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一)

讀朱自清的文章,或許是歷史的原因,民國的文章仍保留著前清古文的特點,特別精煉,有非常流暢,自然,體現了對文字的駕馭,對藝術的追求,感覺作者自己寫文字也應有深深的陶醉感吧。

下午讀朱先生的歌聲等文章,真是被他的高度的藝術性折服了。周圍的景致在他的感官體會下,像小河細細的流淌出來,變成了詩和畫,有的地方又像他的隱語,我們局外人,裡面的東西,我們怎能看的盡呢!「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越發感覺滑膩可愛了。」周圍的景致成了作者思想的一部分,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我們每天都在物和景中浸泡,甚至去天南地北,隨著滾滾人流,到處走馬觀花,我們又能看出多少景中的東西呢?寶貝在我們手中,我們都要把它扔掉,我們不認識他,不了解他,又怎知它的價值呢?

記得有個故事,說一個小女孩對著一簇花說話,大人很好奇,問小女孩說什麼呢?小女孩說,我對她說,你長得真漂亮啊!我們對物的純真像小女孩對花,對景的愛戀像朱先生一樣,再能見景而沉醉其中了。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二)

《歌聲》吟詠的正是朱自清 的這種心靈的歷程,寫聽歌的感受。「好嘹亮的歌聲!」起章就是對他所聽到的歌聲的讚嘆,沉浸在黑暗空虛中的他,仿佛通過歌聲接近了光明,使他紛擾、煩憂的內心得到「古井 般的平靜」,使他在周圍的冰冷中感覺到「縷縷微溫」,這時,骯髒的世界,他和人的一切世俗關係,就完全忘卻了;於是,他卸去沉重的負擔,心靈輕飄飄 地隨歌聲起伏,而沉浸於其中。這首詩寫得並無深意,卻脫俗、空靈、清新,表現了當時的心境情緒……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三)

作者以清麗的筆調,運用生動形象的移覺手法,融入豐富的想像,引我進入了一個美妙的歌聲境界。我驚嘆歌聲的魅力,更驚嘆朱自清的出色描繪。

作用運用移覺,從觸覺、視覺、嗅覺三方面來進行描繪。「霏霏的毛雨 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像愛 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滑膩可愛 了。」作者把歌聲的輕柔之美化作可觸及的物象,形象而具體,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它的滋潤、輕柔、滑膩細緻。輕柔的歌聲突然轉向了低沉,於是作者又巧妙地一轉筆鋒,讀者眼前出現了,「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歌聲中淡淡的哀愁化成了眼前黯淡的花朵,讓我們看到春的睏倦,感受到了淡淡的哀傷。忽然「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清新的花香混著泥土的氣息,沁()人心脾,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正是歌聲的輕快活力給人聽覺的震撼。

散文意境的創造,要善於捕捉意象。在作品中,作者捕捉了滋潤的春雨、輕柔的微風、油滑的涌道、黯淡的花朵、清新的花香、潮濕的泥氣息、新栽的秧和少壯的麥的氣息、柳樹清新的蒸氣。

作者把感情注入到這些事物中,通過移覺的手法將歌聲完全轉化成這些我們能夠觸摸得到的,看得到的,聞得到的物象。然後再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手法把情與景、虛與實和-諧統一起來,自然地展開聯想。他把輕柔的歌聲給人的享受比擬成春雨、春風的輕撫;把低沉的歌聲比擬成黯淡的花色,芳香的「消歇」、「楞倦」;把心靈 為之一振的歌聲比擬成沁人心脾的花香、土香。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