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史記讀後感1000字

史記讀後感1000字(一)

我從國中開始讀《史記》,直到如今,床頭總還是擺放著這本書,雖然讀了不下五遍,卻仍然覺得,《史記》所蘊含的知識還遠遠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思想深邃、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歷代「正史」開創先河。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中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時,壯志未酬鹹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衛青霍去病漠北決戰,揚大漢雄風。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退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窸窣作響。而就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裊裊,激盪心間。錢學森糞土萬戶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新捐國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蒼生皆得飽。《史記》傳遞著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盪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什麼叫做「精忠報國」豪情壯志。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踐臥薪嘗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中華名族聰慧的祖先給我們奠定精神基調。在我們構想宏偉藍圖時,給我們前車之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中找到我們的幸福未來。

史記讀後感1000字(二)

對於我們這種學文學的孩子來說,《史記》無疑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史家名著。它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它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是與《資治通鑑》齊名的史家名書,與《資治通鑑》聯合,連結上了中國的千年歷史。

因為《史記》不以地理國家和統一紀年撰寫,而是以各家之傳記集合形勢呈現,故《史記》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時間發生順序為線索,而且,它的特點在於對於同一歷史事件,它採取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視角來闡釋不同人的不同觀點及見解,運用矛盾的手法讓不同地位的人能得出適合自己立場的屬於自己的見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史記》這本書中,作者司馬遷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將不同人的見解如身臨其境的展現在了所有讀者的眼前。

《史記》起初是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史記》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而被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的便是這八書,並不是整本的《史記》。也正是因為這八本,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梁啓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分別是:

「大江東去楚王留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在中學課本中見過的《項羽本紀》節選,及《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這是讓人能夠深思的名篇啊。

在《項羽本紀》中,我們可以看到項羽的魯莽,後悔,他的無顏見江東父老早在他年少的時候就看出了,不學兵法,只知光憑武力取勝,典型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型。()而在最後,他終於看清了自己,可是大勢已去,沒有後悔藥可以吃,他註定遺憾千年。

而《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廉頗的坦誠,負荊請罪,都讓我們學到不少道德方面的知識,做人的道理就在其中。

歷史的長河中,總是有些人遺憾千年,也有些人暢快淋漓,有很多都流失在歲月的洗禮中,但是這些紛紛琳琳的事跡,在史學家的筆中,總有一些是留下來的,總有一些是值得留下來的。《史記》中有很多遺憾,不過留下更多的是給後人的反思與考量。

返回頂部