫他們構想好,知識做到爛熟灌給他們,習慣是我們日日要給他們做的必修課,計畫老師幫你做好,規矩老師給定好,有痲煩老師幫你處理好,有煩惱老師幫你開導。反過來呢?學生不需要做任何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解,不需要關心任何人。

包括他們自己。這樣的學生很可怕,離開父母和老師的庇佑就會如怒海一葉;要麼無愛,他們不懂得給予為何物,這樣的人一生將永遠是孤島一片,毫無意義。我希望我學生要跟我一樣,要關注自己,要愛護自己,要為自己理想揮汗;要關注別人,要愛護別人,要為別人的快樂付出。同時也告訴他們,老師不是神,也是他們身邊的別人,也需要他們的關注他們的愛護。同他們需要老師一樣,老師同樣需要他們。不知道學生會不會理解,但是我會去嘗試,讓他們理解老師與學生間的「真」,理解人生中不可缺的「相」。

陶行知教育名言讀後感(二)

讀《陶行知教育名言》使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學研究有了一些了解,在認真地讀了這本書以後,讓我更走近了先生。在認識先生的同時,讓我的思想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大洗禮。讓愛伴隨「愛揚一片天,情鋪萬里路」是現行教師傳道、授業的標尺及寫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

一、讓愛時刻伴隨孩子生活中

引導孩子們在認識周圍社會和大自然的同時,去體驗一種叫做「愛」的情感因素,而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薰陶中,孩子漸漸懂得了愛祖國、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生活……四年級教材中,「主公讓我推薦能替代我的人,事關國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個有軍事才能,可以擔當重任,我壓根兒就沒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親人。」這是祁黃羊對仇家包容的愛;「薩沙朝著薔薇花叢走去。他掀起雨衣,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這是薩沙對花草的愛;「媽媽生病了,我摘片段預告瓣送給她媽媽會高興的!」這是小女孩對媽媽的愛……當我們閱讀這一篇篇充滿情真意切的選文時,就感覺是在和文中真誠地對話,像是和一個個聰慧天真、充滿愛心的孩子聊天,連我們大人都會被感動,孩子們又總會不喜歡呢?試想,當孩子們天天口裡念著這些喜歡的小短文,還用得著來教他們來愛護環境,關心父母嗎?課文中那一處處的感動:「當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時,奇蹟出現了: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在年輕羚羊的蹄下,而年輕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墜的身體又突然升高並輕巧地落在了對面的懸崖邊,而老羚羊就像一隻斷翅的鳥,筆直地墜入了山澗。」孩子的感動,孩子的心傷,孩子的惋惜,孩子的哀痛,都是因為那一群群老羚羊義無返顧地犧牲自我,英勇救子的壯舉;「3月25日凌晨,葉欣永遠離開了她所熱愛的崗位、戰友和親人。」孩子的欽佩,孩子的感動,全是對英雄人物葉欣捨生忘死對人民的無比熱愛;「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公儀休的執著,公儀休的廉潔,讓學生從此有了一個堅定的信念……如此種種,當我們的孩子面對這些人性化的描述,又怎能不被深深打動?孝敬父母,關愛長輩,珍惜時間,這些品質又何嘗不會深深紮根於孩子純潔的心靈。陶行知先生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應有什麼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對學生我們就應有著無限的耐心,無限的愛心。我在與學生的交往中,首先教會學生懂得愛、體會愛,以此實現「知識與情感的統一」最終達到對人格的尊重。在飽含愛的德育交往中

1.對學生日常生活的關心。一個學生在學校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教師給予他較多的鼓勵、扶持和期待,那麼這個學生就會增強自信,即使在困難面前,他也能跨過去。而一個學生如果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障礙時,得到的是嘲諷,那麼,這個學生就有可能跨不過去,自尊心喪失。因此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留意學生言行舉止的變化,給予及時指導,使每一個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得到應有的關懷和良好的期待,讓學生在多方面生動、活潑的發展,通過對學生的生活指導,培養其自立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2.對學生的精神關懷。建立學生的人生理想,逐漸引導他們的「知、情、意、行」朝向「止於至善」。在學校開展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雅致的文化環境中得到精神的陶冶,這也是對學生精神關懷的一個重要方面。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在這樣充滿愛的生活中讓他們不知不覺的接受無痕的教育,把學生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他們在愛中受到愛的教育,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二、讓學生的創造力不斷增強教育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

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立足點就是培養創新性人才,教育出一批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學生。其實早在五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這一話題撰文探討。對於創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指出:創造教育雖然不能創造什麼,但是「他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對於如何開展和實施創造教育教師更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徵,途徑應是多元化的、開放性的。「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個人物或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眼裡就會有不同的體會。如對於《沙漠中的綠洲》一文中,就有同學提出為什麼阿拉酋人不搬家,這樣不是更節省人力物力嗎?他們肯定很傻!我沒有發表意見,只是讓學生再讀課文,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學生就有了自己的解釋——是捨不得自己的家園;是不願向惡劣的環境低頭……

事實表明,學生在情緒、興趣、注意、思維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同一種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生。陶行知指出,老師要把自己擺在兒童隊伍里,成為孩子當中的一員。教師在教學時應儘可能提供更多的學習方法,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讓他們把不同的看法、獨特的見解都表述出來,從而使每個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小孩子是有力量、有創造力的。需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他主張進行「五種解放」,把學生的自由還給孩子:一解放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能幹;三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談;四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能有時間到大自然大社會獲取更豐富的學問;五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他能夠有時間去接受大自然大社會的寶貴知識。實施創造教育需要充分的營養,需要建立下層的良好習慣,以解放上層的性能,才能從事於高級的思慮追求。需要因材施教在民主的條件下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

陶行知教育名言讀後感(三)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我們學校里也常看到這句名言。作為一位教師,讀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幾點體會:

一、陶先生是熱愛學習的楷模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陶行知是熱愛學生的典範

讀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熱愛學生,在書中處處能感受到。在《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一文中他說道:「我雖覺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幫助諸位,但指志針確是有些不敢當。我和諸位同是在鄉村里摸路的人。我們的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一席話,不僅使人感到他非常謙虛,更體現陶先生求真、務實的態度,既不誇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輕視自己的作用。在給《吳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寫到:「平時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獲奇寶:看過了即刻就寫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來。每逢疲倦的時候,又把它打開一讀,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個不是真心關心兒童、從內心愛護兒童的成年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感受的。一個孩子給他的信,陶先生都給予這樣認真的回覆,待人之誠懇、做事之認真可見一般。()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