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500

目送讀後感500(一)

作為同樣描寫親情的文章,讀龍應台的《目送》時常讓我聯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總是在目送我們的背影,從離開家鄉去異地讀大學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也就脫離了父母的懷抱,每一次開學時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進火車站,向爸媽揮一揮手,到假期和同學一起旅遊時,在機場父母千叮嚀萬囑咐在外注意安全,去外地實習時看到媽媽偷偷抹去眼角的淚水,正式開始工作後每次離家,家人的擔心。

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大,漸漸多了朋友、老師、同事等等。所追求的夢想,想過的生活,在事業上的渴望,都讓我們來不及多看父母一眼,然而對他們來說,我們就是他們的大半個世界,他們總是默默目送著我們,一邊有對孩子長大成人的欣慰,一邊卻也有著淡淡的失落。大概這就是父母的愛,不求回報,只求看到你開心、幸福。

書裡有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終究有一天,我們長成了頂天立地的大人,而人生的路,多半也是要自己慢慢走。只是走的時候,別忘了回頭看看爸爸媽媽。也許就是在看到他們目送自己的那一瞬間,你就能感受到,自己長大的同時,他們也在變老。

目送讀後感500(二)

《目送》這本書,龍應台用平實的辭彙描寫出母親同時也是女兒在面對親情時的無奈,同時又敢於直面生活帶來的無奈。雖然文字樸實無華,但近乎詩句的意景寫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學,有點像《論語》,用對話而且只用對話,只不過龍應台將對話換成了描寫,平鋪直敘的日常生活的描寫。昨天有讀者把龍應台與季羨林比較,我更提高到與孔子比較。

另外,我覺得龍應台的文字不太適合男性閱讀,文字太過細膩。我注意到發言的女性產生共鳴的比較多,而男性發言比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覺得這是因為龍應台是女的,這是必然的,我感覺散文是不是會分性別。

目送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龍送兒子的離別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與冷漠的兒子形成了對比,深情的「目送」沒有換來不捨的「回頭」,而作為女兒的她對待父母我個人認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誤差,我認為這是男女之間的「結構」不同所造成的。兒子可能更喜歡對外界的探索、冒險,他已經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決絕,女人則多愁善感。

文章描寫的龍應台就像現在被人詬病的「直升機媽媽」,整天徘徊在兒子的頭頂,其中還涵蓋中西之間的文化衝突,因此作為龍應台來說包容的不僅包括男女之間的差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別外,而且還中西文化的差別,這就讓龍作為跨國母親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讀後感500(三)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裡,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台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台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著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裡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著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台所說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這本集子裡更有作者內心的獨白——由這個社會聯想到的。對於任何事情的相信與不相信,都沒有絕對的說法。說愛國、歷史、文明、正義、理想、愛情、海枯石爛的永恆都讓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會的黑暗面後話鋒一轉,提出: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乾可以控制未來。哪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其實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來。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脫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仿佛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迴。將人間酸甜苦辣一一嘗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